100%

台湾府志 清 蒋毓英纂修

臺灣府誌

  .作者:蔣毓英

  .原書頁數: 0242 頁

  ●書籍簡介

  本書(一冊二四二面)凡十卷,清蔣毓英纂修。清康熙刻本。框高19.5CM,寬13.8CM。單魚尾,左右雙邊。書名頁題:『臺灣府誌,本府藏版』。無序跋。目錄次行署『襄平蔣毓英集公氏纂,男國詳祚校字』。此實為清康熙二十三年台灣置府後首部志,所有涉台灣文獻皆未見著錄。二十世紀五十年代某館從造紙廠廢紙中搶救而得,乃傳世之孤本。

  蔣毓英字集公,奉天錦州人,以蔭生知泉州府。康熙二十二年,清人得台灣,督撫會疏交薦,遂調台灣知府。既至,經理三縣疆域,集流亡,勤撫字,相土定賦,以興稼穡。台灣固有學宮,制度未宏。二十四年,與巡道周昌拓而大之。又設義學,教子弟,勗以孝悌力田之道,一時稱良吏焉。二十八年,昇湖南鹽驛道。士民告留,不得,建祠以祀。(錄自連橫撰「臺灣通史」)

  ●序號   篇名

  1卷之一

  2沿革

  3分野

  4氣候

  5風信

  6封隅

  7坊里

  8卷之二

  9敘山

  10總論

  11臺山分界

  12臺灣縣山

  13鳳山縣山

  14諸羅縣山

  15卷之三

  16敘川(附海道、潮汐)

  17海道(附)

  18潮汐(附)

  19臺水分界

  20水利

  21卷之四

  22物產

  23稻之屬

  24麥之屬

  25黍稷之屬

  26菽之屬

  27蔬之屬

  28果之屬

  29帛之屬

  30貨之屬

  31藥之屬

  32竹之屬

  33木之屬

  34花之屬

  35草之屬

  36畜之屬

  37羽之屬

  38毛之屬

  39鱗之屬

  40介之屬

  41蟲之屬

  42卷之五

  43風俗(附土番)

  44土番風俗(附)

  45卷之六

  46歲時

  47規制

  48學校(附社學)

  49廟宇

  50市廛(附渡橋) 

  51卷之七

  52戶口

  53田土

  53賦稅(附存留經費)

  54祀典

  55卷之八

  56官制

  57武衛

  58卷之九

  59人物

  60開拓勳臣

  61勝國遺裔

  62勳封遇難

  63縉紳流寓

  64節烈女貞

  65卷之十

  66古蹟

  67災祥(附兵亂)

  68扼塞

  69「臺灣方志資料庫」簡介

  ●臺灣府誌目錄

  卷之一……………………………………………………………………………………(一)

  沿革………………………………………………………………………………………(一)

  分野………………………………………………………………………………………(五)

  氣候………………………………………………………………………………………(七)

  風信………………………………………………………………………………………(九)

  封隅……………………………………………………………………………………(十七)

  坊里……………………………………………………………………………………(十九)

  卷之二…………………………………………………………………………………(二五)

  敘山……………………………………………………………………………………(二五)

  總論……………………………………………………………………………………(二五)

  臺山分界………………………………………………………………………………(二六)

  臺灣縣山………………………………………………………………………………(二八) 

  鳳山縣山………………………………………………………………………………(三一)

  諸羅縣山………………………………………………………………………………(三四) 

  卷之三…………………………………………………………………………………(三九)

  敘川(附海道、潮汐)………………………………………………………………(三九)

  海道(附)……………………………………………………………………………(三九)

  潮汐(附)……………………………………………………………………………(四一)

  臺水分界………………………………………………………………………………(四四)

  水利……………………………………………………………………………………(六四)

  卷之四…………………………………………………………………………………(六九) 

  物產……………………………………………………………………………………(六九) 

  稻之屬…………………………………………………………………………………(七〇) 

  麥之屬…………………………………………………………………………………(七〇) 

  黍稷之屬………………………………………………………………………………(七〇) 

  菽之屬…………………………………………………………………………………(七一) 

  蔬之屬…………………………………………………………………………………(七一) 

  果之屬…………………………………………………………………………………(七三) 

  帛之屬…………………………………………………………………………………(七五) 

  貨之屬…………………………………………………………………………………(七五) 

  藥之屬…………………………………………………………………………………(七六) 

  竹之屬…………………………………………………………………………………(七八)

  木之屬…………………………………………………………………………………(七八) 

  花之屬…………………………………………………………………………………(七九) 

  草之屬…………………………………………………………………………………(八二) 

  畜之屬…………………………………………………………………………………(八三) 

  羽之屬…………………………………………………………………………………(八三) 

  毛之屬…………………………………………………………………………………(八四) 

  鱗之屬…………………………………………………………………………………(八五) 

  介之屬…………………………………………………………………………………(八七) 

  蟲之屬…………………………………………………………………………………(八九)

  卷之五…………………………………………………………………………………(九一)

  風俗(附土番)………………………………………………………………………(九一)

  土番風俗(附)………………………………………………………………………(九七)

  卷之六………………………………………………………………………………(一〇三)

  歲時…………………………………………………………………………………(一〇三)

  規制…………………………………………………………………………………(一〇九)

  學校(附學校)……………………………………………………………………(一一五)

  廟宇…………………………………………………………………………………(一一九)

  市廛(附渡橋)……………………………………………………………………(一二七) 

  卷之七………………………………………………………………………………(一三五)

  戶口…………………………………………………………………………………(一三五)

  田土…………………………………………………………………………………(一三九)

  賦稅(附存留經費)………………………………………………………………(一四五)

  祀典…………………………………………………………………………………(一八五)

  卷之八………………………………………………………………………………(一八九)

  官制…………………………………………………………………………………(一八九)

  武衛…………………………………………………………………………………(一九七)

  卷之九………………………………………………………………………………(二〇九)

  人物…………………………………………………………………………………(二〇九)

  開拓勳臣……………………………………………………………………………(二〇九)

  勝國遺裔……………………………………………………………………………(二一三)

  勳封遇難……………………………………………………………………………(二一四)

  縉紳流寓……………………………………………………………………………(二一五)

  節烈女貞……………………………………………………………………………(二二〇)

  卷之十………………………………………………………………………………(二二九)

  古蹟…………………………………………………………………………………(二二九)

  災祥(附兵亂)……………………………………………………………………(二二三)

  扼塞…………………………………………………………………………………(二三七)

  ●臺灣府誌卷之一

  沿革

  分野

  氣候

  風信

  封隅

  坊里

  ·沿革

  臺灣,古荒裔之地。明宣德間,太監王三保下西洋,舟曾過此,以土番不可教化,投藥於水中而去,此亦得之故老之傳聞也。嘉靖四十二年,流寇林道乾橫行海洋,專殺土番,取膏血造船,擾害濱海。都督俞大猷征之,道乾遁去占城,今有其遺種。天啟元年,又有漢人顏思齊為東洋日本甲螺,引倭彝屯聚于臺,鄭芝龍附之。未幾,紅彝荷蘭人由西洋而來,願借倭彝之地暫為栖止,誘約一牛皮地即可。倭彝許之。紅彝將牛皮剪如繩縷,周圍圈匝已有十數丈地,久假不歸,日繁月熾,無何而鵲巢鳩居矣。尋與倭約:若舍此地,每年願貢鹿皮三萬張。倭乃以地悉歸荷蘭。崇禎八年,荷蘭始築臺灣、赤嵌二城。臺灣城即今之安平鎮城也;赤嵌城即今之紅毛樓,名城而實非城也,規制甚小,在臺灣府治西北。荷蘭以夾板船為犄角,善用砲攻,雖兵不滿千,而南、北各土酋咸服聽命。又設市於臺灣城外,泉、漳之商賈始接踵而至焉。庚寅,甲螺郭懷一(彝人設立甲螺以管漢民。甲螺者,即如漢人所謂頭目之類也。郭懷一被殺,何斌充之。)欲謀逐紅彝。紅彝覺之,召土番擒懷一,戮于赤嵌城。商民在臺者,被土番殲滅不可勝數,而商賈視為畏途矣。延至辛丑,偽延平王鄭成功,芝龍之子也,自京口喪敗,其勢日蹙,孤軍廈門,欲圖退步,乃與甲螺何斌謀進取臺地。從來鹿耳門石關隱險,屈曲盤旋,沙浮水淺,舟師非諳于水道者,不得易渡。鄭舟至鹿耳,水忽漲十餘丈,巨艦畢入。非天之相此逆旅也,蓋將藉手以式廓國朝無外之疆域也乎!荷蘭與成功戰,不利,遂退保臺灣城,歸一王(歸一王,紅彝之帥名。)以死拒之。鄭師攻之不克,乃環山列營以困之。荷蘭諜報本國,遂整夾板十餘艘,與成功決戰。成功因風縱火,焚燒彝艦。荷蘭終無降意。成功使人告之曰:「此地乃我先人故物,今所有珍寶金銀聽汝載回,但留空城還我,可以罷兵。」荷蘭知勢不敵,爰棄城歸。成功就城居之,改臺灣為安平鎮,赤嵌為承天府,總名東都。設一府二縣:府曰承天,縣曰天興、萬年。未幾,成功死。子經尚在廈門,成功之弟世襲有竊踞之意,鄭經攻逐之,世襲渡海歸誠。經嗣立,改東都為東寧,二縣為二州,設安撫司三:南、北路,澎湖各一。於是興市廛,搆廟宇,新街、橫街是其首建之處。誘致豪傑,招納叛亡,人民聚集,漸成狡兔之窟矣。辛酉,經死,子克塽嗣,幼沖在位,政出權門,人心已渙,逆運將終。康熙二十二年,八閩總制姚啟聖偵知底蘊,用間諜陰齎劄付到臺,離散其左右,以傅為霖為內應,垂成而事泄,為霖遇害。是年,皇上赫然震怒,指授方略,特簡靖海將軍侯施 統率舟師。六月專征,由銅山直抵八罩澳,取虎井、桶盤嶼,克之。誓師戒嚴,不許妄殺一人。由是而百神效靈,海不揚波。鹹水苦軍士,而海岸忽湧甘泉,眾無渴患。一戰而澎湖克復。克塽心膽墮地,識天命之有歸,遂納款歸誠。於是廷議設府一:曰臺灣;縣三:附郭曰臺灣,外曰鳳山、諸羅。

  ·分野

  古十二州之域,所以紀地;而十二次之躔,所以紀天。二十八宿周天分布,角亢始于卯,翼軫終于寅,各有定位,後人因地占星,即因星辨地,遂有分野之說。以十二次定十二州,而以齊、晉、燕、秦諸國實之;揚州之域,東南至海,屬于牛女,為吳越之分,先賢之論詳矣。八閩界在甌粵之間,原非古揚州境,而地盡東南,遂附隸揚州。其所躔斗女之次,自班固以後,范蔚宗、張守節、僧一行之徒,家不一說。至于臺灣,遠隔大海,番彝荒島,不入職方,分野之辨,未有定指。然晉《天文志》十二次始角亢,以東方蒼龍為之首也。唐十二次始女虛,以十二支子為之首也。按考臺灣地勢,極于南而迤于東;計其道里,當在女虛之交,為南紀之極,亦當附于揚州之境,以彰一統之盛焉。

  ·氣候

  臺灣僻在東南隅,地勢最下,其去中州最遠。故氣候與內地每不相同,大約熱多于寒,恆十之七,故有「四時皆是夏,一雨便成秋」之說。秋無霜,冬無雪,獸炭、貂裘無所用也。故土番、窮戶無衣褐,亦可卒歲。花卉則不時常開,木葉則歷年未落;瓜蒲、蔬茹之類,雖窮冬花秀。此寒暑之氣候不同也。春頻旱,秋頻潦。東南雲蒸則滂沱,西北密雲鮮潤澤。所以雲行雨施,必在南風盛發之時,而田穀之豋,歲不能再熟。此雨暘之氣候不同也。四時之風,雨颶居多。七、八月間,因風擊浪,楫為摧,檣為傾,其淘沙之聲遠聞數百里外。曉東暮西,風之所自,與中土又大異矣。此風飈之氣候不同也。自府治至鳳山,氣候與臺邑等。鳳山以南至下淡水諸處,早夜東風盛發,及晡鬱熱,入夜寒涼,冷熱失宜。又水土多瘴,人民易染疾病。自府治直抵諸羅之半線,氣候亦與臺邑等。半線以北,山愈深,土愈燥,煙瘴愈厲,人民鮮至。雞籠地方,孤懸海口,地高風冽,冬春之際,時有霜雪。此南北之氣候不同也。

  ·風信

  自刳木為舟,剡木為楫,舟楫之利,以濟不通,所由來舊矣。但大海波濤,瞬息之間,變幻莫測,颶風一至,人舟俱覆,利之所在,亦即害之所鄰也。後世人巧日甚,察天地之變,占時日之候,或稽節序而紀風雲,或察草木而知陰陽,其詳備至,十九取驗。然皆出于慣習風波漁子舟人之推測,未有紀之篇章,垂之典籍,使人皆指掌知所趨避焉。今臺地既入版圖,冠蓋皇華,來往不一。出於漁人舟子之所驗者,能因其跡,未必能窮其理。若士人君子之所歷考索研,究以神明,其事必有深焉者矣。故特附于輿志之中,仍俟博聞君子參訂而考辨之。

  清明以後,地氣自南而北,則以南風為常風,霜降以後,地氣自北而南,則以北風為常風。若反其常,寒南風而暑北風,則颱颶將作,不可行船。南風壯而順,北風烈而嚴。南風多間,北風罕斷。南風駕船,非颱颶之時,常患風不勝帆,故商賈以舟小為速;北風鴐船,雖非颱颶之時,亦患帆不勝風,故商賈以舟大為穩。

  風大而烈者為颶,又甚者為颱。颶常驟發,颱則有漸。颶或瞬發倏止,颱則常連日夜,或數日而止。大約正、二、三、四月發者為颶,五、六、七、八月發者為颱。九月,則北風初烈,或至接連累月,俗稱為「九降風」;間或有颱,則驟至如春颶。船在洋中,遇颶,猶可為;遇颱,不受也。

  過洋,以四月、七月、十月為穩。以四月少颶日,七月寒暑初交,十月小陽春候,天氣多晴順也。最忌六月、九月。以六月多颱日,九月多九降也。

  十月以後,北風常作。然颱颶無定期,舟人視風隙以來往。五、六、七、八月應屬南風;颱將發,則北風先至,轉而東南,又轉而南,又轉而西南,始止。

  颱颶俱多帶雨,九降則無雨而風。

  五、六、七月間,多風時,風雨俱至,即俗所謂「風時雨」、「西北雨」也。船人視天邊點黑如箕大,則收帆嚴舵以待之。瞬息之須,風驟雨至,隨刻即止。若預待少遲,則收帆不及,而或至覆焉。

  天邊有斷虹,亦將颱至。只現一片如船帆者,曰「破帆」;稍及半天如鱟尾者,曰「屈鱟」,即東坡《颶風賦》所稱「斷虹飲海」者是也。破帆甚于屈鱟,出于北方,又甚于他方也。海水驟變,水面多穢如米糠及有海蛇浮游于水面,亦颱將至。

  昏夜星辰閃動,亦大風將作。

  十二月二十一日起,一日有風,應明年正月有大風;二日應二月,三月以至九月俱按日相應。或一日之間風作二次,則來年所應之月颱風亦二次焉;多次,則亦皆如之。記而驗之,無不應者。

  土番識颱草,此草生無節,則週年俱無颱;一節,則颱一次;二節,二次多節,多次;無不驗者,今人亦多識此草。

  凡濱山尋澳泊船之處,南風,則以南負山而南面海者為澳;北風,則以北負山而南面海者為澳。南風則尋南風澳,北風則尋北風澳,此其常也。獨五、六、七月應屬南風,而遇北風之時,不可泊北風澳,蓋以北風轉南之時,呼吸變更,颱雨嚴厲,以北風澳而受南山,駕避不及,隨刻粉碎矣。

  一年之月,各有颶日,驗之多應,舟人以為戒避,不敢行船。正月初四日舟人名為接神颶,初九日名為玉皇颶。此日有颶,皆驗。此日或無颶,則各颶亦多有不驗者。十三日名為關爺颶,二十九日名為烏狗颶。二月初二日名為白鬚颶。三月初三日名為元帝颶。十五日名為真人颶。二十三日名為媽祖颶。真人颶多風,媽祖颶多雨,三月共三十六颶,此其大者。四月初八日名為佛子颶。五月初五日係大颶旬,名為屈原颶。十三日亦名關爺颶。六月十二日名為彭祖颶。十八日名為彭祖婆颶。二十四日名為洗炊籠颶。自十二日起至二十四日止,皆係大颶旬。七月十五日名為鬼颶。八月初一日名為灶君颶。初五日係大颶旬。十五日名為魁星颶。九月十六日名為張良颶。十九日名為觀音颶。十月初十日名為水仙王颶。二十六日名為翁爹颶。十一月二十七日名為普菴颶。十二月二十四日名為送神颶。二十五日名為天神下降颶。二十九日名為火盆颶。自二十四日至年終,俱係大風旬,名為送年風。

  ·封隅

  臺灣府治,在福建布政司之南。東至咬狗溪、大腳山五十里,西至澎湖大洋水程四更,除水程外,廣五十里;南至沙馬磯頭五百三十里,北至雞籠城二千三百一十五里,延袤二千八百四十五里。自府治至京師,除海洋水程十一更外,陸程七千四百一十里。

  臺灣縣治,附郭。除澎湖三十六嶼外,東至咬狗溪、大腳山五十里,西至澎湖大洋水程四更,除水程外,東西廣五十里;南至鳳山縣安平鎮交界十里,北至新港溪與諸羅縣交界四十里,南北延袤四十里。

  鳳山縣治,在臺灣府南一百二十五里。東至淡水溪二十五里,西至打狗仔港二十五里,東西廣五十里;南至沙馬磯頭三百七十里,北至臺灣縣文賢里二層行溪一百二十五里,南北延袤四百九十五里。

  諸羅縣治,在臺灣府北一百五十里。東至大居佛二十一里,西至大海三十里,東西廣五十一里;南至新港溪與臺灣縣交界一百四十里,北至雞籠城二千一百七十五里,南北延袤二千三百一十五里。

  ·坊里

  坊里在社鎮各名號皆偽時所遺,今因之,以從俗也。

  臺灣府統轄坊四、里二十六、庄二、社四十六、鎮一,外澎湖嶼三十六。

  臺灣縣轄坊四、里一十五。

  臺灣縣

  坊

  東安坊  西定坊  寧南坊  鎮北坊

  里

  武定里離府治一十里。   永康里離府治一十五里。

  廣儲東離府治二十五里。  廣儲西離府治一十里。

  長興里離府治二十里。   新豐里離府治四十里。

  歸仁南離府治二十五里。  歸仁北離府治二十五里。

  永豐里離府治二十五里。  保大東離府治二十里。

  保大西離府治一十五里。  仁德里離府治一十里。

  仁和里離府治一十五里。  文賢里離府治三十里。

  崇德里離府治二十六里。

  澎湖

  另澎湖三十六嶼,詳在敘山誌。

  鳳山縣

  鳳山縣轄里七、庄二、社十二、鎮一。

  里

  依仁里離府治一十六里。   永寧里離府治四里。

  新昌里離府治二里。     長治里離府治一十七里。

  嘉祥里離府治四十五里。   維新里離府治三十里。

  仁壽里離府治五十二里。

  庄

  觀音庄離府治五十二里。     鳳山庄離府治八十里。

  社

  下淡水社離府治一百五十五里。  力力社離府治一百七十里。

  茄藤社離府治一百七十五里。   放索社離府治一百九十里。

  上淡水社離府治一百一十里。   阿猴社離府治一百二十五里。

  搭樓社離府治一百三十五里。   大澤機社離府治一百五十里。

  郎嬌社離府治二百二十五里。   琉球社離府治五百三十五里。

  南覓社離府治四百五十里。    加六堂社離府治二百五里。

  鎮

  安平鎮離府治一十一里。

  諸羅縣

  諸羅縣轄里四、社三十四。

  里

  善化里離府治二十五里。    新化里離府治一十二里。

  安定里離府治三十里。     開化里離府治五十里。

  社

  蕭壠社離府治三十里。     麻荳社離府治四十五里。

  新港社離府治一十里。     大武壠社離府治四十里。

  目加溜灣社離府治二十六里。  倒咯嘓社離府治六十里。

  打貓社離府治一百三十五里。  諸羅山社離府治一百二十里。

  阿里山社離府治一百一十里。  奇冷岸社離府治一百六十里。

  大居佛社離府治一百二十里。   他裡霧社離府治一百六十里。

  猴悶社離府治一百七十里。    沙轆牛罵社離府治五百里。

  柴裡斗六社離府治一百八十里。  東螺社離府治二百四十里。

  西螺社離府治二百里。      南北投社離府治三百七十里。

  貓務拺社離府治五百里。     崩山社離府治六百七十里。

  大傑巔社離府治八十里。     新港仔社離府治七百六十里。

  竹塹社離府治八百四十里。    南嵌社離府治九百二十里。

  雞籠社離府治一千八百二十里。  上淡水社離府治一千三百二十里。

  麻芝干社離府治二百五十里。   南社離府治二百四十里。

  二林社離府治二百八十里。    馬之遴社離府治四百里。

  大突社離府治三百一十里。    亞朿社離府治四百七十里。

  半線大肚社離府治四百四十里。  大武郡牛社離府治三百四十里。

  ●臺灣府誌卷之二

  敘山

  總論

  臺山分界

  臺灣縣山

  鳳山縣山

  諸羅縣山

  ·總論

  臺灣之山,巍然而截嵲者,不可勝計。因鴻濛初啟,多無名號,今舉其可紀者紀之,誠未得十之一也。其形勢,則自福省之五虎門蜿蜒渡海,東至大洋中,起二山曰關同、曰白甽者,是臺灣諸山腦龍處也。隱伏波濤,穿海渡洋,至臺之雞籠山,始結一腦。扶輿磅礴,或山谷,或平地,繚繞百餘里,直抵東北,而諸山頓起,聳出雲霄矣。巃嵷之勢,不可紀極。四時朝暮,雲霧罥罩,山常朦而不見,必天清氣朗,始睹眾山之形。然遠望之,■嵐重疊,近者青,遠者碧,碧之外,更有尤碧者,峙乎雲谷、日池之鄉。如是者起伏二千餘里,到郎嬌、沙馬磯頭,而山始盡。深山之中,人跡罕至。其間人形獸面、烏喙鳥嘴、鹿豕猴獐,涵淹卵育;魑魅魍魎。山妖水怪,亦時出沒焉。相傳有金山,每啟人以涎羨之情,然在層巒疊嶂之內,山外係化外野番巢穴,番獰路險,人跡罕到,亦不知山在何處,與山之高大幾何也。至如仙人之山,云有絳衣、黑衣仙子,時常下遊,石蹬、碁盤儼然在焉,則別一洞天世界也。

  ·臺山分界

  臺之山,大約背東溟,面西海,或又云南北相遶,形如畚箕,山勢面東而背西,未知孰是?而郡邑居其中,自木崗山(在府治東北約百三十餘里,巍峨特聳。其頂每罩雲霧,必至天氣清朗之時,方見山形。遠望其峰,上與天齊。臺灣之山,惟此山最高而且大。)南至大崗山(在府治東南,此山離府三十餘里。山上有大石聳秀,形如冠帽,中有大湖石洞。俗傳明太監王三保曾至其上,以土民不受教化,投其藥於水而去,故今土番凡有疾病瘡瘍者,用水淨輒愈。見《古蹟志》。又傳此山今尚有三保甕及三保所種之薑,絕頂又有椗構索、蠔蛤殼,豈古時海潮至此乎?其山常鳴,鳴則非吉祥之兆。),層巒聳翠,上出重霄,為臺灣郡界,而臺灣縣治附之。(大崗山北為臺灣縣界。)自大崗山南至沙馬磯頭山(在鳳山治西南,離府治五百三十餘里。其山西盡大海,高峻之極。山頂常戴雲霧,俗傳此山有仙人衣紅、衣黑,降游於上。今有生成石磴、石碁盤在。見《古蹟志》。凡呂宋往來洋船,皆以此山為指南。西南之山,至此極焉。),包裹絡繹,環抱鞏固,則為鳳山縣治。(大崗山南為鳳山縣界。)自木崗山北至雞籠鼻頭山(在諸羅縣治東北,形如雞籠,因以為名。原紅毛時,築有一小城在焉。見《城郭志》。城東設銃臺一座。臺灣之山自此山發源凡日本往來洋船,皆以此山為指南。),諸峰競秀,綿亙千里,則又諸羅之縣治也。(木崗山南為臺灣縣界,木崗山北為諸羅縣界。)蓋鳳山、諸羅雖分縣界,而遠峰近岫,莫不明拱暗朝于郡治焉。

  ·臺灣縣山

  臺灣縣治東北百餘里,山之最高而大者,曰木崗山(在大目降營之東北境。山之南為臺灣縣治,山之北為諸羅縣治,分界形勢見上。),南過大目降營,又南歷保大里西、保大里東,至新豐、永豐二里,又南底崇德里,皆山也。(大目降營、保大里東西、新豐、永豐、崇德,皆臺灣所轄里名。自大目降營盤至崇德里,相距百餘里,其山崔嵬巉險,人跡所不能到;且日戴雲霧,非天清氣朗之時,不見山形。故山雖高大,從來無有名號,今約略志之。)巃嵷之勢,矗列無隙,是為府治屏幛。由是而西轉,為鳳山之大崗山、小崗山。(此二山脫落平洋,大崗山在北,形勢見上;小崗在南,互相對峙焉。),又西而半崩山(在小崗山西南。其山面頗平,遙望之如崩一半,故名「半崩山」。或云山形如半屏,一名曰「半屏山」。堪輿家傳有墳屋向此山者,主凶敗。)、凹底山(在半崩山西北,其山麓泥土低陷,霖雨之時,淖爛甚於他處,陷之者若無底然。)、打狗山(在凹底山南。其山踞海岸,上有大潭、石洞,為安平鎮七崑身之宗。),逶迤而北為七崑身(自打狗山蜿蜒而亙西北,共結七峰 ,有蛛絲馬跡之象,其山並無碝石,俱皆沙土生成,然任風濤飄蕩,不能崩陷。上多生荊棘雜木,望之有蒼翠之色。外係西南大海,內係臺灣內港,周圍里許,宛在水中央,採捕之人多居之。)、六崑身(自七崑身脫下,相去里餘。)、五崑身(自六崑身脫下,相去亦里許。)、四崑身(自五崑身脫下,相去亦里許。)、三崑身(自四崑身脫下,相去亦里許。)、二崑身(自三崑身脫下,相去亦里許。)、一崑身(自七崑身至此,相踞十餘里。其山勢如員珠遞下,不不密。每山麓各有民居,雖在海洋之中,而泉之甘冽,較勝於臺灣府街。安平鎮城,即搆在此。山之下,偽時居民千餘家。),皆鳳山縣所轄山也,而實為郡治外扈。北自木崗山脫遞眾山而下,曰馬鞍山(自木崗山西遞至此,眾山重疊,不可勝記,至馬鞍山乃其盡處。此山在木崗山西北,狀如馬鞍,故名。壬戌、癸亥年間,被溪水漲裂,中有崩壞一坑。),巍然西轉者曰大武籠山(在馬鞍山西北,尤高聳。),曰赤山(在馬鞍山西北、大武籠山西。其山無石,土赤如黃金色,故名。上有觀音亭,下有龍潭。見《廟宇志》。周圍皆田。),皆諸羅縣所轄山也,然亦郡治之東北拱輔焉。西至海有曰海翁堀線(在府治西北海洋中,浮有沙線一條,線南有一港,港口內一大澳甚深,名為「海翁堀」。凡過洋之船,皆泊此候潮或避颱。),曰鹿耳門(在臺灣港口。形如鹿耳,鎮鎖水口,其港又甚隘,下有隱石,行船者皆以浮木植標誌之。見《阨塞志》。),曰北線尾(在鹿耳門南,與鹿耳門接壤,其南即安平鎮也。離安平鎮不及里許,中一港,名大港,紅毛時甚深,夾板船從此出入,今淺。),南與安平鎮七崑身會,是又府治水口羅星也。

  ·鳳山縣山

  鳳山之山,自臺灣縣治崇德里東南諸?峰蜿蜒而來,崗巒重疊,勢皆南向(臺灣縣界至崇德里,其東南諸峰皆屬鳳山縣界。)至呵猴林以北諸峰(呵猴林在觀音山南。北山溪谷絕險,必扳藤附葛,鑿道駕橋,方得至焉。凡盜賊奸人,多匿此山內。),(若拱若峙,若盤若踞,是為觀音山在呵猴林之西北,小崗山之東南。其山生成五片,中一座尖秀,形象如佛,故名曰「觀音山」。),為七星山(此山脫落七頂,至第七峰山頂更高,上有石,圓靜如星,故名曰「七星山」。),為大滾水山(此山甚高,將雨之候,山頂上能滾水海泥、鹽水,故名曰「大滾水山」。見《古蹟志》。),為小滾水山(此山去大滾水山十里餘,地勢與大滾水山相接。山中所出之水不清,流至溪亦濁,故山下一溪名為「濁水溪」。為尖山此山一片峻立秀削,故名。)隱伏二十餘里,經南赤山(在以上諸山之西南,其土色赤,故因以為名。此山去鳳山不遠。)為鳳彈諸山(在赤山西南,有十數小山,或高三、四丈者,或高七、八丈者不等。俱土山圓靜,在鳳山之後,形如卵然,俗呼為「鳳卵」。)至盡處巍然高大者為鳳山(在鳳彈山西。踞其巔視之,其形如鳳,傍有兩山如趨,又有一崙戴碝石如鳳冠,另有一崙向海至坑仔口如鼻,後有疊隅形如卵,故名鳳山。)議建縣治焉。治東北為大崗山(在嘉祥里,山形勢見臺灣《山志》。為小崗山同上。),為半崩山(在觀音山庄。山之形勢見臺灣《山志》內。),轉而西為凹底山(在仁壽里。其山形。勢見臺灣縣《山志》。)北與鳳山並峙者,為打狗山(在觀音山庄。其山形勢見臺灣縣山志內。),又轉而北為七崑身(在安平鎮屬。其山形勢見臺灣縣《山志》內。),皆鳳山北條之衛也。治之東,其山之最聳者,曰傀儡山(在縣治東。其土番性最頑悍,偽時屢征之,終不順服。),曰卑南覓山(在傀儡山東。卑南覓社即在此山之後。社東南又有二山,名小向山,山外大海之中有嶼,名尚仔嶼,週圍百餘里,此處萬水朝東。嶼外又有一絕大高山,名尚崗山。)。轉而南,復折而西南,疊巒複岫,莫非山也(有麻律律山、呂隹崗山、霄馬干山、知本山、兆貓離山、霄貓離山、加流蛋山、龍鸞山、干仔崙山、水里山、摭朥米山、卓落潑舌山、州蚤哥山、加覽弼山、曲文夌山、大板六山、大烏萬山、盡卜山、援人人圍山、把仔益山、老佛山、蜈蜞嶺。)。更轉而西出於海,為郎嬌山(在沙馬磯頭山東南,離府治五百三十餘里。),為沙馬磯頭山(在郎嬌山西北。其山西臨於海,上頂常掛雲,人視之,若有人形往來雲中,疑為仙人降游其上。見《古蹟志》。離府治五百三十里。),而山始盡,皆鳳山南溟之衛也。西南洋海中突出一峰,林木蓊翳,則小琉球山也(此山在鳳山西南,在海洋中。週圍約有三十餘里,埼崁巉險,並無拋泊舟隻處。上多出椰子、竹木,並無人居。)。鳳山水口,藉是山而益縝密。

  ·諸羅縣山

  諸羅之山,自木崗山折而西向,峰巒不可紀極。其峙於東北者曰番米基山(在木崗山之西北,縣治之東北。阿里山社東界至此山止,自此山以東,皆係內山。),曰大龜佛山(在阿里山八社東南。),曰阿里山(在諸羅山東北。其山下有土番,共八小社。),曰肚武膋山(在諸羅山東北,阿里山社北界至此山止。八掌溪、牛椆溪、山疊溪皆自此山出。),曰打利山(在鹿子埔山東、阿里社南。),曰鹿子埔山(在打利山西、覆鼎山東。),曰覆鼎山(在打貓社大武籠山西北。形如覆鼎,故名。),此拱輔邑右者也。其聳於東南者,曰馬鞍山(形勢見臺灣縣《山志》。臺、諸二縣分界之港曰新港,自此山透入。),曰大武籠山(在大武籠社。形勢見臺灣縣山志。山下有溪二條:曰漚灣溪、曰嘓溪。),西而赤山(在開化里。形勢見臺灣縣山志。),又西北而小龜佛山(在覆鼎山西南。其形如龜,故名。下有古樹高數丈餘,俗傳有神附焉。鄉民近此居者,多疾病夭折,故農家皆徙三里之外為舍。),皆拱輔邑左者也。至若文峰直插,上與天齊,則有山朝山(在雞籠鼻頭山東南。有土番山朝社,其南即蛤仔灘三十六社。),有買豬末山(在山朝山南。其峰尖秀,如文筆山形。南即哆囉滿社出金者。兆即山朝社,離三日路程。),有黑沙晃山(在買豬末山南。秀拔峭麗,與買豬末山並峙。其東南即直腳宣五社。),是又東北之秀出而遠擁者也。磅礡下,則有斗六門諸山(斗六門山甚多,北山在半線社界,南山在大武郡社界。吼尾溪、東螺溪、大武郡溪,皆從斗六門山透出。),北而貓霧山(在斗六門東北,貓霧社界內。與小龜崙山隔大甲溪一條。),小龜崙山(在貓霧山北龜崙社界。此山出灘,流入淡水港。),南日山(在崩山社界,小龜崙山西。中港在此山北發源。),合歡山(在南日山西。此山出灘,流入大水港。);又北而雞籠鼻頭山(在山朝山西北。形勢見臺灣山分界志內。),奇獨龜崙山(在雞籠鼻頭山西、淡水城東。山後有磺山、圭州山。),千豆門山(千豆門山有二:一在淡水港東,一在淡水港西。二山夾港如門柱然、故名。),八里分山(在淡水港口外。奇獨龜崙山在港東、八里分山在港西、兩山互峙。),查內山(在八里分山南。山麓有二小社:一名查內社、一名霄里社。山下有小港,通行塹港。),眩眩山(在查內山西,有小港南流,入竹塹港。),以及小鳳山(在眩眩山西。其山盡海,北至南崁港、南至竹塹港。),莫非邑之朔方外障也。自雞籠鼻、龜崙之外,為大海,海有小嶼曰雞籠嶼(在海洋中,與雞籠鼻頭山相對,而在其西。),曰桶盤嶼(在雞籠嶼西。其嶼平坦方正,故名桶盤。),曰旗干石(在雞籠鼻頭外。二石高聳,形如旗干夾石,因以為名。),曰石門嶼(在旗干石西。一石中空如圓門,故名石門。),曰雞心嶼(在石門西。狀如雞心然,故名。),則又臺灣之腦龍隱見處焉。

  ●臺灣府誌卷之三

  敘川(附海道、潮汐)

  海道(附)

  潮汐(附)

  臺水分界

  水利

  ·海道

  茫茫大海,何處問其道塗?然往來有遠近,有平險,不可不知也。臺灣為閩、浙外障,其山皆向內地,所謂障百川而迴狂瀾者也。北路之后壟港,與興化港口南日對峙;后壟而上一百二十里,乃竹塹社,與海壇鎮對峙;竹塹而上一百五十里,乃南嵌社,與褔州閩安鎮港口關潼對峙;自南嵌至上淡水七十里,與北溝相照;淡水至雞籠三百里,與沙埕烽火門相照。是以府縣有北路添兵,以通北方海道之詳議也。今之往來船隻,必認澎湖為關津,從西嶼頭入,或寄泊峙內或媽宮澳,然後渡甘吉洋,凡四更船至臺灣。則澎湖三十六嶼,又臺灣之門戶也。其行船,長年皆以北極星為準。黑夜無星可認,則以指南車認定南北,是皆以天文測海道。若子午稍錯,南犯呂宋洋,遇逆風則暹羅、交趾,不知所之;北則出溜,無復人境,甚而至於無力水,皆道之險者也。惟從澎湖來往為正路。臺灣本地南北海道,自鹿耳門北至雞籠、淡水,十九更船;自鹿耳門南至沙馬磯頭,十一更船;呂宋在臺灣南七十更船。

  ·潮汐

  潮汐之說,古人之論詳矣。謂晦朔前後,月行差疾,故潮長大,望亦如之;月弦之際,月行差遲,故潮之去來,合沓不盡。即今海濱人以初一、十五潮至日中滿;初八、二十三潮在早暮初;初十、二十五日暮則潮平之說也。又謂月臨卯、酉,則水漲乎東西;月臨子、午,則潮平乎南北。即今海濱人以月初上而潮生,月中天而潮平,月落而汐復長之說也。大約水屬陰氣,月為太陰之母,同類相應,理所必然。故候潮之法,又以太陰每日所纏天盤子、午、卯、酉之位而定其消長。月臨于午,則為長之極;歷未及申、酉則消,消極復長,以至于子,又為長之極;自是至卯而消,復至于午而極盛。然月順天右行,積三十日始一周天。每日臨子、午、卯、酉,四時位有先後,故潮因之亦有晝夜、早暮之不同焉。第至遠海之處,潮候又有遠近之期。蓋方之不同而氣有獨盛,海之極遠,其得氣又專,故潮亦因之。要之,東與西對,東海月臨酉而潮平,言酉則卯如之;南與北對,南海月加午而潮平,言午則子如之。總亦水月相應之定理也。至于晝潮大于春夏,夜潮大于秋冬,潮極漲常在春秋之中,濤極大常在朔望之後,又天地之常數,通之四海而皆然。此古人推詳之論至備而不可易矣。然亦止于九州封域之內,若夫南望北斗,與蒸一羊脾熟而天復明之外,及今紅彝所言,彼地有夏、秋概晝,春冬永夜之處;又洋船為颶風所飄,嘗至萬水歸東之會,水皆東流而強急,無復潮汐,南北流愈甚,則水泥而沸,非東風大作不可挽回。若此之處,理之所窮,又非人之所可測矣。故《方輿勝覽》有「欽、廉、瓊海之潮,大小隨長短星,不繫月之盛衰」之說。此雖未可盡信,亦未可概以為非。四域之外,耳目所不經見之事,荒唐儘有,姑存之緒論,以備參訂。臺灣地屬東海,地既東而月常早上,十七、八之夜,月臨卯、辰,僅在初昏,故潮水長退,視同、廈亦較早焉。同廈之間,初一、十六潮滿子、午,而盡竭于卯、酉;初八、二十三潮滿卯、酉,而盡竭于子、午。臺灣則初一、十六潮滿巳、亥,而盡竭于寅、申;初八、二十三潮滿寅、申,而盡竭于巳、亥。然南北亦有不同處,從半線以下,潮流過北,汐流過南,與澎湖同;半線以上,則潮流過南,汐流過北矣。浮海者,惟狎知潮候,據其上流,方無虞也。夫潮也,湧從何來,汐也,歸于何處,或吞、或吐、或消、或長,固知海水為活水也。

  ·臺水分界

  臺郡四面巨浸,臺、鳳、諸三邑,眾水攸歸。郡治在木崗山之陽;夾以兩溪,北為新港,與諸羅界;南納鳳山之崗山溪,西入于臺灣內港,與鳳山界;而臺灣縣治在中焉。茲將三縣水道謹誌于左:

  臺灣縣水道

  臺灣縣之為水凡六:

  一曰新港:通木崗山溪,溪從諸羅之馬鞍山南出大目降營盤之北,又西過廣儲西里,又西過大目降草地,至武定里,從洲仔尾匯新港,西入於海。北臺、諸界水也。

  一曰大目降中溪:從馬鞍山之南,過大目降營盤西,過廣儲西里、大目降草地,至武定里北,而與新港會,從洲仔尾西入於海。

  一曰大目降南溪:從木崗山之西南出,西過大目降營盤,逶迤數里,過廣儲東里之北,又西北過廣儲西里、大目降草地,與中溪合,至武定里,復同新港西入於海。

  一曰狗咬溪:從香洋仔出永豐里北,過新豐里,又北過保大東里、保大西里,又西北過廣儲東至匯於鯽仔潭,合流至永康里之北,西入大目降中溪,至武定里,同為新港入於海。

  一曰大橋港、小橋港:合流東過武定里之南,分為二:又東過永康里,北為小橋港,南為大橋港。

  安平鎮港:潮汐從鹿耳門北至洲仔尾,受新港溪流,南至瀨口,受鳳山之崗山溪流。港內寬衍,可舶千艘。

  鳳山縣水道

  鳳山之為水凡十:

  一曰崗山溪:出自崗山北,西流過嘉祥里、依仁里,為二贊行溪;又西過長治里,為竹扈塭,西至永寧里,流入於海。此臺、鳳界水也。

  一曰濁水溪:出小崗山之南,山南有大滾水山,出水常濁,故溪之流皆濁,因以為名。西北過嘉祥里、長治里、維新里,南受鯽仔潭流,西匯微羅港,入於海。

  一曰萬丹港:在微羅港之南,潮至仁壽里,受崩山之小水凡四,歸於海。

  一曰打狗仔港:在觀音山庄打狗山下。其港口有巨石裂成一門,門甚窄,僅容一艦,中有港,可泊船。赤山庄之小流,皆匯於是。

  一曰阿猴溪:從阿猴林內山,西出阿猴林,又西南過羅漢文社之北,而與大澤機之北溪會,經搭樓社、阿猴社,為巴六溪,浩瀚縈迴十餘里,至淡水,為淡水溪,又為漚灣溪,復折而南,匯於東港,入於海。

  一曰大澤機北溪:從大澤機丙山北,出羅漢文社之南,西流至搭樓社東,轉而西北與阿猴溪合,西為淡水溪,匯於東港,入於海。

  一曰大澤機西溪:從大澤機之西南山而出,北過搭樓社之東,與北溪合,轉為西北,流入阿猴溪;西為淡水溪,匯於東港,入於海。

  一曰中港:潮過赤山仔之北,轉而東,過上淡水之南,受上下淡水、赤山雜流,歸諸海。

  一曰力力溪:從力力社東南內山,西北過力力社,又西過淡水巡司之北,同為中港,西入於海。

  諸羅縣水道

  諸羅縣地廣山眾,其為水最多,支分流折,凡一十有九:

  一曰木崗山溪:從木崗山之西,過馬鞍山,又西過新港東新化里,至新港西為新港,入於海。

  一曰歐汪溪:一從大武籠山之東南內山而出,一從大武籠山西出,至新港社東,合流茄犮仔,為茄犮溪,經開化里赤山之南,又西過善化里、安定里,入於海。

  一曰蚊港:從南北崑身外,海潮過佳里興之北,分南北二流,東過麻豆社之北,復分為二,受開化里之赤山雜流。港有橋,曰鐵線橋。

  一曰嘓溪:從大武籠山北,西出大武籠社,過舊嘓之北,又西過開化里之北,稍轉西北,而與急水溪會,入於海。

  一曰急水溪:從大武籠山北,西過大排竹之南,又過下茄冬,經倒咯嘓之北,西迤而與嘓溪會,同入於海。

  一曰八掌溪:自鹿子埔山東南出,西過上茄冬之北、諸羅山之南,又西過小龜佛山,逶邐數里,匯於猴樹港,入於海。

  一曰牛椆溪:自鹿子埔山西發源,西過覆鼎山南,又西過諸羅山之北、打貓社之南,至南世竹,西入龜子港,同猴樹港而入於海。

  一曰山疊溪:源流有三:南從鹿子埔之北流過西北,與中流會;中從斗六門山之南,流過西南,與南流合;逐西過覆鼎山北,又北折過打貓社,至石龜之南,復與北流會,同為山疊溪,至笨港,入於海;其北流則又從斗六門山西出者也,經柴裡社、猴悶社、他里霧社,而與南流、中流合。

  一曰吼尾溪:自斗六門西,過柴裡社,南折至猴悶社之北,又折過他里霧北,受麻芝干社細流,至南社而西,入於海。

  一曰東螺溪:自斗六門與吼尾溪同流,西至東螺之眉里社分支北流,西過西螺社,又西過 芝干社,為北社溪,西入於海。

  一曰大武郡溪:自斗六門與吼尾、東螺二溪合流,西過大武郡,經柴裡社之西支分,北流過東螺社、大突社,從二林社之北,同三林港入於海。

  一曰大肚溪:從投拺社之東南內山,北過投拺社西,為投州溪;又北過柴硿仔社,至水里社之南折而西,經大肚社,為大肚溪;南受半線、阿束二社細流,而西歸於海。

  一曰大甲溪:出貓霧、龜崙二山之間,西過牛罵社轉而西南,至大甲社,又西南至於崩山之房裡、茅千、宛里、吞韶四小社,西入於海。

  一曰后籠溪:出后籠社西,過新港仔之南,入於海。

  一曰中港 潮至中港社分流,從社南東過合歡山,受南日山、武勞灣二流,西歸於海。

  一曰竹塹港:潮過竹塹社,受眩眩山一水,又東過查內社,受查內山一水,西歸於海。

  一曰南嵌港:潮過小鳳山之北,南受眩眩山一流;又東北至南坎社,南受查內山一流,東受干豆門一流,而西歸於海。

  一曰淡水港:從西北大潮過淡水城,入干豆門,轉而東南,受合歡山灘流;又東過外八投,南受里末社一水;又東過麻里則孝社,東南受龜崙山灘、東北受雞籠頭山灘,從西北會歸於海。

  一曰雞籠港 其港三面皆山,獨北面瀚海。然西北有籠頭線,東北有雞籠鼻山,港口又有雞籠嶼、桶盤嶼,週圍甚密,內可泊巨艘。

  澎湖三十六嶼

  南嶼 橫里餘,直二里,亦名大嶼。偽時民居稠密,今俱移在八罩嶼。

  花嶼 橫直里許。

  鐘子嶼 山石直聳,形如覆鐘,故名。

  東吉嶼 週圍餘里。

  西吉嶼 橫直不上里許。以上四嶼並無居民。

  八罩嶼 週圍二里餘,頗有居民,冬天可泊船。今澎湖水師撥兵防守。

  目嶼 山形如人眼然,故名。

  將軍嶼 上有將軍廟一座,故名。有港澳,可以泊船,週圍里餘。

  穴嶼 形如猛虎,中裂一港,故名。南風起,澎民張網於此,及冬而歸。

  大貓嶼 怪石隱約如貓,故名。

  小貓嶼 由大貓嶼脫落,山形與大貓嶼如一而小,故土人呼為大貓、小貓。

  鳥嶼 澎有北鳥嶼,有南鳥嶼。北鳥嶼澎民往之,以時張網捕魚;南鳥嶼則無民居。《廣輿》所載,必北鳥嶼無疑。

  桶盤嶼 嶼上一石大三丈餘,周圍皆圓如桶盤,故名。

  四角嶼 偽時設砲臺於此。

  西嶼頭嶼 中有二三居民,此嶼即內塹,外塹背山,凡船隻自內地來者,登桅而望,見東南水面上有一黑痕,如竹竿,即是此嶼,故渡澎舟子皆以西嶼頭為準。

  大山嶼 澎湖諸嶼,獨此最大,橫直各有十餘里,民居頗多。由此而下有五地:曰風櫃仔尾、曰峙裡、曰豬母落水、曰烏嵌仔、曰林投仔。而媽宮前即在此嶼,水師鎮防汛在此。見《武衛志》。

  牛心礁嶼 嶼下有礁,如牛心形,故名。

  香爐嶼 嶼有三層,形如香爐,故俗為香爐嶼。

  芝眉嶼 周圍不下里許,並無居民。

  凌波嶼 荊棘填塞,四面巉巖,澎民罕至。

  椗構嶼 嶼出紫菜,澎民常往採焉。

  雞膳嶼 嶼形如雞膳子,故名。

  員背嶼 偽時居民甚眾,今止零落一、二家。

  中墩嶼 形如墩堡之狀,周圍里餘,居民十數家。

  大倉嶼 澎民罕到,只一壙土耳。

  丁字門嶼 周圍不及里許,並無居民,去西嶼頭有七、八里許。

  北山鎮海嶼 明金門防守海寇,官兵常哨探鎮駐於此,故名為北山鎮海。

  空殼嶼 北嶼並無水利,又無土產,若剩一空殼故土人呼為空殼,言百物皆無也。

  白沙嶼 嶼之周圍皆有輕白粉沙,故名。

  姑婆嶼 澎湖居民春往捕蠔,冬往掇拾紫菜。

  吉貝嶼 澎民常往,張網捕魚。

  金嶼 其嶼有黃赤色,如金故土人呼之。

  屈爪嶼 嶼形如臥虎屈爪勢。

  日嶼 無居民。

  鐵砧嶼 山上皆石板,大三、四丈,平坦無痕,若攻鐵之砧然,故名。

  顏靖嶼 無居民。

  澎湖三十澳

  娘媽宮澳 其澳可拋南、北風戈船二十隻,今水師鎮防汛在此。

  西垵仔澳 此澳即在娘媽宮澳外,北風僅可泊戈船三、四隻。

  雙頭跨澳 媽宮對面有山,名曰案山;後有港,入

  到盡處即是此澳,潮退時,盡是爛泥。凡遇颶風,官、商船皆收入此澳避風。

  東衛澳 媽宮里餘有城,曰暗澳城,明俞大猷所建,今壞,其址尚在,由此轉東五里,即是此澳。

  西衛澳 去城西二里許。

  鼎圓仔澳 在東衛西,去東衛澳五里許。

  紅羅罩澳 在東衛東,去東衛澳八里許。

  湖東澳 在紅羅罩東,有一大湖,湖東、西俱有民居。東曰湖東澳;西曰湖西澳。

  湖西澳 見上。

  龜壁港澳 在湖東澳東北,相距三里許。不時有

  龜□進港字卵,故名。

  小果葉仔澳 在湖東澳東,相距五里許。

  良文港澳 在紅羅澳東南,相距八里許,此澳可拋南風船二十餘隻。

  林投仔澳 在良文港西南。

  煙墩仔澳 在東衛澳南,相去五里許。

  鎖管港澳 去煙墩仔澳八里許。

  峙內澳 此澳在鎖管仔澳南,相距五里,可拋北風船十餘艘。

  銅港澳 在城仔澳西,相距四里許。前年紅毛曾築銳城於此。外有一嶼,曰桶盤嶼。

  通樑港澳 在瓦銅港西五里許。

  鎮海港澳 在城仔澳北,有潭,名曰萬丈潭。凡官、商船遇颶風,皆收入此處避風。

  大赤嵌澳 在鎮海港西三里許。

  小赤嵌澳 在大赤嵌澳西三里許,此澳去吉貝嶼不遠,只用小艇往來。

  外塹澳 在西嶼頭嶼裡面。

  內塹澳 去外塹澳僅有三里之地。凡自廈門來澎者,多拋船於此二澳,風浪甚穩。

  竹篙灣澳 離內塹澳五里之地。

  輯馬澳 去竹篙澳僅有五里許,此澳盡處,對過通樑山,有一門曰吼門,流水湍急,船罕出入。

  八罩澳 與將軍澳相連,可泊船。

  大嶼澳

  花嶼澳

  東吉澳

  西吉澳 以上四澳俱小澳,僅小漁艇泊此候流耳。

  ·水利

  臺灣縣水利

  甘棠潭 在保大東里,係佃民私築,以防秋旱。原多生甘棠樹,故名之。

  無源潭 在永豐里,其水不流,內產小魚蝦。

  蓮花潭、承天潭 俱有灌溉之利。

  王友埤 在仁和里,係佃民王友所築,因以為名。

  參若埤 在文賢里,自紅毛時,有佃民姓王名參若者,築以儲水灌田,遂號為參若埤云。

  十嫂埤 係王十嫂募佃所築,故以名埤。

  月眉池 係明寧靖王填築灌田,形如月眉,中植紅白蓮花,甚盛,今廢矣。

  鴛鴦潭 在文賢里,紅彝時有鴛鴦戲於潭,故名。

  水漆潭 在文賢里,四面生水漆成林,故名。

  鯽仔潭 在永康里東南,周圍大十里餘,深不可測。

  潭生鯽魚甚多,歲有稅。

  小坑溝 在仁和里,發源東北,西流入海。

  鳳山縣水利

  涸水埤 在依仁里,有數處。

  風櫃門潭 以其潭形似風櫃然。

  竹仔湖 在長治里,灌注甚多。

  鯽仔潭 在維新里,闊三百餘步,深丈餘,內產魚。

  三鎮埤 係偽時林三鎮所築。

  龍鬚埤 水從龍鬚港來,因以龍鬚為名。

  草潭 在觀音山庄,蓄水甚多,灌注甚廣。

  蓮花潭 中產蓮花,故名。

  公爺埤 在鳳山庄,偽鄭輔政公所築。

  竹橋埤 灌竹橋庄田。

  金荊潭 內多生金荊樹,故名焉。

  諸羅縣水利

  鼎臍挖 在新港之南。

  蟳潛塭 與鼎臍相接,皆出魚蝦。

  草埔五塭 在安定里,秋月有魚。

  蚊港 統隸南崑身、北崑身、茄藤、頭威裡等港,皆漁船採捕之所。

  後壠港 由崩山社至新港仔入海。

  竹塹港 一支為中港,在武勞、南日兩山之間,合流入海。

  南嵌港 自雙寮山、奶奶山異源合流,出鳳山之北入海。

  注水潭 在赤山。

  石螺潭 在大奎璧內。

  鬼面潭 在半線山內,皆水所停瀦,夏秋則溢;冬、春則竭。居民土番取其魚、蝦、螺以為食,非罟、繒、■〈罒上令下〉所可施者也。

  ●臺灣府誌卷之四

  物產

  蓋自敷奠既奏,禹貢表九土之奇,貨貝漸開,班都誇陸海之富。是以泉府之掌,蠙珠卉服兼收;算地之書,煮海鑄山并重。欲布其利,必因土宜。臺灣土水盤紆,川源清遠。層巒峙乎東北,梓材備棟梁舟楫之需;滄浪繞乎西南,海錯擅魚鹽蜃蛤之利。走獸飛禽之類,咸若群分;名花異果之種,繽紛錯出。以漁以佃,固可遷有以易無;滿篝滿車,亦足耕三而餘一。雖云僻壤,寧讓中區?留四千年未啟之乾坤,為六十載初闢之土宇。猗歟休哉,爰以為志。

  稻之屬

  麥之屬

  黍稷之屬

  菽之屬

  蔬之屬

  果之屬

  帛之屬

  貨之屬

  藥之屬

  竹之屬

  木之屬

  花之屬

  草之屬

  畜之屬

  羽之屬

  毛之屬

  鱗之屬

  介之屬

  蟲之屬

  ·稻之屬

  蚤尖

  米有赤、白二種,粒小,熟蚤。

  蚤仔

  米白色,粒差大,熟早。

  埔尖

  米有赤、白二色,赤多白少,旱園所種,故名。

  尖仔

  米有赤、白二種,粒差小埔尖。糯米米白色,粒大。

  赤殼秫

  殼赤,米白、粒大。

  虎皮秫

  殼赤有文,米白,粒大。白尖秫米白、粒差小。

  竹絲秫

  米青白色,粒長。

  生毛秫

  殼有茫,米白,粒長而差大,俗呼大武籠秫。

  過山香

  米白味香諸秫。

  鴨母跳

  米白,性粘。

  以上諸稻,俱夏種秋穫,年止一收。三邑俱有。

  米秫

  鳳山八社土民種于園,米獨大。

  ·麥之屬

  大麥

  立冬種,清明熟。有二種:一名早黃大麥;一名青大麥,其米肚青色。

  小麥

  可磨作麵粉者。

  ·黍稷之屬

  黍

  有粳、糯二種,粒圓,色黃。

  薯黍

  葉長大如蘆,粒差大而色赤,俗呼蘆黍,即秬黍也。

  黃粟

  即稷別名。

  脂麻

  即胡麻,有白、有赤,可作油,俗呼香油。

  鴨蹄黍

  以上三邑俱有。

  ·菽之屬

  黃豆

  皮黃,粒大如榛,磨碎煮作腐,俗呼豆腐。

  白豆

  皮白、粒差小,和麵可作醬,亦可作腐。

  黑豆

  皮黑,可作豉,俗呼豆豉。

  米豆

  皮白,可和米煮。以上俱九月收。

  綠豆

  皮綠粒小,可作粉,早者六月收,晚者九月收。

  塗豆

  一名落花生,可作油。

  以上三邑俱有。

  ·蔬之屬

  薑

  三、四月種,五六月、發紫芽,纖嫩如指,名子薑,隔年者,名母薑。能通神明,去穢惡。

  有一種曰大麥■,差大;有一種曰風■,又差大。

  韭

  味辛。

  薤

  有赤、白二種,似韭而葉差闊。

  蒜

  有大小種諸葷惟蒜有毒,獨瓣者尤辛烈。

  芋

  一名土芝,一名蹲鴟。臺有一種最大者長尺餘,肉似檳榔,紫紋,味佳蜀中。

  薯

  有紫、白二種,蔓生,結根而成。

  番薯

  皮有紅、有白,蔓生,多結根。一畝地有數十石之獲。地土薯、力省而獲多,有貧者賴以克腹,味甘,亦可生食。

  山藥

  即薯蕷。

  芥菜

  青芥有二種:有逐月摘葉者,有只摘一次至冬連叢割之者。其曰芥,有二種,味最甘脆。又一種為紫芥,惟最辣,可為芥辣,以和食品。

  六月菜

  頭白,六月大盛,故名。子可入藥。

  白菜

  葉短而小,不比北方者。

  莧菜

  色有紫、有白,不宜與鱉同食。

  芥藍菜

  其色如藍,故名。

  莙薘

  葉厚而柔,晒之難乾,俗呼厚葉菜。

  菠蔆

  此菜出西城頗稜國,頗訛為菠,俗呼赤根菜。

  甕菜

  莖節似竹,此菜來自古倫國,以甕盛之,譯不能通,但名甕菜,能解野葛毒,又曰地網。

  園荽

  《本草》所謂葫荽是也。

  茼蒿

  葉似艾,花似小菊,性冷,味香辛。

  芹菜

  有荻芹,莖白;有赤芹,莖葉俱赤,可瀹食之,亦可為菹。

  蟳菜

  蔓生,葉圓而厚,一名浮籐菜。

  莦瓜

  蔓生,質長而色班,又有白色者,亦名白瓜。

  菜瓜

  或呼鼠瓜,形似莦瓜而差小,長五、六寸許,色綠而皮粗,老則成布,俗呼為天羅布。

  西瓜

  蔓生,漢張騫使西域得之,故名。臺灣四時皆有。

  金瓜

  有大、小二種:大者有純黃色,有青而斑點色;小者鵝毛黃色,人以供佛。

  王瓜、苦瓜

  亦名癩瓜。蔓生,長五六寸許,皮皺,味苦,甚易瓤。初生色青白,至熟轉紅,核如木鱉子而小,俗呼紅瓤。

  冬瓜

  蔓生,切片浸以灰水,和糖煮之,可作茶品。

  匏

  亦名瓠,蔓生,有緣地者,有緣架者。種不一,有葫蘆匏、有長匏、有頸匏,老則皮堅,極大者,土民鏤空作器。

  茄

  有紫、白二種,有長者、圓者。?味苦。

  豆芽

  綠豆用水浸生,亦名豆生。

  長豆

  蔓生,角長,亦名■豆,又名菜豆,又名江豆。

  加說豆

  俗名有之,無所考據內地所無。

  刀豆

  蔓生,形似刀,亦名皂夾豆。

  乳豆

  蔓生,亦名扁豆,又名肉豆。以上三邑俱有。

  紫菜

  生海石上,其色紫,十一月者佳,亦名子菜。

  鹿角菜

  生海中。狀似鹿角。海粉青、白二色,狀如粉條,生海中。

  以上四菜,俱澎湖出。

  香芋

  長尺餘,大至數觔,番種。

  ·果之屬

  檨

  乃紅彝從其國移來之種。株極高大,實如豬腎。三、四月間,味酸如梅,採而鹽之,可作菜品,病者亦宜。至五、六月間,盛熟,皮有青、有黃者,肉有黃、有白者,有微根在核。將食須用小刀剖之,味甘或帶微酸。計有香檨、木檨、肉檨三種。木檨味勝肉檨,香檨其尤者也。即《外國志》所載「南方有果,其味甘、其色黃、其根在核」者是也。

  波羅密

  亦荷蘭國移來者。實生于樹幹上,初生如青荔枝亦如之。至熟,大如斗而扁,其色黃,皮似如來頂,剖而食,甘如密,然甚清,粵亦有焉。

  木瓜

  俗呼寶果樹。與白萆麻相似,葉亦彷彿之,實如柿,肉亦如柿,色黃,味甘而膩,中多細子。

  鳳梨

  葉似蒲而闊,兩旁有刺,果生于叢心中,皮似波羅密,色亦黃,味酸甘。果末有葉一簇,可粧成鳳,因名。漳、泉皆有。

  椰子

  樹高數丈,直起無枝,似檳榔,叢實近斗大,核堅硬,可作瓢,核外有衣,肉在核內,色白,味似乳,可以釀油。中空,有水甚多,味淡甘,俗呼椰酒。粵中亦甚盛。

  檳榔

  向陽曰檳榔,向陰曰大腹。實可入藥,叢似椰而低,實如雞心而差大,和荖籐食之,能醉人。粵甚盛,且甚重之,蓋南方地濕,不服此無以袪瘴。

  荖籐

  蔓生,葉似桑,味辛,和檳榔食。

  桃

  種亦不一,有紅桃,有白桃、有苦桃、有百葉桃。臺地之桃,小而味酸。

  梅子

  味酸,可作鹽梅,所產不多。

  石榴

  漢張騫使回國得歸。種有三:皮黃,子晶藀如水晶,核小者曰蜜榴,皮班赤、肉薄、核大,味酸者曰柴榴,有皮白、肉白、味酸澀者曰白榴,痢疾宜之也。

  番石榴

  形與白石榴相近,皮青肉紅,中多細子,味酸甘,俗呼梨仔犮。

  柑仔密

  形如柿,細如橘,初生青、熟紅,味濃,內多細子,亦不堪充果品,可和糖煮作茶品。

  番柿

  形似柿,皮有毛,色略紅,味酸澀,皆非佳品,俗呼「毛柿」。

  柚

  實大而皮厚,熟皮黃,其瓣有紅、有白,味有甘有酸,人以供佛。

  葡萄

  有青、紫二種,籐生,架引。

  蓮子

  即蓮花實也。

  芭蕉

  芭心開花結實,味甘膩,不佳。

  桄榔子

  樹若鐵蕉,葉亦如之,花淡黃而差白,結子至五月始熟,色黑如山茱萸而甘,核亦彷彿之。其結子時土民即種埔尖,是歲桄榔子若多生,即是歲之穀亦有年。

  甘蔗

  性溫,味甘,有紅皮者,有白皮者,又有一種幹小者,名曰「竹蔗」,煮成糖。以上三邑俱有。

  ·帛之屬

  綿布

  即吉貝為之。

  苧布

  即苧用糯糊烈日中過而織之也。

  麻布

  即麻為之,喪服用。

  以上三邑俱有。

  毛被

  土民以獸為之,鳳、諸二縣出。

  ·貨之屬

  鹽

  有煮法、有晒法,臺止用晒法,臺、鳳二縣出。

  糖

  有黑砂糖,有白砂糖。冰糖用糖煮成如冰。

  油

  有脂麻油,有萆麻油。

  酒

  有氣酒,有老酒,亦名江東酒,有番仔酒。

  籐

  有大籐,有籐。

  菁子

  種之以作菁靛。漳、泉皆有,產于臺者尤佳。

  菁靛

  可以作染。

  吉貝

  即木棉花也。

  苧

  土民所種,可織暑布。

  麻

  有青、白二種。

  薯榔

  莖蔓似薯,根似何首烏而大,皮黑肉紅,染皂用之。

  茄籐皮

  柴皮也,染皂用之,功同薯榔。

  灰

  燒蠣殼為之。炭燒雜柴成之。

  芒■

  即少康所作,用以掃去塵埃也,結芒為之。

  以上三邑俱有。

  鹿■〈鹿外西內〉、獐、麂皮

  鳳諸二縣出,興販東洋用。

  ·藥之屬

  天門冬

  蔓生,有逆剌,花如茴香,結根如指。

  土茯苓

  似茯苓而小,色赤,俗呼山尾慈。

  鹿茸

  鹿兒角之初發而茸者,稟純陽之質,含生發之氣,其味甘,其氣溫。鳳、諸二縣出。

  鹿角膠

  用鹿角煮成膠。鹿角霜即煮膠之角渣也。

  硫磺

  諸羅縣上淡水出,其出磺之處日夜如火煙狀不絕。穿山甲即鯪鯉也。

  桕菰

  小兒口痛,煎洗即愈《本草》無載。惟臺有之。

  藍荼菰

  色有紅、白,痢疾紅者用紅,白者用白。《本草》無載,惟臺有之。

  三奈

  根頗似薑。

  薑

  見蔬類。

  山藥

  見蔬類。

  藕節

  即蓮花根。

  地骨皮

  即枸杞根皮。

  香附

  俗呼塗香。

  姜黃

  南星

  穿山龍

  土木通

  松寄生

  薏苡

  昔伏波征交趾得之,人讒為明珠者是也。臺極多,土民以之充腹。

  白扁豆

  金銀花

  蔓生,花初開色白,隔宿色黃,故名。有香,一名忍冬花,一名老翁鬚。

  通草

  性能利水,兼能通乳竅,時人染以采色製花。

  水燭

  生於水中,形如燭,故名。蛇草形似菠蔆,有小白花。臺地多毒蛇,傷人輒死,今人解此草,搗敷患處,仍煎服之,多愈。

  艾

  葉厚茸多,其細葉者,乃蒿艾也。

  益母草

  宜于孕婦,故名益母。

  木賊草

  蒲公英

  薄荷

  澤蘭

  班節相思

  白雞冠

  能治婦人血崩。

  蒼耳子

  形如羊矢,體有密刺,俗呼其草曰羊帶來。

  蘆菔子

  即六月菜子也。

  郁李子

  即唐棣花實也。

  車前子

  萆麻子

  草果,

  蟬退

  以上三邑俱有。

  白蒺藜

  澎湖出。

  鵝管石

  形如鵝毛管,故名。澎湖出。

  石決明

  澎湖出,見下介類。

  ·竹之屬

  貓竹

  生深山,大者如斗。

  莿竹

  竹節處有莿,臺人種以為圍。

  筀竹

  生深山者,萬竿挺立,若移植平原,反細小。

  長枝竹

  節疏,故名。差大者,又呼鱟腳綠。

  鳳尾竹

  俗呼觀音竹。

  籬仔竹

  枝細如箭,可用為籬,故名。

  蘆竹

  生於溪澗濕處,叢小葉疏而長,最賤也。

  江南竹

  作魚滬籬落者,俗其稱江南竹。以上三邑俱有。

  ·木之屬

  樟

  木理潤密,可為器材,氣辛味烈,熬其汁成腦,取置水上,火燃不息,人呼樟腦是也。臺莫識熬法。

  楓

  樹如白楊,葉圓而岐,春發秋紅冬落。有液而香,謂之楓香。

  厚粟

  木甚堅硬,可作棟梁。實似粟,可食。

  黃心

  木心黃,故名。

  百日青

  雖枯而色如生,故名。

  桐

  柳

  樸

  赤鱗木

  色赤,皮如鱗狀,故名。

  烏裁木

  皮烏,故名。

  象齒木

  硬而直,實鳥可食。

  夏梅

  花小而成穗,色白而無香,不能結實。

  埔柿無實而無花。

  山荔枝

  無實亦無花。

  埔荊

  俗呼埔姜。

  苦練

  結實成穗如棗,味甚苦。

  桕仔

  皮可為香,樹枯能生菰,可入藥。

  黃目子

  實可澣衣。

  茄籐

  有紅、白二色,紅者皮可染,見貨類。

  林茶

  內地無,叢生,葉多刺。土語呼林茶,姑以土字名之。

  土杉

  水漆

  九芎

  雜柴

  木類不一,莫識其名,但呼雜柴。

  藍茶

  生于澗畔,能結實,體圓色黃,堅而如木,人莫嘗其味,不堪充果。樹能生菰,痢疾宜之,見藥類。

  萆麻

  莖有紅、有白,實殼黑仁白,可入藥,亦可作油是也。

  九荊

  小花如白紫薇花而小,籬落草屋用為豎柱。

  以上三邑俱有。

  ·花之屬

  剌桐

  花木高大,枝葉繁茂,夏初開花,殷紅爛然。

  山丹

  其花一朵百蕊,狀如繡毬,深紅色,一花四葉,亦有粉紅者。

  紫荊

  先花後葉,自下而上,俱中間發花。

  芙蓉

  此木芙蓉也。叢高而枝■,花繁而無香,有紅,有白,有朝白暮紅者。

  佛桑

  其葉似桑,故名。其花多葉,紅而無香,四時常開。

  照殿紅

  亦佛桑之類,但花單葉六出,大蕊有心,色深紅,亦無香。

  樹蘭

  叢高成樹,花似桂,色黃,香甚清幽。

  指甲

  一名七里香,蕊如碎珠,紅色,開花如密色,香氣襲人,至暮則有菁味。

  梅花

  開首百花,故名曰花魁。古詩云:「東君選作花開首,不待群花開處開。」諸羅縣淡水極多,當冬春之交,山谷盛開,沿途十餘里香氣不歇。梅子見果類。

  百葉榴

  花多葉而稠密,有紅色有粉紅色,俱不結實。

  百葉紅桃花

  蕊稠於別桃,色甚鮮紅,亦能結實;一名絳桃,花相似,不能結實。

  百葉白桃

  亦名碧桃,色甚潔白可愛,不能結實。

  桃花

  花單葉,色粉紅,能結實。

  三友花

  俗呼番茉莉,樹高,葉似枇杷差厚,蕊生枝杪,花有五瓣,色白,瓣外微紅,內淡黃,味香。

  水錦花

  有紅、有白俱無花。

  唐棣

  叢不甚高,花似百葉紅梅,半線甚多,亦名郁李花,其實可入藥品。

  長春

  榦長有刺,粉紅色,四時常開。

  麗春

  似長春,蕊大,花葉稠密,色嬌紅,三月開。

  薔薇

  其枝多刺,花或紅或白,香甚清冽。

  玉樓春

  即黃梔花之多葉者,味香,不結子。

  末麗

  即茉莉,叢低夏開,花白味香,其根能毒人,亦有百葉者。

  金絲蝴蝶

  叢開,花黃無香,形如蝴蝶。一丈紅叢有丈高,直起無枝,一葉一花,有紅、有粉紅、有白者,俱無香,開孟夏。所謂:「五尺欄杆遮不住,還留一半與人看」,即此花也。

  蓮花

  亦名荷花,色有紅、有白,葉曰荷葉。蕊曰■■,實曰蓮子,根曰藕節,通中直體,花之君子也。臺四時皆開。

  菊花

  色有黃、有白、有紅,花有大有小者,種有數本開于晚秋,不爭春妍,為花之隱逸者也。

  玉芙蓉

  葉似艾而圓,花似菊蕊而青黃,雖不艷不妍,然其葉馥郁,亦覺可愛。

  鼓子

  正紅大穗,粗葉無香,端午盛開,俗呼競船花。

  夜合

  開夏、秋,其花內瓣白,外瓣青,香? 而濁,昏開夜合,故名。

  千日紅

  色紫無香,瓣勁最耐久,雖摘藏之,經年累月,以熱水洗之,則鮮紅如新。亦有白色者,亦無香。

  金錢

  葉尖長,花如錢,色紅有心,無香,午開子謝,亦曰子午花,開仲夏。

  蓮蕉

  葉似蕉珠,花無香,開夏秋,亦曰美人蕉。

  海棠

  係鐵梗者。

  番蘭

  葉如蕙,花亦如之,但無香。

  鹿蔥

  一名萱草,亦名忘憂。詩云:「焉得諼草,言樹之背」是也。相傳謂孕婦佩則生男,又名宜男。其葉似蘭,垂其跗六出,一幹數跗。

  月下香

  葉似蘭而小,花幹亦如之,一幹花十數朵,一朵二蕊,初夏開,自下而上,花長寸許,色白,更闌月出方聞香,故名。

  雞冠

  叢有高、有矮,幹末為花似雞冠,有紅、白二種,無香,白者可以入藥。

  金銀花

  見藥類。

  素馨

  蔓生,夏開,色白,形略似尖口茉莉,味清,露浥愈香。又一種花黃,曰黃素香。

  兔絲

  亦曰淩霄,蔓生,小紫花無香,葉柔嫩如綠絲,開于夏、

  老來嬌

  類鴈來紅,而葉半黃紫,叢老色愈嬌。

  曇花

  花白,夏開。

  以上三邑俱有。

  ·草之屬

  仙草

  搗爛絞汁和麵粉煮之,雖三伏亦成凍,和蜜水飲之,能解暑毒。

  鼠麵

  生野田,葉青白色,二月間始採之。

  排草

  見藥類。

  車前草

  亦名鯽魚草,子可入藥。

  艾

  見藥類。

  羊帶來

  實曰蒼耳子,見藥類。澤蘭見藥類。

  白曲草

  製白曲,可以釀酒。

  瓶桃草

  食之,令人顛狂一晝夜。

  益母草

  見藥類。

  乳草

  婦人乳少者,採而和肉煮食,能通乳竅。

  仙人掌

  色綠如掌,不葉不花。

  茅草

  可蓋草屋。

  芋仔

  龍舌草

  馬鞭草

  豬母莧

  莖紅可食。

  雞舌草

  旱蓮草

  羊耳草

  苦草

  生水畔。

  遍地錦

  淡酸草

  馬鞍籐

  雞矢籐

  浮萍

  生於水面上,無根。

  蘋

  亦萍類。

  藻

  生水底。

  蚶■草

  曼陀草

  花開白色,入酒令人昏迷。

  以上三邑俱有。

  ·畜之屬

  牛

  有水牛、黃牛。山多野牛,取來教訓,方可耕田。

  豬

  羊

  犬

  產之番社,而能捕鹿,不嚙人。

  貓

  雞

  鵝

  鴨

  以上三邑俱有。

  ·羽之屬

  鵓鴿

  人家畜之,飛去知還。

  鶺鴒

  水鳥,足細尾長,背青灰色,腹下白,頸上黑,如連錢,行則搖,飛則鳴。《詩》以況兄弟。

  雉

  亦呼野雞,其羽文明,其交有時,別有倫性,甚耿介。

  烏鴉

  惡異物,見之則群噪。今人聞其聲則唾之,謂其能前知吉凶者。通身黑者,知父母之恩,能反哺,乃孝鳥也。

  燕

  有二種。鴿赤與黃者比內地稍大。

  鳩

  知陰晴,以其聲卜之。白鷺頂有毛如絲,一名屬玉。

  畫眉

  褐質白眉,善鳴好闢,今按其聲似鶯而小,亦清圓可聽。

  鴝鵒

  端午斷舌養之,能人言,俗呼八哥。

  布穀

  東作方興則鳴,人以為耕農之候,故名。

  鳧

  水鴨也。

  雀

  一名佳賓,謂栖宿人家如賓客也。又有一種曰黃雀。鷗水鳥。

  釣魚翁

  如翡翠而小,常宿水邊,伺魚而食之。

  伯勞

  食母之鳥,名不孝鳥。

  鶯

  一名倉庚,又名黃鸝,其聲清婉如調歌然。冬月以土自裹而蟄,當椹熟時,則應節而來。

  鷂

  大如鷹,蒼黑色,尾短,善擊鳧鴈。

  鷹

  食雀者也。

  烏鬚

  俗呼烏秋,身黑尾長,能摶鷹鸇,此極惡之鳥也。

  白頭翁

  似雀而大,頭有白點,故名。

  鬼鳥

  嘴頸腳俱長。

  鸕鶿

  無馴者。

  海雞母

  黑背白翼,宿海中。

  黑鸛

  國公鳥

  形質聲音似百舌,但毛褐而赤鮮鳴。

  竹雞

  蘆雞

  以上三邑俱有。

  ·毛之屬

  金錢豹

  似豹而小,摶鹿豕以食,不嚙人。

  麋鹿

  大曰麋,小曰鹿。

  麂

  似鹿而小,無角,其皮甚細。

  麕

  即獐,如小鹿而無角。

  ■〈鹿外西內〉似鹿而大,無角,一名山馬。

  兔

  有白色、有青色,望月而孕,提口生,性不淫。

  豬熊

  猴

  一名狙,一名王孫,一名胡孫,有大、小二種。

  山豬

  似家豬,肉赤色、

  山貓

  似家貓而大。

  獺

  似猴而小,青黑色,膚如伏翼,水居食魚,以上鳳、諸二邑出。

  鼠

  三邑俱有。

  ·鱗之屬

  海翁

  大如山,能吞舟。

  鯉

  眷有三十六鱗,為魚之長。

  鯽

  池、潭皆有。

  金魚

  有鯉、有鯽。

  泥鱝魚

  形頗似鰢鮫而大,味則尤甘。

  烏魚

  其子晒乾,曰烏魚子,味佳。

  鯊魚

  大者百餘觔,淺在海沙中,既不能去,人割其肉,潮至復去。

  鱸魚

  肉細,味甘。

  鯧魚

  有黑、白二種,形闊而扁者佳。

  ■魚形似鰣魚,多細骨。

  海鰻

  大者數觔,味最佳。

  烏耳鰻

  池潭皆有鯽仔潭最多。

  長翼

  兩翅差長別魚,故名。

  紅沙魚

  皮紅,故名。

  敏魚

  形略似鱸,口闊肉粗。

  烏頰

  形似過臘而小,隆冬天寒時取之。

  麻虱目

  水波化生,倏而大,倏而無,其味極佳。

  貼沙魚

  身薄扁,行貼沙。

  金鐘

  仔形小而扁,味甘。

  銀魚

  澎湖出,不及吳下者。

  龍鮎

  澎湖出。

  鸚哥

  魚嘴如鸚鵡,而皮綠色。

  油魚

  小而多骨,一名塗黃。

  鱖魚

  形略似鱸。

  ■〈魚因〉魚

  俗呼■〈魚因〉■〈魚垂〉。

  鱠魚

  口闊身班,澎湖出。獅刀形似大刀,多骨。

  ■魚

  此魚每于夏秋群聚,乘潮而至,澎湖極多。

  竹葉■

  似■差長,色青。

  無鱗魚

  似■無鱗。

  花魿

  形似金鐘而差扁小。

  金錢魚

  形似花魿而差小。

  牛尾魚

  體長,頭扁,尾小。

  狗母魚

  似牛尾魚,但頭圓似蛇頭。

  鐵甲魚

  亦頗似牛尾魚,其鱗硬如甲。

  珠帶

  形與白帶魚相似,而味則遜之,其骨有如珠者,故名。

  鯿魚

  形扁而略圓,尾細而甚長。

  ■魚

  似鯕魚而小,肉有烏者,有白者。

  青鱗

  魚小而鱗青。

  ■魚大者如掌,頭上有一刺,長寸許,其皮極粗,剝而晒乾,可磋材器。

  飼子飯

  鱗小肉細,而無細骨,可和飯以飼小子,故名。

  魨魚

  俗呼鮭魚,肉極細,其膏能殺人。

  鮡魚

  善跳,亦名■潮。

  鱺魚

  池潭皆有。

  鱔魚

  池潭水田皆有,是魚有子者,烹之則腹拱于水而欲保其子,乃慈魚也。

  塗虱

  有刺彈人,亦名彈瑟,生于池潭。

  梭魚

  頭尾俱尖,其形似梭。水尖嘴長而尖。

  遍身苦

  形扁而圓,皮有黑點,小者味苦。

  紅魚仔

  魚小而紅。萬年瘦形似烏仔,四時皆瘦。

  大頭桃

  形似金陵魚而小,其頭差大。

  白腹

  身黃,腹白。

  鬥魚

  生于池潭,性好闘,又曰班魚。

  紅蝦

  大者五、六寸長,肉有紅膏。

  黃梔米

  蝦之小而色黃者。

  大腳蝦

  池潭皆有,前有兩大腳。

  章魚

  足垂,裹肚在中,澎湖出。

  石拒

  八足,似章魚而甚大,居石穴中,或取之,能以足粘石拒人,澎湖出。

  烏賊

  八足集在口,縮喙在腹,一名墨魚。或曰秦始皇遊東海,棄墨袋于海化之,故口猶吐墨水,《談苑》云:用以寫字,其字跡經年即化。

  鎖管

  一名靜瓶魚。似烏賊而小,色紫

  ·介之屬

  龜

  生于池塘、埤圳之間甚多,海中又有一種,其大數尺。

  鱉

  一名團魚,一名甲魚。

  鱟

  海中甲蟲也,上覆以殼,殼上有刺,下有十二足,尾長尺餘,硬而且尖。雌常負雄,雖波濤不解,漁人每雙得之。

  蟹

  其螯與爪皆有毛,大者曰毛蟹,小者曰石蟹,小而殼微黃色,螯細,無毛,其行斜傍,曰蟛蜞;小而

  螯赤,生溝渠中,曰螃蜞;殼圓似虎頭,有紅赤班點,螯扁與爪皆有毛,曰虎獅。

  蟳

  形略似蟹而大,其螯與爪皆無毛。?殼尖而有紫點,皆蟹類也。

  牡礪

  麗海石而生。鑿下更生,肉各為房,剖房肉,故曰蠣旁,俗呼曰蠔。其殼燒則成灰,見貨類。

  蚶

  殼如瓦屋,故又名歪瓦。

  蛤

  殼有班文,半線極多。

  蚌

  老者能含珠。

  空豸

  殼薄而白。

  紅栗

  似蛤而小,殼微紅。

  土坯

  殼色綠而旁生毛,有尾如豆芽。

  蟯

  殼厚而差圓。

  仙人掌

  形似龜腳,又曰龜腳,生于海石夾旁處。澎湖出。

  仙人耳

  一名鰒魚,狀如蛤,附石而生,甲惟一片,無對,旁有九孔,俗呼曰九孔,即藥類石決明也,澎湖出。

  大螺

  其殼琢而磨之,可作鸚鵡杯。

  香螺

  大者如碗,肉雪白,而尾有膏。

  硨磲螺

  其殼厚處可磨作硨磲珠。

  紅螺

  其肉紅,不甚大,澎湖出。

  麥螺

  殼薄,肉出殼外,浙東謂之土鐵。

  珠螺

  殼圓,肉頭有蒂,硬如石而略圓。澎湖出。

  虎螺

  形似珠螺而大。澎湖出。

  海膽

  殼圓如盒仔形而多刺。澎湖出。

  酒盞螺

  面平、底尖、體圓,可磨作酒盞,故名。澎湖出。

  鯪鯉

  力能穿山,其甲堅硬,名穿山甲,見藥類。

  田螺

  ·蟲之屬

  沙蠶

  此海蟲也,形似蚕而大,色粉紅,肚中有沙。澎湖出。

  水蛙

  青約

  水龜

  有翼,色黑,能走水面,從雨而降,俗呼龍虱。

  蜂

  種類甚多:有虎頭蜂,雞矢蜂最毒,蠆能刺人。又有桷蜂,又有能作蜜者,一種黑蜂,作蜜崖石間;一種黃蜂,作蜜人家,能知君臣之義。

  蜾蠃

  一名蠮螉,似蜂,腰小而長,傍人家■土作旁,取桑蟲置于空中,祝之,七日即化為己子蝶有粉蝶、有黃、黑采色不同。

  蝙蝠

  肉翅,晝伏夜飛,掠蚊■〈亡上虫下〉食之,一名伏翼,一名天鼠

  蟬

  兩翼,喙長在腹下,以脅鳴,秋深脫于樹枝,名曰蟬退,見藥類,一種小而好鳴秋,曰絡緯。

  蜻蜓

  一名蜻蛉,飲露,遇雨多集水上欸飛。

  蛾

  一名慕光,每夜飛,善拂人燈火,多赴燈而死。

  蜉蝣

  水虫也,朝生暮死。

  螢

  一名暉光,一名夜光,一名宵燭,陰濕地腐草化生。

  蠅

  蠅好交,其前足有紋繩之狀,其後足搖翅自扇。又有一種青蠅,赤頸若火,背如負金。

  螳螂

  前兩足如斧,舉以拒物,能捕蟬,又名天馬。秋深乳子,至夏初乃生。

  螽斯

  蝗類也,青目、長角、長股,能以股相切作聲,性和柔。一生九十九子,俗呼草馬。

  蟋蟀

  似蝗而小,善躍,光澤如黑漆色。有角翅,聲鳴在翅,善相闘,一名莎雞,一名促織。

  螟蛉

  桑蟲也,蜾蠃負以為子,《詩》云:「螟蛉有子,蜾蠃負之」。

  蛇種

  類甚多:曰水蛇、曰草花蛇,皆水處;曰紅蛇、青竹蛇、百步蛇、飯匙蛇、簸箕甲蛇皆陸處。臺之蛇最毒,咬人立死。

  蜈蚣

  能制毒氣,甚毒,壁間多有之。

  蠅虎

  蛛屬,藏間隙,迴環周顧,能捕蠅。

  蜘蛛

  大腹者名蠨蛸,小而長腳者名喜子。

  蜣螂

  居墻壁間,晝伏夜行。

  班貓

  生豆葉上,烏腹尖喙,甲上有黃、黑班文。

  蜥蜴

  居墻壁間,北人呼曰蝎虎。有四種:曰石龍子、曰山龍子、曰石蝎、曰守宮。漢武帝午日取以丹硃和脂飼之,身盡赤,至次年午日搗之,以塗宮人臂上,有所私者,塗之即消,故名曰守宮。又有一種曰蝘蜓。

  蛩

  蟬脫曰蛩。

  蠹魚

  蛀書蟲也,古詩云:芸葉薰香走蠹魚。

  蟻有數種:有走馬蟻,作穴于樹;有黃絲蟻,有黑蟻、作穴地中;有白蟻,能運土,食人棟梁。

  水蛭

  俗呼為蝗,能咂人血。

  蚯蚓

  一名土龍,一名蜿蟺,雨後夜鳴。

  蚊

  水蛆化生。蚋蚊屬。

  以上三邑俱有。

  ●臺灣府誌卷之五

  風俗(附土番)

  ·風俗

  風俗之奢儉貞淫,始於人心,而終於國運。故觀化於國,不如觀化於鄉。然中土之民,人世其籍,家世其業。有父兄以教之,有姻族以維之,相安其舊,百年而不變者,習於其方也。臺灣自紅彝僭竊以來,因仍草昧,鄭氏父子相繼,民非土著,逋逃之淵藪,五方所雜處,未盡同風而易俗。且其時法網嚴密,攘及牛、豕者,如殺人之罪,故民皆惴惴焉,以盜竊為戒。今國朝寬大,苛禁咸弛,而鼠竊時聞,非天性之有異,實民心之澆薄也。而最滋害者,莫甚于賭博。夫賭博惡業也,不肖之子挾貲登場,呼盧喝雉以為快;以一聚兩,以五聚十,成群逐隊,■囂爭■,皆由於此。至于勝者思逞,負者思後,兩相負而不知悔。及家無餘資,始則出於典鬻,繼則不得不出於偷竊,亦長奸之囮也。臺習父不禁其子兄不戒其弟,當令節新年,三尺之童亦索錢于父母,以為賭博之資,遂至流蕩忘返而不知所止。莫甚于結盟,豪■家兒,自附於結納,聚少年無賴之徒,指皎曰以盟心,撫白水而矢誓,稱兄呼弟,修登堂拜母之文,亦自謂雷陳復出,古道相期。不知往來既頻,則飲酗之累生;聲援既廣,則爭競之患起。大凡人情,寡則知檢,眾則傲放,習見習聞,口無擇言,相與鼓其雄心,以致身蹈匪僻,實政治之蟊矣。甚至有結交營棍,扛幫詞訟,箝制官長,稍拂其意,聚眾而譁之,恣行無忌,犯上作亂,視為固然,誠可慨也,又其俗之不善者。婚姻論財,不擇婿,不計門戶,夫死則再醮,或一而再而三,白首■婦猶字老夫,柏舟之誓,蓋亦鮮矣。佞佛諂鬼,各尚茹素,或八、九齋、朔望齋,或長齋。無論男女老幼,常相率入禮拜堂誦經聽講,僧俗罔辨,男女混淆,廉恥既喪,倫常漸乖,故異端之教不可不距也。人亦頗知讀書,兒童五、六歲便教就學,及稍長,即命輟業,雖有穎悟傑出之姿,亦言不及義而好行小慧,深可惜也,亦可慮也。若不亟設學校,開科取士,動其功名之念,恐無以格其非僻之心矣。男女出入,輓運、背物,俱用牛車,如吳越之用舟■也。農業頗易,布苗于田,不事耘耔,非凶歲可以無饑。三邑之民務本者多,逐末者寡。無久停之親柩,無永錮之婢女,此亦遐陬之善俗耳。若夫端風化,正人心,導之以節儉,示之以防閑,重廉恥而敦禮讓,煥然成文物之邦者,是當望有成于三年。俟後仁于必世,非旦夕之間可以為過化存神也,然統臺郡三邑之人民計之共一萬六千餘丁,不及內地一小邑之戶口;又男多女少,匹夫猝難得婦,生齒奚能日繁?地廣人稀,蕭條滿眼,蕞爾郡治之外,南北兩路,一望盡綠草黃沙,邈無際。故郭外之鄉不曰「鄉」,而總名之曰:「草地」。荒村■火,于叢草中見之。草地之民所居之屋,皆誅茅編竹為之,無木樑瓦蓋,經年即壞。風吹臥榻,雨滴寒廚,勁風積霖,多傾巢之恐。男女無完體之衣,適口乏肥甘之味;衢路衣冠,偶或遇之,疲癃慘淡之狀,不堪睹聞。蓋緣地瘠而民貧,民貧而俗陋,誠可悲也,亦可念也。

  ·土番風俗

  土番之俗,與吾人異者,重生女而不重生男。男則出贅於人,女則娶婿於家也。產婦甫生,同嬰兒以涼水浴之。人死則結綵於門,不用棺木,所存器皿。衣服,與生人計分勻受;死者所應得同埋於院中。三日後,會集親黨,將死者取出,設坐,各灌以酒,重為撫摩,然後埋葬。男女應婚娶之時,女集廨中,諸男吹口琴于外,意之所欲,女出與野合,擇其當意者,始告於父母,置酒張綵,邀同社之人聚飲於家,即成配偶,無納幣送粧之禮。女有夫,去其一齒,及後夫婦不和,不論有無生育,各相離異,再自擇配,不復顧戀,甚有互相更易者。番人無姓氏,不知歲月,惟憑草木,聽鳥音,以節耕種。無祖先祭祀,亦不自記其庚甲,父母而外,無伯叔、甥舅之稱。平日以射飛逐走,殪獐殺鹿為事。透草穿林,攀藤援木是彼之長技,恐腹大難于奔走,當十五,六歲時,必編藤竹圍腰,束之使小以期便捷;又多以鐵鐲環臂,以示壯觀。性好飲,嚼米釀酒,所食無論腥臭,凡可入腹者,舉手輒盡。男婦皆跣足,不穿下衣,上衣短衫,以幅布圍其下體;番婦則以布裹其脛,束髮盤頭。亦知插花草以示艷,或有以稻草束髮者。土官有正副,大社多至數人,小社或二、三人,五、六人,隨其交泒,各分公廨。有事,即集於廨以聽議。小番之未娶者,不宿于家而群宿于廨中。自紅彝以來,習其字能書者,謂之「教冊」,凡出入之數,皆經其手,用鵝管削尖,濡墨橫書,自左至右,非直行也。番素朴愚,不知權量。今諸羅之新港、蕭隴、目加溜灣、蔴荳、哆咯嘓、大武壠等社,去府治頗近,多事耕田,猶能以錢貿易。餘社則以其所有,易布、絮、鹽、鐵之類于社商而已。鳳山之下淡水等八社,不捕禽獸,專以耕種為務,計丁輸米于官。大抵番民剽悍,不善治生,而南番尤窮於北番,亦因其地產之多寡不同耳。衣食之外,別無他計,予以酒食,則懽欣趨事。番中亦有聰慧能通漳、泉言語,間能作中州語者。若半線以上,則非使令之所能及也。諸番好以竹節穿其耳垂,小者可容象子,大者至容鴨卵。身多刺記,或臂或背,好事者竟至遍體皆文,其所刺則紅彝字也。番屋高地五六尺,以木梯之而上,其形似船狹而深。自前至後,無所遮蔽,無被褥,即以衣為覆。無廚灶,以三足架架鍋于地,粥以■米為之,熱則環向鍋前,各執椰瓢汲食;飯以糯米為之,熟則各以手捏團而食。米則隨用隨舂,無儋石之儲。粟麥衣服皆貯葫蘆中,無捆箘箱籠之器。有番歌唱,則群番攜手成圍,嗚嗚呼呼,咮咮■■,搖頭顛足,如扮戲狀。每歲春月,社必一舉,男婦傾社而出,亦有以銀銅作飾,繡綺為衣者。疾病不知醫禱,止浴于河。相傳為大士置藥於水,以濟度諸番,當冬月多入水澡洗以為快。所用摽鎗,長五尺許,取物于百步之內,發無不中。弓則曲竹為之,以■為弦,箭鏃長而細,無翎毛。人必攜一刀橫于腰下,如屠刀而刃圓。竹木之類,隨手砍斷,捷于工匠,編籬造屋,俄頃可成。若其俗之善者,人至其家,出酒相敬,先嘗而後進。年少之番,遇耆老尊長,必傍立低頭讓其去而後行。他社番偶來本社,相遇亦然。此亦少長賓主之義云。至于男女聚處,暑熱之時,男皆赤身,女皆祼體,相對飲食,淫慾之事,略不羞避,好殺人取頭而去,漆頂骨貯于家,多者稱雄,此則番之惡習也。

  ●臺灣府誌卷之六

  歲時

  規制

  學校(附社學)

  廟宇

  市廛(附渡橋)

  ·歲時

  元日早起,少長咸集,禮神祭先祖,羹飯後詣所親友朋友故舊賀歲;主人出辛盤相款洽,俗謂之「賀正」。

  次日起至元霄止,好事少年裝束仙鶴、獅馬之類,踵門呼舞,以博賚賞,俗謂之「鬧廳」。

  立春前一日,有司迎春,儀仗、彩棚、優伶前導。看春士女,蜂出擁集,填塞市中,亦東郊寅日之意。

  元夕放燈,庵、祠、廟、院及所居門首,各懸繩索竹竿,掛紅紙燈籠一盞。有善歌吹者數輩為耦,製燈如飛蓋狀,或絲、或竹、或肉,以次雜奏,謂之鬧傘更有裝束道、巫、仙、佛及昭君、龍馬之屬,向人家歌舞作慶,謂之「鬧元宵」。

  二月二日,或十六日,各街、社、里逐戶斂錢,宰牲演戲,賽當境土神,名曰「合福」。

  三月清明,人家無論男婦老幼,謁拜墳墓,輿步壺漿,絡繹郊原。祭畢,藉草啣杯,遞為勸酬,薄暮乃還,俗謂之「上墳」。

  四月八日,各院僧於閱月前,沿門索施,作龍華會,俗謂之「洗佛」。

  五月五日,家折松艾懸之門首,以五色絲繫兒童臂上,呼為長命縷;又以繭作虎子形,帖兒額上,到午時,脫而投之。所在競渡,船不過杉板、小艇,大海狂瀾,難以擊楫,僅存遺意。亦漬米裹竹葉為角黍。

  六月一日,家以米粉抹紅為丸,供神,俗呼為「半年丸」,蓋頌禱團圓之意。

  七月七日,是夕人家女兒羅瓜果庭中,謂之「乞巧會」。

  中元,人家各祀所出,以楮作錢銀、綺錦焚之,又為畫衣裳雜服,上書菩薩經文,名為經衣,延僧登壇說法,撒物食羹飯,俗謂「普施盂蘭盆會」。

  中秋,祀當境土神,俗尚與二月同,蓋春祈秋報之意。是夜,士子遞為燕飲賞月,製大麵餅一塊,中以紅硃塗一元字,用骰子擲以奪之,有秋闈奪元之想。

  九月九日,士人載酒登高,菊漿萸佩,盛自繽紛,題糕落帽之興,間或有之。

  冬至,以米粉作丸,遍祀群神及家先,合長幼團圓而食之,謂之『亞歲』。

  十二月二十四日,俗傳百神將以是夕上天,各備蔬饌供養,以楮印、輿馬、從衛、儀仗焚而送之;至來歲孟陬四日,具儀楮迎之。歲除之日,親友各以牲羞相餉,謂之「餽歲」。是夕,各門外爆竹聲傳,謂之「辭歲」。設酒殽,一家老少合坐而食,謂之「圓爐」。蓋終歲之勞,一夕之歡,皆係內地人民流寓到臺,則與內地相彷彿云。

  ·規制

  城郭

  一府、三縣 應設府城一、縣城二,今尚未建。

  臺灣縣 附郭。

  鳳山縣城 應設鳳山地方,今尚未建。

  諸羅縣城 應設諸羅山地方,今尚未建。

  紅毛城 在鳳縣轄安平鎮,係紅毛歸一王所築,周周圍廣二百二十七丈六尺,高二丈六尺,設門二。辛丑年,鄭成功率舟師下之,即其城而居焉,今尚存。

  赤嵌城 在府治西北隅,近海,周圍廣四十五丈三尺,高約三丈六尺。無雉堞之設,名雖為城,而實樓榭,故又名紅毛樓。紅毛酋長居之,鄭氏因以貯火藥軍械,今因之。

  淡水城 在淡水江口,屬奇獨龜崙社,今頹圮。

  雞籠城 紅毛所建,今頹壞。

  澎湖暗澳城 明嘉靖間,都督俞大猷追流寇林道乾至此,因築焉;今頹壞,故址尚存。

  澎湖瓦銅港澳銃城 係紅毛所築,明金門哨兵尚駐札于此,今圮。

  衙署

  分巡道衙門 在臺灣縣西定坊。

  臺灣府治 在東安坊。

  經歷司 在府治左。

  臺灣縣治 在東安坊。

  鳳山縣治 未建,今就偽遺房屋修改,暫為行署。

  諸羅縣治 未建,今就偽遺房屋修改,暫為行署。

  臺灣縣丞衙門 在東安坊。

  臺灣縣典史衙門 在東安坊。

  鳳山縣典史衙門 未建,今就民居修改,在土墼埕。

  保。

  諸羅縣典史衙門 在佳里興。

  臺灣縣新港巡檢司衙門 未建,今就府治民居修改暫住。

  臺灣縣澎湖巡檢司衙門 在大山嶼紅羅罩。

  鳳山縣下淡水巡檢司衙門 在下淡水東港。

  諸羅縣佳里興巡檢司衙門 在佳里興。

  臺灣總鎮衙門 在鎮北坊。

  臺灣水師協鎮衙門 在安平鎮。

  澎湖水師協鎮衙門 在澎湖媽祖宮澳。

  南路營參將衙門 在鳳山庄。

  北路營參將衙門 在佳里興。

  臺灣鎮中營衙門 在東安坊。

  臺灣鎮左營衙門 在鎮北坊。

  臺灣鎮右營衙門 在東安坊。

  臺灣水師中營衙門 在安平鎮。

  臺灣水師左營衙門 在安平鎮。

  臺灣水師右營衙門 在安平鎮。

  澎湖水師左營衙門 在澎湖。

  澎湖水師右營衙門 在澎湖。

  ·學校(附社學)

  臺灣府學 在府治西南寧南坊,因偽時文廟而修改焉。前後三層、兩廡,矮屋二十四間。先師殿設。

  至聖先師孔子神位及四配堂,左右列十哲暨先賢先儒姓氏牌。前進為櫺星門,其泮池、明倫堂、啟聖殿俱未建,且規模隘陋,采繪不施。聖殿止有一間,以樑閣壁,不設旁柱。不過偽時草創,實非興朝郡學之觀瞻也。分巡道周 與郡守蔣 捐俸修整,然因仍舊址,尚須重建拓闢。

  臺灣縣學 未建,康熙二十四年,原任知縣沈朝聘就偽遺房屋脩改文廟,崇奉先聖 先賢牌位,春、秋祭祀,在東安坊。

  鳳山縣學 未建,康熙二十四年,知縣楊芳聲就偽遺房屋修改文廟,崇奉先聖 先賢牌位,春、秋祭祀,在土墼埕。

  諸羅縣學 未建,康熙二十四年,原任知縣季麒光草創茅茨為文廟,崇奉

  先聖 先賢牌位,春、秋祭祀,在目加溜灣社。

  臺、鳳、諸三邑文廟,文治攸關,亟宜建造。

  社學

  臺灣府社學 三所,兩在臺灣縣東安坊,一在鳳山縣土墼埕,俱係郡守蔣 捐俸建立,延請師儒,教誨窮民子弟。

  學田

  府學田五甲,在臺灣縣文賢里,有竹圍一所,內植檨、檳榔、椰等樹,係郡守蔣毓英捐俸置。備農椇,募佃開墾荒田,以為周恤貧生之需。

  ·廟宇

  府城隍廟 在府署之右,偽時所建,今因之。規模隘小,擴充另建,尚有待於將來焉。

  東嶽廟 在府治之東,偽時建,以祀東嶽之神。郡守蔣毓英捐俸重修。

  上帝廟 在府治東安坊,偽時建,祀北極大帝。內有明寧靖王楷書扁額。「威靈赫奕」四字。

  關帝廟 三所,府治鎮北坊二所,鳳山縣治土墼埕保一所。

  天妃宮 二所,一在府治鎮北坊赤嵌城南。康熙二十三年,臺灣底定,將軍侯施琅同諸鎮以神有效順功,各捐俸鼎建,廟址即寧靖王故宅也。

  內庭有御敕龍匾「輝煌海澨」。一在鳳山縣治安平鎮渡口。

  慈濟宮 四所:一在府治西定坊;一在鎮北坊;一在鳳山縣治安平鎮;一在土墼埕保。

  觀音廟 在鎮北坊,前後座泥金色相,左右塑十八羅漢,俗呼為「觀音亭」。

  沙陶宮 在西定坊,神之出處莫考,上人共稱「沙陶太子」。

  二王廟 在東安坊,云神乃代天巡狩之神,威靈顯赫,土人祀之,內有寧靖王行書扁「代天府」三字。

  大人廟 在臺灣縣保大里,其神聰明正直,亦是代天巡狩之神。

  王公廟 在臺灣縣長興里。

  崑沙宮 在鳳山縣土墼埕保,神稱三太子,有寧靖王手書「崑沙宮」三字扁額。

  水仙宮 在鳳山縣安平鎮。

  觀音廟 在諸羅縣目加溜灣社,中堂祀觀音,左塑天、地、水三官,右則關帝。庭宇高敞,案座脩飾。

  龍湖巖 在諸羅縣開化里,偽總制陳永華建。環巖皆山也,前有潭,名龍潭,潭左右列植楊柳、緋桃,亭內則碧蓮浮水,蒼檜摩空;又有青梅數株,眾木榮芬,晚山入畫,真巖居之勝地也。

  靖海將軍侯施琅生祠 在西定坊,萬姓公建,甘棠遺意也。

  附澎湖廟宇

  天妃宮 在東西衛澳,澳前有案山,其澳安瀾,可泊百餘艘,係鄭芝龍建,偽藩更新之,今其靈猶加赫濯焉。

  大王廟 四所:一在良文港,一在沙港,一在通樑澳一在八罩嶼。

  真人廟 在奎璧港。

  太子廟 二所:一在鼎灣澳;一在赤嵌澳。

  關帝廟 二所:一在吉貝嶼;一在瓦硐港。

  將軍廟在將軍澳,不知何時所建,澳因以為名。

  坊亭

  貞節坊在府治鎮北坊,偽藩時豎以旌鄭宜娘,其傳載在《人物女貞志》。

  演武亭在西定坊,面臨平原,習射以講武事。分巡道周昌捐俸建立。

  養濟院

  臺灣縣養濟院 一所,在鎮北坊,偽時所為,今因之。

  鳳山縣養濟院 一所,在土墼埕,係本縣知縣楊芳聲建。

  諸羅縣養濟院 一所,在貝加溜灣,係原任知縣季麒光建。

  附義塚

  義塚 在臺灣縣寧南坊之南鬼仔山。

  ·市廛

  菜市 一所,在寧南坊府學旁隙地。五鼓時,菜園人各以牛車裝載雜色蔬菜、瓜果等物,於此聚賣。

  柴市 在寧南坊墳山邊隙地,近山人亦以牛車裝載柴薪,於此聚賣,晡時方散。

  街

  臺灣縣有嶺後街、油行街,在東安坊;大井頭、瀨口街、新街,在西定坊;大街、橫街,在寧南坊;禾藔港街過坑仔街在鎮北坊;又舊社街一所在歸仁南保。

  鳳山縣延袤荒野,無市廛。

  諸羅縣有灣里街,在目加溜灣社。

  舖舍

  臺灣縣 附郡治曰府前舖,自縣南抵鳳山縣界曰南路舖,北抵諸羅縣界曰北路舖,共三舖。

  鳳山縣 在縣治曰縣前舖,曰「下淡水舖」,曰「南馬坑舖」,曰「中衝崎舖」,曰「鯽魚潭舖」,曰「江山溪舖」,曰「府前舖」,共七舖。

  諸羅縣 曰新港舖,曰目加溜灣舖,曰蔴豆舖,曰佳里興舖,曰茅港尾舖,曰大路邊舖,曰赤山仔舖,曰新嘓舖,曰哆咯嘓舖,曰諸羅山舖,曰打貓舖,曰化里霧舖,曰猴悶舖,曰柴裏舖,曰草埔舖,曰西螺舖曰埔薑舖,曰東螺舖,曰小崗舖,曰大武郡舖,曰大肚溪舖,曰半線舖,共二十二舖。

  渡橋

  臺灣府渡 在安平鎮天妃宮口。

  安平鎮渡 在臺灣十字街西,其渡頭牛車雜踏,呶呶招渡,人無病涉也。

  西港仔渡 在小媽宮口。

  澎湖、廈門原無設渡,僅附搭商船往來。

  橋

  臺灣縣大枋橋 在東安坊領仔頂,偽時所建。康熙二十三年大水衝圮,今已脩葺。

  磚仔橋 在西定坊鳳山縣交界,紅毛所建,今圮壞。

  大橋 在臺灣縣永康里,洪水衝崩,今只存舊跡。

  枋仔橋在臺灣縣東安坊,今壞。

  烏鬼橋 在永康里。

  鳳山縣

  坑仔口橋 在下淡水里。

  竹仔橋 在竹橋庄。

  中衝崎橋 在中衝營。

  小橋 在維新里。

  萬丹橋 在上淡水萬丹坑。

  崗山橋 在嘉祥里。

  二贊行橋 在文賢里。

  諸羅縣

  鐵線橋 在芧港尾保。

  茅港尾橋 在急水溪尾。

  番仔橋 在門化里。

  斗米橋 在新港社。

  ●臺灣府誌卷之七

  戶口

  田土

  賦稅(附存留經費)

  祀典

  ·戶口

  臺灣府

  民戶一萬二千七百二十七,

  番戶二千三百二十四;

  口偽額二萬一千三百二十;

  底定存冊一萬二千七百二十四;

  續招徠三千五百五十;

  實在民口三萬二百二十九男子一萬六千二百七十四,婦女一萬三千九百五十五實在番口八千一百零八。

  另澎湖民戶五百二十三,

  口偽額九百三十三;

  底定存冊五百四十六。

  臺灣縣

  民戶七千八百三十六;

  口偽額一萬一千七百八十二;

  底定存冊七千零八十三;

  續招徠一千四百九十六;

  實在一萬五千四百六十五男子八千五百七十九,婦女六千八百八十六。

  另澎湖民戶五百二十三,

  口偽額九百三十三;

  底定存冊五百四十六。

  鳳山縣

  民戶二千四百五十五;

  番就男女丁口徵米,並無編戶,

  口偽額五千一百二十六,

  底定存冊二千八百零二,

  續招徠六百九十四,

  實在民口六千九百一十。男子三千四百九十六;婦女三千四百一十四。

  實在番口三千五百九十二。

  諸羅縣

  民戶二千四百三十六,

  番戶二千三百二十四,

  口偽額四千四百一十二,

  底定存冊二千八百三十九;

  續招徠一千三百六十;

  實在民口七千八百五十三男子四千一百九十九,婦女三千六百五十。

  實在番口四千五百一十六。

  ·田土

  臺灣府

  偽額官佃上、中、下則田園共計九千七百八十二甲八分九厘五毫二絲三忽五微;

  偽額文武官上、中、下則田園共計二萬零二百七十一甲八分四厘零四絲八忽五微;

  底定存冊官佃上、中、下則田園共計八千三百九十一甲二分七厘五毫九絲零三微;

  底定存冊文武官上、中、下則田園共計一萬零六十二甲九分八厘八毫一絲二忽;

  通府共計官佃、文武官田園一萬八千四百五十四甲二分六厘四毫零二忽三微。

  另康熙二十四年召募新墾,應于二十五年起科田園共二千五百六十五甲二分一厘五絲八忽。

  另,偽額地種五百零四石七斗六升。照石徵銀。

  底定存冊地種一百五十四石二斗五升七合六勺。

  臺灣縣

  偽額官佃上、中、下則田園共計七千一百零二甲八分九厘九毫二絲三忽九微;

  偽額文武官上、中、下則田園共計四千五百九十九甲七分四厘零一絲九忽四微;

  底定存冊官佃上、中、下則田園共計六千二百零九甲八分三厘一毫八絲九忽七微;

  底定存冊文武官上、中、下則田園共計二千三百五十一甲九分九厘零七絲七忽四微;

  通縣共計官佃、文武官田園八千五百六十一甲八分二厘二毫六絲七忽一微。

  另,康熙二十四年召募新墾,應于二十五年起科田園四石一十八甲二分一厘四毫四絲九忽。

  另,澎湖偽額地種五百零四石七斗六升;

  底定存冊地種一百五十四石二斗五升七合六勺。

  鳳山縣

  偽額官佃上、中、下則田園共計一千八百九十二甲五分六厘二毫一絲九忽;

  偽額文武官上、中、下則田園共計七千三百一十五甲七分八厘四毫一絲三忽;

  底定存冊官佃上、中、下則田園共計一千五百三十七甲五分三厘七毫八絲九忽;

  底定存冊文武官上、中、下則田園共計三千五百一十一甲零七厘四絲七忽;

  通縣共計官佃、文武官田園五千零四十八甲六分零八毫三絲六忽。

  另,康熙二十四年召募新墾,應于二十五年起科田園五百二十五甲五分六厘五毫二絲八忽。

  諸羅縣

  偽額官佃上、中、下則田園共計七百八十七甲四分三厘三毫八絲零六微;

  偽額文武官上、中、下則田園共計八千三百五十六甲三分一厘六毫一絲六忽一微;

  底定存冊官佃上、中、下則田園共計六百□十三甲九分六毫一絲一忽六微;

  底定存冊文武官上、中、下則田園共計四千一百九十九甲九分二厘六毫八絲七忽六微;

  通縣共計官佃、文武官田園四千八百四十三甲八分三厘二毫九絲九忽二微。

  另,康熙二十四年召募新墾,應于二十五年起科田園一千六百二十一甲四分三厘八絲一忽。

  ·賦稅

  田賦

  臺灣府

  偽時官佃田園科則:

  上則田每甲徵粟一十八石,園每甲徵粟一十石零二斗。

  中則田每甲徵粟一十五石六斗,園每甲徵粟一十一斗。

  下則田每甲徵粟一十石零二斗,園每甲徵粟五石四斗。

  偽時文武官田園科則:

  上則田每甲徵粟三石六斗,園每甲徵粟二石零四升。

  中則田每甲徵粟三石一斗二升,園每甲徵粟一石一斗二升。

  下則田每甲徵粟二石零四升,園每甲徵粟一石零八升。

  今官佃文武官田園酌議通勻一例科則:

  上則田每甲徵粟八石八斗,園每甲徵粟五石。

  中則田每甲徵粟七石四斗,園每甲徵粟四石。

  下則田每甲徵粟五石五斗,園每甲徵粟二石四斗。

  實徵粟共計九萬二千一百二十八石零三升七合九勻四抄八撮一圭。

  另,康熙二十四年,召募新墾,應于二十五年起科粟一萬一千九百二十八石三斗八升二合九勺八抄四撮。

  偽時徵鳳山縣屬下淡水等八社土番男婦丁口米共計五千九百三十三石八斗;今議量減,實徵丁口米共計四千六百四十五石三斗,折粟九千二百九十石六斗。

  偽時徵澎湖地種銀三百零二兩八錢五分六厘;今酌減,實徵地種銀六十四兩七錢八分八厘一毫九絲二忽。

  臺、鳳、諸三縣田園租粟并八社土番丁口折粟共應徵粟一十一萬三千三百四十七石零二升九勺三抄二撮一圭外;

  應徵澎湖地種銀六十四兩七錢八分八厘一毫九絲二忽。

  臺灣縣

  偽時官佃田園租粟共計六萬二千三百零一石四斗四升二合二勺四抄六撮八圭;

  偽時文武官田園租粟共計八千八百九十四石八斗零二合三勺三抄九撮;

  偽時澎湖地種銀三百零二兩八錢五分六厘;

  今實徵粟共計三萬九千六百四十一石五斗五升七合八勺四抄三撮三圭。

  另,康熙二十四年召募新墾,應于二十五年起科粟二千七百一十二石六斗九升零二勺九抄二撮。

  今實徵地種銀六十四兩七錢八分八厘一毫九絲二忽。

  鳳山縣

  偽時官佃田園租粟共計一萬七千六百一十五石六斗零七合七勺八抄六撮;

  偽時文武官田園租粟共計一萬五千五百五十二石九斗二升五合九勺一抄四撮二圭;

  今實徵官佃、文武官田園租粟并八社土番丁口折粟共計三萬八千三百零八石七斗二升二合九勺三抄六撮。

  另,康熙二十四年召募新墾,應于二十五年起科粟二千八百九十六石一斗九升九合七勺八抄。

  諸羅縣

  偽時官佃田園租粟共計五千零三石四斗三升九合八勺六抄三撮;

  偽時文武官田園租粟共計一萬六千九百五十五石六斗四升七合零一抄七撮六圭;

  今實徵粟共計二萬三千四百六十八石三斗五升七合一勺六抄八撮八圭。

  另,康熙二十四年,召募新墾,應于二十五年起科粟六千三百一十九石四斗九升二合九勺一抄二撮。

  稅鹽

  臺灣府

  偽時鹽埕共計二千七百四十三格,偽時鹽額徵時銀三千四百八十兩二錢五厘;實在鹽埕共計一千二百九十格,

  今實徵紋銀二千四百三十六兩一錢四分三厘五毫。

  臺灣縣

  偽時鹽埕共一千四百二十一格,每格大小不等,計筭一千五百四十三丈一尺五寸,

  每年徵時銀一千零八十兩二錢零五厘;今實在鹽埕共計八百四十六格,

  實徵紋銀七百五十六兩一錢四分三厘五毫。

  鳳山縣

  偽時埕鹽一千三百二十二格,共徵時銀二千四百兩;今實在鹽埕共計四百四十四格,實徵紋銀一千六百八十兩。

  陸稅

  臺灣府

  男子壯丁一萬五千九百三十三丁,又新增人丁八百八十七丁每丁徵銀四錢七分六厘,共額徵銀八千零六兩三錢二分。

  街市店厝四千七百零五間,內瓦店厝二千八百二十五間每間徵銀三錢零三厘八毫,額徵餉銀八百五十八兩二錢三分五厘;草店厝一千八百八十間每間徵銀二錢一分七厘,額徵餉銀四百零七兩九錢六分。

  土番社三十八社,各社徵銀不等,共徵餉銀七千八百八十八兩七錢五分九厘二毫。

  臺灣縣

  男子壯丁八千一百三十五丁,新增人丁四百四十四丁每丁徵銀四錢七分六厘,共額銀四千八十三兩六錢零四厘。

  另,澎湖人丁五百四十六丁每丁徵銀四錢七分六厘,共徵銀二百五十九兩八錢九分六厘。

  瓦店厝二千六百五十九兩八錢九分六厘,額徵銀八百一十八兩四錢三分七厘二毫;

  草店厝一千七百七十八間每間徵銀二錢一分七厘額徵銀三百八十五兩八錢二分六厘。

  鳳山縣

  男子壯丁三千二百七十四丁,新增二百二十二丁,(每丁徵銀四錢七分六厘),額徵銀一千六百六十四兩九分六厘。

  土番社四社,社餉額徵銀一百七十九兩二錢二分二厘四毫。

  瓦店厝一百三十一間(每間徵銀三錢零三厘八毫),額徵銀三十九兩七錢九分七厘八毫;

  草店厝一百零二間(每間徵銀二錢一分七厘),額徵銀二十二兩一錢三分四厘。

  諸羅縣

  男子壯丁三千九百七十八丁,新增人丁二百二十一丁每丁徵銀四錢七分六厘,額徵銀一千九百九十八兩七錢二分四厘。

  土番社三十四社,社餉額徵銀七千七百零九兩五錢三分六厘八毫。

  水稅

  臺灣府

  採捕小船五百八十六隻,計載樑頭一萬三千六百五十二擔,每擔徵餉七分七厘,額徵銀一千零五十一兩二錢零四厘。

  尖艚、杉板頭船九十七隻,額徵銀四十二兩八錢四分。

  安平鎮渡船三十四隻,計載樑頭九百八十九擔,每擔徵餉七分七厘,額徵銀七十六兩一錢五分三厘。

  港潭二十一所,共額徵港餉銀一千二百五十三兩八錢五分一厘二毫。

  臺灣縣

  小船二百八十九隻,計共載樑頭七千六百七十六擔,每擔徵銀七分七厘,額徵銀五百九十一兩零五分二厘。

  尖艚、杉板頭船九十七隻,額徵銀四十二兩八錢四分。

  港潭共七所,共額徵港餉銀六百四十五兩六錢二分四厘。

  鳳山縣

  安平鎮渡船三十四隻,計載樑頭九百八十九擔,每擔徵銀七分七厘,額徵餉銀七十六兩一錢五分三厘。

  採捕小船二百五十六隻,計共載樑頭五千零三十擔,每擔徵銀七分七厘,額徵銀三百八十七兩九錢二分六厘。

  港六所,內除拋荒無人承贌一所,實五所,共額徵港餉銀二百一十八兩零三分零四毫。

  諸羅縣

  船四十一隻,計共載樑頭九百三十八擔,每擔徵銀七分七厘,額徵銀七十三兩二錢二分六厘。

  港九所,共額徵港餉銀三百九十兩零一錢九分六厘八毫。

  雜稅

  臺灣府

  採捕罟、繒、■〈罒上令下〉、泊、縺、纕、蠔八十四張條,徵銀不等,共額徵銀五百八十八兩。

  大小網、泊、滬、三十八張口,每張口徵銀不等,共額徵銀六十一兩六錢。

  採捕烏魚旗九十四枝每枝徵銀一兩五分共額徵銀九十八兩七錢。

  車磨二十五首每首徵銀五兩六錢,共額徵銀一百四十兩。

  蔗車五十七張每張徵銀五兩六錢,共額徵銀三百零一十九兩二錢。

  臺灣縣

  罟、繒、縺、■〈罒上令下〉三十張條,每張條徵銀不等,額徵銀零六兩六錢四分。

  大小網、泊、滬三十八張口,每張口徵銀不等,額徵銀六十一兩六錢。

  牛磨二十四首每首徵銀五兩六錢,額徵銀一百三十四兩四錢。

  蔗車二十八張每張徵銀五兩六錢,額徵銀一百五十六兩八錢。

  鳳山縣

  罟、繒、■〈罒上令下〉、縺、蠔、滾、泊三十五張條,每張條徵銀不等,額徵銀二百六十七兩一錢二分。

  採捕烏魚旗九十四枝每枝徵銀一兩五分,額徵餉銀九十八兩七錢。

  蔗車七張每張徵銀一兩五分,額徵銀三十九兩二錢。

  諸羅縣

  罟、繒、■〈罒上令下〉、縺、滾、蠔十九張條,每張條徵銀不等,額徵銀一百一十四兩二錢四分。

  牛磨一首,應徵銀五兩六錢。

  蔗車二十二張每張徵銀五兩六錢,額徵銀一百二十三兩二錢。

  存留經費

  臺灣府

  存留項下,官役俸食銀共四千六百九十九兩六錢八分九厘八毫四絲四忽八微。內:

  分巡臺廈道副使一員,俸銀六十二兩四分四厘遇閏年加銀五兩一錢七分三毫三絲三忽,照例奉裁充餉。薪銀七十二兩照例裁扣餉銀二十七兩四分四厘。

  實給湊俸銀四十二兩九錢五分六厘遇閏年加銀三兩五錢七分九厘六毫六絲七忽,照例奉裁充餉。)

  門子、轎傘扇夫、聽事吏、皂隸、快手、舖兵等役共三十九名,計實給工食銀二百四十一兩八錢。

  本府知府一員,俸銀六十二兩四分四厘遇閏年加銀五兩一錢七分三毫三絲三忽,照例奉裁充餉薪銀七十二兩照例裁扣充餉二十九兩四分四厘,實給湊俸食四十二兩九錢五分六厘遇閏年加銀三兩五錢七分九厘六毫六絲七忽,照例奉裁充餉。

  門子、皂隸、馬快、步快、庫子、燈夫、轎傘扇夫、禁卒斗級等役共七十七名,總計實給工食銀四百七十七兩四錢。

  本府同知一員,俸銀四十二兩五錢五分六厘遇閏年加銀三兩五錢四分六厘三毫三絲三忽,照例奉裁充餉。薪銀四十八兩照例裁扣充餉一十兩五錢五分六厘。實給湊俸銀三十七兩四錢四分四厘遇閏年加銀三兩一錢二分三毫三絲三忽,照例奉裁充餉。。

  門子、皂隸、步快、燈夫、轎傘扇夫共三十一名,總計工食銀一百九十二兩二錢。

  本府經歷司經歷一員,俸銀二十四兩二錢二厘遇閏年加銀二兩一分六厘八毫三絲三忽,照例奉裁充餉。薪銀二十四兩裁扣充餉銀八兩二錢二厘。,實給湊俸銀一十五兩七錢九分八厘遇閏年加銀一兩三錢一分六厘五毫,照例奉裁充餉。門子、馬夫、皂隸等役共六名,總計工食銀三十七兩二錢。

  臺、鳳、諸三縣知縣三員,縣丞一員,典史三員,巡檢四員,共計俸銀薪銀三百九十五兩六錢四分。

  臺、鳳、諸三縣并縣丞、典史、巡檢、各衙門門子、皂隸、馬快、燈夫、轎傘扇夫、禁卒、庫子、倉斗級、民壯、弓兵、舖司等役,共計實給工食銀三千二十五兩四錢四分九厘八毫四絲四忽八微。

  臺灣縣

  本縣知縣一員,俸銀二十七兩四錢九分遇閏年加銀二兩二錢九分八毫三絲三忽,照例奉裁充餉。薪銀三十六兩照例裁扣充餉銀一十八兩四錢九分。實給湊俸銀一十七兩五錢一分遇閏年加銀一兩四錢五分九厘一毫六絲七忽,照例奉裁充餉。

  門子、皂隸、馬快、燈夫、轎傘扇夫、禁卒、庫子、倉斗級、民壯等役,共一百零三名,總計實給工食銀六百三十八兩六錢。

  縣丞一員,俸銀二十四兩三錢一厘遇閏年加銀二兩二分五厘一毫六絲。薪銀二十四兩奉裁扣充餉銀八兩三錢二厘實給湊俸銀一十五兩六錢九分八厘遇閏年加銀一兩三錢八厘三毫六絲七忽,照例奉裁充餉。門子、皂隸、馬夫等役共六名,總計實給工食銀三十七兩二錢。

  典史一員,俸銀一十九兩五錢二分遇閏年加銀一兩六錢二分六厘六毫六絲六忽,照例奉裁充餉。薪銀一十二兩遇閏年加銀一兩,照例奉裁充餉。。

  門子、皂隸、馬夫等役共六名,總計實給工食銀三十七兩二錢。

  新港巡檢司巡檢一員,俸銀一十九兩五錢二分遇閏年加銀一兩六錢二分六厘六毫六絲六忽,照例奉裁充餉。薪銀一十二兩遇閏年加銀一兩,照例奉裁充餉。

  澎湖巡檢司巡檢一員,俸銀一十九兩五錢二分遇閏年加銀一兩六錢一分六厘六毫六絲六忽,照例奉裁充餉。薪銀一十二兩遇閏年加銀一兩,照例奉裁充餉。

  巡檢一員,皂隸、弓兵共四十名,總計實給工食銀九十兩五錢二分。

  舖司兵十二名,共計實給工食銀一百零八兩三錢三分三厘三毫二絲四忽八微。

  鳳山縣

  本縣知縣一員,俸銀二十七兩四錢九分遇閏年加銀二兩二錢九分八毫三絲三忽,照例奉裁充餉。薪銀三十六兩照例裁扣充餉銀一十八兩四錢九分。實給湊俸銀一十七兩五錢一分遇閏年加銀一兩四錢五分九厘一毫六絲七忽,照例奉裁充餉。

  門子、皂隸、馬快、燈夫、禁卒、轎傘扇夫、庫子、斗級、民壯共一百零三名,總計實給工食銀六百三十八兩六錢。

  典史 一員,俸銀一十九兩五錢二分遇閏年加銀一兩六錢二分六厘七毫六絲六忽,照例奉裁充餉。薪銀一十二兩遇閏年加銀一兩,照例奉裁充餉。

  門子、皂隸、馬夫等役共六名,總計工食銀三十七兩二錢。

  下淡水巡檢司巡檢一員,俸銀一十九兩五錢二分遇閏年加銀一兩六錢二分六厘六毫六絲六忽,照例奉裁充餉。薪銀一十二兩遇閏年加銀一兩,照例奉裁充餉。

  皂隸、弓兵等役共二十名,總計實給工食銀四十五兩二錢六分。

  舖司兵二十八名,總計實給工食銀一百九十七兩九錢二厘九毫。

  諸羅縣

  本縣知縣一員,俸銀二十七兩四錢九分遇閏年加銀二兩三錢三分九厘九毫一忽四微,照例奉裁充餉。薪銀三十六兩照例裁扣充餉銀一十八兩四錢九分。實給湊俸銀一十七兩五錢一分遇閏年加銀一兩四錢五分九厘一毫六絲七忽,照例奉裁充餉。

  門子、皂隸、馬快、燈夫、轎傘扇夫、禁卒、庫子、斗級、民壯等役共一百零三名,總計實給工食銀六百三十八兩六錢。

  典史一員,俸銀一十九兩五錢二分遇閏年加銀一兩六錢二分六厘六毫六絲六忽,照例裁扣充餉。薪銀一十二兩遇閏年加銀一兩,照例裁扣充餉。薪銀一十二兩遇閏年加銀一兩,照例裁扣充餉。

  門子、皂隸、馬夫等役六名,總計實給工食銀三十七兩二錢。

  佳里興巡檢司巡檢一員,俸銀一十九兩五錢二分遇閏年加銀一兩六錢二分六厘六毫六絲六忽,照例奉裁充餉。薪銀一十二兩遇閏年加銀一兩,照例裁扣充餉。

  皂隸、弓兵等役共二十名,總計實給工食銀四十五兩二錢六分。

  舖司兵六十七名,共計實給工食銀四百七十三兩五錢五分三厘三毫二絲。

  臺灣府

  本府進表合用紙劄綾袱銀一十六兩一錢一分五厘九毫二絲八忽四微,照例裁半充餉銀八兩五分七厘九毫六絲四忽二微,實給銀八兩五分七厘九毫六絲四忽二微。

  新官到任

  府縣儒學(四學)

  聖廟香燈銀各二兩五錢二分,共計銀一十兩八分。

  習儀、春秋二祭、府縣四學、啟聖公文廟、山川、社稷、邑屬銀五百二十八兩。

  修理文廟、城隍、社稷、無祀等壇祠 六十二兩七錢一分四厘。

  修理倉監銀六十兩。

  鄉飲一年二次,銀五十四兩六分,照例裁扣充餉銀二十七兩三分,實給銀二十七兩三分。

  習儀、敕護、庭燎香燭銀一兩八錢。

  祈晴、禱雨香燭銀五兩四錢。

  鞭春、春牛、芒神、春花、彩杖銀一十三兩。

  新官到任,祭品銀五兩七錢六分。

  存恤孤貧夏冬衣布銀二百六十八兩二錢五分三厘八毫。

  孤貧月糧銀四百六十八兩三錢二分二厘三毫三絲五忽。

  囚犯月糧銀七十兩。

  臺灣縣

  本府進表紙劄綾袱等項,本縣實給坐解銀三兩。新官到任,祭品銀一兩九錢二分。

  府學

  聖廟香燈銀一兩五錢二分。

  縣學

  聖廟香燈銀二兩五錢二分。

  習儀、春秋二祭、府縣二學、啟聖公文廟、山川、社稷、邑屬銀二百三十二兩。

  習儀、拜賀、救護、庭燎香燭銀六錢。

  修理兩學、文廟、城隍、社稷、無祀等壇祠銀四十兩。

  修理倉監銀二十兩。

  鞭春、春牛、芒神、春花、彩杖、春宴、庭燭,實給銀九兩。

  鄉飲,一年二次,實給銀一十五兩三分。祈晴、禱雨庭燭銀三兩。

  存恤孤老夏冬衣布銀,每名年給銀一兩五錢八分七厘三毫,本縣屬孤貧六十三名,口額編銀一百兩。

  孤貧月糧,每名口月給銀二錢三分九毫二絲八忽,本縣屬孤貧六十三名,口額編銀一百七十四兩五錢八分一厘九毫七絲三忽。

  囚犯口糧銀三十兩。

  鳳山縣

  本府進表紙劄綾袱等項,本縣實給坐解銀二兩五錢二分八厘九毫八絲二忽一微。新官到任,祭品銀一兩九錢二分。

  縣學聖廟香燈銀二兩五錢二分。

  習儀、救護、庭燎香燭銀六錢。

  春秋二祭、啟聖公文廟、山川、社稷、邑厲銀一百四十八兩。

  修理縣學、文廟、城隍、社稷、無祀等壇祠銀一十一兩三錢五分七厘。

  修理倉監銀二十兩。

  鞭春、春牛、芒神、春花、彩杖銀二兩。

  鄉飲,一年二次,銀六兩。

  祈晴、禱雨香燭銀一兩。

  存恤孤老夏冬衣布,每名年給銀一兩五錢八分七厘三毫,本縣屬孤老六十名口,共銀九十五兩二錢三分八厘。

  孤貧月糧,每名月給銀二錢三分九毫二絲八忽,本縣屬孤貧六十名口,共銀一百六十六兩二錢六分八厘一毫六忽。

  囚犯月糧銀二十兩。

  諸羅縣

  本府進表紙劄綾袱等項,本縣實給坐解銀二兩五錢二分八厘九毫八絲二忽一微。

  新官到任,祭品銀一兩九錢二分。

  縣學聖廟香燭銀二兩五錢二分。

  習儀、救護、庭燎香燭銀六錢。

  春秋二祭、啟聖公文廟、鄉賢、山川、社稷、邑厲銀共一百四十八兩。

  修理縣學、文廟、城隍、社稷、無祀等壇祠銀一十二兩三錢五分七厘。

  修理倉監銀二十兩。

  鞭春、春牛、芒神、春花、彩杖、春宴銀二兩。

  鄉飲,一年二次,銀六兩。

  祈晴、禱雨香燭銀一兩二錢。

  存恤孤老夏冬衣布銀,每名年給銀一兩五錢八分七厘三毫,本縣屬孤老四十六名口,實給銀共七十三兩一分五厘八毫。

  孤貧月糧,每名月給銀二錢三分九毫二絲八忽,本縣屬孤貧四十六名口,實給銀共一百二十七兩四錢七分二厘二毫五絲六忽。

  囚犯月糧銀二十兩。

  ·祀典

  至聖先師之祭

  凡歲以春、秋仲月上丁日,郡守行釋菜禮。先于祭之前一日,潔修祭器,到視牲所視牲;次蚤五鼓,庭設燎燭,正位:以犢一、羊一、豕一、登一、鉶一、籩豆各十、簠簋各二、帛一、爵一、篚一。

  四配位:每位羊一、豕一、登一、鉶二、籩豆各十、簠簋各一、帛一、爵三、篚一。

  十哲位:東五壇,每位豕一、帛一、篚一、爵三、鉶一、籩豆各四、簠簋各一、酒盞一;西五壇陳設同。東廡每壇豕一、帛一、篚一、爵一、籩豆各四、簠簋各一、酒盞四;西廡陳設同。主祭官同陪祭官行三獻禮,其儀文照會典編載。所配先賢、先儒,照各州郡學宮位置。樂舞未備,權以鼓吹侑食迎送。臺、鳳、諸三縣官從祭府學畢,迺詣各縣本學先師廟行釋菜禮,儀文與府學同。啟聖公殿未建,未行祀禮。

  風雲雷雨山川社稷城隍之祭

  社稷以春、秋仲月上戊日共壇祭;雲雨、風雷、山川、城隍,以春、秋仲月上旬擇日共壇祭,設三位,雷雨風雲居中,山川居左,城隍居右。獻官及陪祭官各致齊三日,宿齋所。臺灣縣附府祭;鳳、諸二縣各於其境內壇所祭之。府社稷山川壇在府治外永康里界;鳳、諸二縣之壇草創,致祭無定所也。

  旗纛之祭

  偽時不置旗纛廟,只於霜降日令各鎮率營官、軍兵,皆頂盔披鎧,倍極壯觀,俱到一崑身張幕祭獻。今祭期亦以霜降之日,而祭所各就本營行禮。

  郡邑厲祭

  郡邑有司每歲春清明日、秋七月十五日、冬十月一日,先期一日,主祭官牒呈城隍。至祭日,設城隍位於壇上,用羊一、豕一;設無祀鬼神牌於壇下,用羊二、豕二,以米三石為飯羹,香燭酒紙隨用,其祭文載會典,甚悽惻。府屬壇在東安坊,臺灣縣附府祭;鳳、諸二縣之壇草創,致祭無定所也。卷

  ●臺灣府誌卷之八

  官制

  武衛

  ·官制

  分巡臺廈道一員。

  臺灣府 知府一員。海防糧捕同知一員。

  經歷司經歷一員。

  臺灣縣知縣一員。縣丞一員。典史一員。

  新港巡檢司巡檢一員。澎湖巡檢司巡檢一員。

  鳳山縣 知縣一員。典史一員。

  下淡水巡檢司巡檢一員。

  諸羅縣 知縣一員。典史一員。

  佳里興巡檢司巡檢一員。

  臺灣府儒學教授一員,額定取進文、武生各二十名。臺灣縣儒學教諭一員。鳳山縣儒學教諭一員。諸羅縣儒學教諭一員。以上三縣,學額定取進文、武生各十二名。

  分巡臺廈道

  周昌瀋陽人,進士,康熙二十二年任。

  臺灣府

  知府

  蔣毓英錦縣人,官生。

  同知

  梁爾壽陝西鎮安縣人貢生。

  經歷司

  經歷

  林起元上元縣人,吏員。方逢月桐城縣人貢生。

  臺灣縣

  知縣

  沈朝聘遼東人官生。

  蔣相遼東人監生。

  縣丞

  趙行可陝西永昌衛人貢生。

  典史

  張元初涿縣人,吏員,

  新港巡檢司

  巡檢

  紀文達涇陽縣人,吏員。,

  澎湖巡檢司

  巡檢

  姚法唐祥符縣人,吏員。

  鳳山縣

  知縣

  楊芳聲宣府萬全衛人,貢生。

  典史

  王輅易州茂山衛人,吏員。

  下淡水巡檢司

  巡檢

  袁玫騰驤衛人,吏員。謝寧會稽縣人,吏員。

  諸羅縣

  知縣

  季麒光無錫縣人,進士。樊維屏蒲縣人,貢生。

  典史

  楊輔業富平縣人,吏員,

  佳里興巡檢司

  巡檢

  孫寅禹城縣人吏員。

  臺灣府儒學

  教授

  林謙光長樂縣人,副榜貢生。

  臺灣縣儒學

  教諭

  傅廷璋南安縣人,舉人。

  鳳山縣儒學

  教諭

  黃賜英晉江縣人,舉人。

  諸羅縣儒學

  教諭

  陳志友長樂縣人,歲貢生。

  ·武衛

  陸師官制

  臺灣鎮總兵官一員,轄中、左、右三營遊擊各一員,每營中軍守備各一員,千總二員,把總四員。

  南路營參將一員,中軍守備一員,千總二員,把總四員。

  北路營參將一員,中軍守備一員,千總二員,把總四員。

  附道標守備一員,即鎮標右營撥出;千總一員,把總二員。

  水師官制

  臺灣水師協鎮副總兵官一員,轄中、左、右三營遊擊各一員,中軍守備三員,千總六員,把總一十二員。每營配大、小戰船一十六隻,三營共船四十八隻。

  澎湖水師協鎮副總兵官一員,轄左、右營遊擊各一員,中軍守備二員,千總四員,把總八員。每營配大、小戰船一十六隻,共船三十二隻。

  鎮守總兵官

  楊文魁。

  臺灣水師協鎮副總兵

  李日■。

  澎湖水師協鎮副總兵

  詹六奇。

  南路營參將

  楊懋紱。

  北路營參將

  袁廷芝。

  鎮標中營遊擊

  王嘉祿。

  左營遊擊

  韓又琦。

  右營遊擊

  宰調元。

  臺灣水師協標中營遊擊

  許毅。

  左營遊擊

  吳輝。

  左營遊擊

  徐德濟。

  澎湖水師協標左營遊擊

  陳蘭。

  右營遊擊

  胡愷。

  鎮標中營守備

  符文煌。

  左營守備

  孟大志。

  右營守備

  高天鳳。

  道標守備

  薛元會。

  臺灣水師協標中營守備

  蔡斌。

  左營守備

  董纘緒。

  右營守備

  方冰。

  澎湖水師協標左營守備

  趙廣。

  右營守備

  原爾懷。

  南路營守備

  陳斌。

  北路營守備

  魏進陞。

  陸師汛地

  一汛舊社 把總一員,兵一百名。

  一汛大目降 把總一員,兵一百五十名。

  一汛中港崗 把總一員,兵八十名。

  一汛桶盤棧 把總一員,兵七十名。

  一汛府街大井頭 把總一員,兵三十名。

  已上鎮標防汛。

  一汛觀音山 千總一員,兵一百名。

  一汛鳳彈 把總一員,兵五十名。

  一汛下淡水 千總一員,兵一百名。

  一汛康蓬嶺 把總一員,兵五十名。

  已上南路營防汛。

  一汛半線 千總一員,兵二百五十名。

  一汛下加冬 把總一員,兵一百名。

  一汛目加溜灣 把總一員,兵五十名。

  一汛鐵線橋 管隊一名,兵二十名。

  一汛蔴荳港 管隊一名,兵二十名。

  一汛大線頭 百總一名,兵二十名。

  一汛茅港尾 管隊一名,兵二十名。

  一鎮標貼防新港加溜灣 把總一員,兵一百名。

  已上北路防汛。

  水師汛地

  一汛大港 把總一員,兵六十名。

  一汛大線頭 千總一員,兵一百五十名。

  一汛崑身、蟯港 百總一名,兵六十名。

  一汛猴樹港、笨港 把總一員,兵一百名。

  一汛鹿仔港 把總一員,兵一百名。

  一汛打狗仔岐後 把總一員,兵一百名。

  一汛鹿耳門 把總一員,兵四十名。

  已上臺灣水師防汛。

  一汛■內 千總一員,兵五十名。

  一汛八罩 千總一員,兵一百名。

  一汛良文港 把總一員,兵四十名。

  一汛西嶼頭 千總一員,兵一百六十名。

  一汛大北山 千總一員,兵二百名。

  已上澎湖水師防汛。

  陸兵

  臺灣鎮兵三千,北路營兵一千,南路營兵一千。

  水兵

  臺灣協鎮水兵三千,澎湖協鎮水兵二千。

  道標兵

  分巡臺廈道標兵五百名。

  弓兵

  臺灣縣新港、澎湖巡檢司二,鳳山縣下淡水巡檢司一,

  諸羅縣佳里興巡檢司一。 每司轄弓兵一十八名,四司通計弓兵七十二名。

  舖兵

  臺灣縣共舖兵一十二名,鳳山縣共舖兵二十八名,

  諸羅縣共舖兵六十七名。三縣通共計舖兵一百零七名。

  ●臺灣府誌卷之九

  人物

  開拓勳臣

  勝國遺裔

  勳封遇難

  縉紳流寓

  節烈女貞

  ·開拓勳臣

  福建水師提督、內大臣、太子少保、左都督伯施諱琅。今晉靖海將軍、靖海侯,世襲罔替。

  興化鎮總兵官左都督吳諱英。今陞四川提督,世襲拜他喇布勒哈番。

  海壇鎮總兵官左都督林諱賢。今世襲拜他喇布勒哈番。

  金門鎮總兵官左都督陳諱龍。今世襲拜他喇布勒哈番。

  銅山鎮總兵官左都督陳諱昌。今調補狼山鎮總兵官,世襲拜他喇布勒哈番。

  廈門鎮總兵官左都督楊諱嘉瑞。今調補南澳鎮總兵官,世襲拜他喇布勒哈番。

  平陽鎮總兵官左都督朱諱天貴。澎湖陣亡特子蔭卹。

  正黃旗二等侍衛吳諱啟爵。今授廣東瓊州鎮總兵官左都督,世襲拜他喇布勒哈番。

  閩安鎮左都督管副將事蔣諱懋勛。今陞浙江溫州鎮總兵官,世襲一等阿達哈哈番。

  海澄城守左都督管副將事林葵。今功加世襲三等阿達哈哈番。

  江東橋左都督管副將事詹六奇。今調補澎湖水師副將,今功加世襲二等阿達哈哈番。

  通政使司六品筆帖式常在。今陞宗人府主事,功加二十一級。

  興化城守營左都督管遊擊事林翰。今功加世襲拜他喇布勒哈番,又一拖沙喇哈番。

  浯嶼營都督僉事管遊擊事王朝俊。今功加左都督世襲拖沙喇哈番。

  晉江營副將管遊擊事許毅。今調補臺灣協鎮水師中營遊擊,功加左都督,世襲拖沙喇哈番。

  提標署中營參將事羅士珍。今功加左都督,世襲

  拜他喇布勒哈番。

  提標署左營遊擊事張勝。

  提標署右營遊擊事藍理。今功加左都督。

  提標署前營遊擊事何應元。今陞張家口參將,功加都督督,世襲拜他喇布勒哈番。

  提標署後營遊擊事曾成。今功加左都督。

  提標管理糧務隨征參將陳遠致。今功加左都督,世襲拖沙喇哈番。

  ·勝國遺裔

  寧靖王,諱術桂,號天球,明洪武第九代孫長陽王之次支也。乙酉年,新封為寧靖王,初栖金門。癸卯年,挈眷來臺灣。癸酉,我大清兵至澎湖。六月二十七日,王具冠服,投繯而死。同殉者,妾袁氏、蔡氏,媵秀姑、荷姐、梅姐。王無嗣,繼益王府宗位之子,名儼鉁,年方七歲。癸亥,北上安置河南開封府杞縣。王葬於鳳山縣長治里竹滬地方。

  朱弘桓,字繼恆,父魯王,諱以海,自紹興出舟山。辛卯,舟山失守,遷於金門,又遷南澳。庚子,復來金門。壬寅,病故。癸卯,弘桓始生,同其母至臺灣。淮王由桂,字觀海,自潮州來棲金門,壬辰年,死瀘溪郡府。次孫慈爌,瀘溪郡府將軍;慈某,奉新郡府將軍;慈■,奉南郡府;宗主和睦,皆自辛丑、癸卯等年渡海。

  益王世孫怡某、舒成郡府宗生慈■、樂安郡府宗室義浚、巴東郡府宗室尊涷歸命之後,奉旨安置于山東、河南等郡縣。使勝國後裔得邀不殺之恩,實聖朝之寬大,亙古所未有也。

  ·勳封遇難

  續順公沈瑞,襁褓襲封;珽,其仲也。甲寅年春,耿逆倡亂,鄭經輔之。明年,經寇廣,以公及弟與其眷屬來臺,設館安置,遇之甚厚,妻以鄭氏。辛酉秋,總制姚公用傅為霖為反間,事覺被戮。時經已死,子克塽立,幼,未能國。有用事者,以公與為霖同謀,囚其眷屬。弟珽告公曰:「我家受國厚恩,奈何受制于逆孽,何不早為計?」公曰:「吾志決矣!」命珽結繯,成,公不能及,珽扶之升;既升,弟珽拜于地,候公氣絕,下之,而珽亦自投繯死。兄弟忠節,史不多書。一時臺之士民,相語以目,群壯其節而悲其死也。

  ·縉紳流寓(王忠孝 辜朝薦 盧若騰 沈佺期 李茂春 沈元文)

  王忠孝列傳

  王忠孝,字愧兩,泉州府惠安縣人,明進士。初授戶部主事,以抽分密雲,疏劾宦監,忤旨,廷杖下獄,凡九年。及奉謫家居,遂杜門不出。弘光元年,起授饒州知府,未幾,轉冏卿;又未幾,轉院副。明年,隆武建號于閩,又轉總督,賜上方劍,便宜行事。閩之士女皆識其名。至甲辰年,同盧若騰來臺,不仕偽鄭,維日與流寓諸人肆意詩酒,作方外人。丁未冬十一月,卒。將卒之日,沐浴衣冠畢,告辭親朋,端坐而逝,顏色如生。平生喜著作,有《四居錄》及表、章、上諸王札? 詞賦,嗣當蒐羅編緝,以傳後世。

  辜朝薦列傳

  辜朝薦,字在公,潮州揭陽縣人,明進士。始任江南安慶府桐城縣知縣,歷掌科垣,晉秩京鄉,與郭之奇、羅萬傑、黃奇遇,時號為「四駿」。初棲廈門,癸卯,隨鄭□往南;甲辰春,至臺灣,尋卒。

  盧若騰列傳

  盧若騰,字閑之,號牧州,同安縣人,明進士。召對稱旨,授兵部主事。甫筮仕,抗疏劾督輔楊嗣昌,陞本部郎中兼總京衛武學。又劾定西侯蔣惟祿,疏上者三。嘉其敢言,將不次擢用。有惡其太直者,沮之,乃除寧紹兵備道。赴任,在水程中,參內使田國興,韙其奏,國興伏辜。既蒞任,興利去弊,績不勝書,二府軍民有「盧菩薩」之謠,至今尸祝焉。鼎革後,遯跡臺灣,效黃冠故事,杜門著書。癸卯,大師平島,率家屬渡澎,越明年,卒,時年六十有五也。平生所著詩文甚富,其子孫或有藏之者。

  沈佺期列傳

  沈佺期,字雲祐,號鶴齋,泉州府南安縣人。登進士第,官諫議。明亡,絕意進取,後至廈門,杜門謝客;後又抵臺,以醫術濟臺人。凡富家貴族相延,輒往;即貧窶者亦不自貴重。壬戌秋,卒於臺,時年七十有五。平生著作,其子孫輯而藏之。

  李茂春列傳

  李茂春,字正青,漳州府龍溪人,登明隆武丙戌科鄉榜。遯跡至臺,偽藩延以教其子經。其為人好吟詠,喜著述,日自放于山水間,跣足岸幘,旁若無人。知經非令器,素不加禮。搆一禪宇,扁曰「夢蝶處」;與住僧禮誦經文為娛,自號李菩薩。尋卒于臺,因葬焉。

  沈光文列傳

  沈光文,字文開,別號期菴,浙江鄞縣人,故相文恭公世孫,以副車恩貢,歷仕紹興、福州、肇慶之間,由工部郎中加太僕少卿。辛卯年,從肇慶至潮州,由海道抵金門。壬寅,八閩總制李公諱率泰聞其名,遣員致書幣邀之,期菴不就。七月,挈其眷,買舟欲入泉州,過圍頭洋,遇颶風,飄泊至臺,不能返棹,遂寓居焉。及鄭大木掠有其地,斯菴以客禮相見。鄭經嗣爵,多所變更,斯菴知經無能為,且以一賦寓譏諷,為忌者所中,幾死于□。乃改服為僧,入山不出,於目加溜灣番社傍教授生徒,兼以醫藥濟人。所著文有《臺灣賦》、《東海賦》、《檨賦》、《桐花賦》、《芳草賦》及《花草木果雜記》。

  ·節烈女貞(鄭氏、陳氏、鄭阮氏、黃氏)

  節烈鄭氏列傳(附沈氏)

  鄭氏,偽禮部鄭斌女也。續順公沈瑞者,因甲寅耿亂,鄭經輔之,分師寇廣,遷公來臺,時尚幼未婚,經以斌女妻之,遂為公夫人。辛酉秋,傅為霖謀洩被戮,用事株及公,囚其眷屬,夫人發歸鄭氏,以父故也。時夫人與公皆幼,夫婦之情未浹,哭謂其父曰:「兒適沈家,生死與共。豈有公罹重禍,兒獨受快活之理?願父遣兒同監。」父從其請,送詣逮所,用事者羈之別室,使不相見也。及公將縊,問夫人何在?人語之故。公解一帶,使特以別夫人曰:「萬事休矣!」遂自結繯。其弟在側,夫人顧謂之曰:「姊以身事人,今日不得不死,父老矣,惟吾弟是賴。歸語吾父,為謝不孝!」遂登縊,有頃,氣絕,顏色不變。是日也,公有太夫人三,聞公已死,皆縊。公同母妹年十六,聞之撫胸大慟曰:「吾兄弟一家俱死,留此塊肉無益也。」亦自縊死。貞烈萃於一門,芳名垂之千古矣。

  節烈陳氏列傳

  鄭克■〈臧上土下〉妻陳氏,偽總制陳永華女也。知書守禮,不以貴家女自居。姊妹三人,其姊適克■〈臧上土下〉叔鄭睿,偽藩經弟也,睿喪無嗣。姊歸家,時氏尚未字人,以夫死無嗣當死,微■其姊。姊笑曰:「待汝自為之未晚也。」及適克■〈臧上土下〉,即偽藩養子,本姓李氏,始偽藩寵妾林氏取他人子秘畜之。克■〈臧上土下〉少敏慧,經特鍾愛之。求婚馮錫范,錫范拒之;偽藩不悅曰:「爾以是兒非吾子也!」後以永華女配之。及偽經西寇,委國政于永華,永華盡心拊循,而經諸弟多豪強不法,永華莫能制,乃請命馳立克■〈臧上土下〉為監國,實欲藉以節制諸藩弟。而克■〈臧上土下〉亦頗自嚴毅,諸弟皆憚而怨之。至偽藩敗遁東還,即以國事付克陳氏。無何,病亟,時陳永華已故,乃以克■〈臧上土下〉屬劉國軒。經死,諸藩弟即喪次揚言彼非鄭氏子,孰甘為之下者?環訴于偽藩母董氏曰:「克■〈臧上土下〉非吾骨肉,一旦得志,我輩無噍類矣。」董氏即命人收監國印,仍召馮錫范以兵■之。時兵權盡屬劉、馮,而偽經次子又錫范婿。錫范亦欲去克■〈臧上土下〉,聞董氏命,即馳會劉國軒,國軒尚猶豫不決,頃之,竟從錫范意,而克■〈臧上土下〉孤立矣。兵將入,克■〈臧上土下〉顧陳氏曰:「耳目殊異,恐不能相保也。」陳氏曰:「夫在與在,夫亡與亡,必不相負!」克■〈臧上土下〉既幽縶于別室,而偽藩弟鄭溫,尤怨克■〈臧上土下〉,即于是夜格殺之。董氏遂立克塽嗣偽位。以永華為國之望,猶禮待陳氏,躬視撫慰,而詢其所欲。陳氏曰:「昔為箕帚婦,今為罪人妻;官民禮隔,願出居別室,待亡夫百日飯,即往地下相從耳。」董氏不能違,乃別置一室,停克■〈臧上土下〉柩于中,以處陳氏,仍命偽官備供應。陳氏既出,旦暮奠泣,絕粒不食,日飲清茶數口而已。其姊弟就省之,曰:「妹歸家亦足守制,毋徒自苦也。」氏笑曰:「姊忘之耶,昔日之言猶在耳。今政自為之,日無所苦也。人生百歲,富貴何常,但恨不得其死,今既得,豈可錯過!」百日已週,懸帛柩側,自沐浴,整衣冠,區處隨從婢女,咸貲而遣發。將就繯,董氏命通國文武同往拜奠,時絕粒已經月餘,神色步履無異平時。受偽官拜,仍拜董氏,就席舉饌畢,即縊而死。從容就義,陳氏有焉。董氏命合克■〈臧上土下〉柩而以禮葬之。

  節烈鄭宜娘列傳

  鄭宜娘,漳郡人,年十八歸謝燦。燦貧,遠賈,三載歸,以病卒。誓死從夫。鄰慰以姑老矣,無兄弟而家貧,不可。鄭氏答云:「事已至此,不能顧矣!」既卒哭,遂自縊。偽藩令建坊以旌之,表曰「貞節」。

  節烈阮氏列傳

  阮氏,字蔭娘,漳之南門外人也,父以操舶為生。年十六適王尋。尋,銀同浯江人也,貧食于兵。其兄有遺腹子,幼,母別適,阮取而撫之,教養周至,鄰莫知其為姪。後尋以病卒,會其仲兄來襄喪事,殯之。夜語之曰:「伯可少安,予亦就息矣!」閤戶而入,須臾內響,啟視之,方知氏自縊而幾絕也。救之甦,明日語其嫂曰:「人莫不有死,死於縊殊苦,吾今不敢復爾,願伯以姪兒繼其兄。」以為實然,許之,以告諸族。自是,守制哭不甚哀。人謂婦人性欣戚不自持也。比卒哭,飲食笑語自若,同居者防少疏。是夜,復就縊,伯覺而奔慰之。阮曰:「夫死,誓不獨生。既死之後,伯為 葬夫側,此願足矣!」伯憐之,密令同居者以女伴之,不得死。阮以飴作酒,紿使飲醉而就寢,遂自梳洗,著衣裳,服簪珥,取所餘家貲首飾,露置死所,投繯而死,時年二十有九。聞其事於偽藩,將旌之,適大師平臺,事遂寢。如蔭娘視死如生,百折不同,可與日月爭光,固無藉于偽旌也。

  節烈黃氏列傳

  黃氣娘者,黃堂壯女。年十九,適偽賓客司傅為霖次子。為霖反間事洩,偽藩磔之,及誅其子,氣娘以閨房不治,准領寧家。初逮之日,氣娘猶冀翁婿之不死也,及聞為霖父子受戮,哭辭其兄曰:「鬼籙中有妹,人世間無妹矣!」兄慰之,答曰:「妹以身事人,不可以貳,貳則人其謂我何?」遂自縊而死。

  ●臺灣府誌卷之十

  古蹟

  災祥(附兵亂)

  扼塞

  ·古蹟

  井 明宣德間,太監王三保到此,曾在此井取水,即今西定坊大井也。

  藥水 在鳳山縣淡水社,相傳明三保太監曾投藥水中,今土番百病,水洗立愈。

  三保薑 相傳崗山巔明三保太監曾植薑其上,至今常有薑成叢,樵夫偶然得之,結草為記,次日尋之,弗獲故道。若得其薑,百病食之皆瘳。

  玉山 在鳳山縣。山甚高,皆雲霧罩于其上,時或天氣光霽,遙望皆白石,因名為玉山。

  金山 在諸羅縣萬山之中。山之前後皆化外野番,人跡罕至。山之高大幾何,亦無人見而所傳之者。

  湯泉 在鳳山縣下淡水社。有赤山一座,山頂頂無溝渠,不時出湯,亦無定處,日潑黃灑,夜見紅光。

  仙人山 在鳳山縣沙馬磯頭。其巔往往帶雲如仙人狀,傳聞絳衣、黑衣,常遊其中,今有生成石棋盤及石磴在焉。

  石湖 在諸羅縣茄荖網社,從大武郡入,行程十餘日,有一石湖,大里許,通海,天將雨,湖中水漲丈餘。

  木排田 在諸羅縣水沙連社。四面皆水,中一小洲,其土番以大木連排盛土,浮之水上,耕種其中,若欲他適,■田扯去。

  鳳芋 在鳳山縣。大呂覓番原居大呂覓山上,相傳有芋一叢,高丈餘,月將出時,有二物如鳳凰,從芋下奮翮振羽,騰飛戾天。其番驚怪,始移居社內。

  水漣潭 在諸羅縣半線社。外高山,內其潭,周圍二、三丈,形圓若井。天將風雨,則潭內發聲如潮,水亦漲滿,番民每以占陰晴。

  火山 在諸羅縣貓羅貓霧大山之東野番界內。山上日則有煙,夜則有光,但人跡鮮到,亦止傳聞如此。

  湯泉 在諸羅縣雞籠山後野番三朝社內。

  ·災祥(附兵亂)

  傳聞古鳳山有石,忽開一隙,內有讖云:「鳳山一片石,堪容百萬人。五百年後,閩人居之。」俄而復合。

  辛丑年五月間,鹿耳門水漲丈餘。原鹿耳門水淺,僅小艇可循江出入。是歲,鄭成功攻取臺灣,水漲,大小戰艦遂盡進港。

  庚申年六月間,有一星如劍,長數十丈,見西南隅,至經月方隱。

  癸亥年五月間,澎湖有一怪物,狀如鱷魚,長四、五尺,步沙而上,鳴聲嗚嗚。居民以楮錢送之下海,是夜登■死焉。

  夏六月二十六日,是夕有一大星隕於海,其聲如雷。

  冬十一月,雨雪。是夜冰堅厚寸餘。從來臺灣無雪無冰,此異事也。

  丙寅年四月二十日辰時,地大震。地震臺灣時時有之,此日大震。

  兵亂

  明天啟甲子年,紅毛入港,偪逐日本倭,遂築臺灣、赤嵌二城。時居民無幾,各安其生,無所騷擾。

  崇禎元年,海寇劉卿攻臺灣,不克而遁,居民無擾。

  戌年,紅毛肆虐,居民不堪。漢人郭懷一率漢民反叛,事覺,凡漢人屠殺殆盡。

  辛丑年夏五月,鄭成功攻取臺灣,克之。紅毛奪港遁去。居民秋毫無犯。

  癸亥年六月間,靖海將軍侯施 帥師攻澎湖,克之。秋八月入臺灣,耕市不變,民扶老攜幼以迎焉。

  ·扼塞

  古者王公設險,以守其國,所以固疆圉、安井牧也。大司徒掌邦之土地,分九州之域,廣輪平險之數,辯其山林、川澤、丘陵、墳衍之名,制其畿疆。故有山,則守山;有水,則守水。因地度宜,擇要以扼之,制勝以防之。兵可百年而不用,不可一日而不備,誠慎之也。夫地之有險,猶室之有門,或啟或閉,固于其內,以威乎其外,悚然有所不可越者,然後寢闥之間,可以無恐。若不慎,其窺伺之隙,雖千仞之山,百尋之水,人得而易之。何則?其見于外,未得其要也。臺灣雖屬荒島,然環海依山,延袤二千餘里。自有天地以來,沉晦于雕題舌之鄉,歷數萬年始入版服,思造物當日之生此地者,不為無意;而今日之開闢此地,以九州之治治之者,亦非無故。則綢繆鞏固,以為不拔之基,不可不觀于形勢而樹之防矣。澎湖一島,乃臺郡之門戶。門戶固守,則堂奧清寧,是所謂扼塞之大者,若澎湖若也。當大洋之衢,而扼其吭者,鹿耳門是已。鹿耳門之上有大線頭,線南有澳曰海翁堀,可泊船隻,港口甚隘。大線頭設防,則寸板不得到鹿耳,守鹿耳,當先守大線也。拊一郡之背,而挈其領者,安平鎮是已。然就海防海,亦就郡防郡,猶其近者也。若入海之道,南路之打狗港、淡水港、沙馬磯頭,北路之半線港、竹塹港、上淡水江,皆可以縱帆四出,陰謀不測之徒,不稽其往來可乎哉?雞籠突處外洋,為諸彝經行之道,紅毛城又孤聳天半,去府治二十餘里。今不置一卒,不設一官,倘奸人窺我虛實,乘間而襲,城以自固,我之應援,由海而上者有風濤之阻;由陸而出者有山谿之險,勞師襲遠,急難攻剋,且運芻轉餉,千里待食,師不宿飽,利害所關,誠非淺鮮。故雞籠雖遠,實扼全勢,不可以不守;打狗等港,亦屬要津,不容不防也。因山而計之,南路之傀儡山,內有野番七十餘種,南覓社下通直腳宣,與北路接壤,其內深林障蔽,數百里不見日色,非我騎擊之長所可馳騁。北路之斗六門,自二重埔而進,至於林驥,環溪層拱,有田可耕,為野番南北之咽喉,路通哆囉滿,買豬、抹里、沙晃等種,匪人每由此出入。半線以東,上接沙連三十八社,控弦持戟者二千餘人。三十四年秋,土官單六奉令至郡,今去而不可復問者,恃其險遠,謂非我所能至也。南嵌、竹塹之間,山深水闊,外番錯,亦草竊之淵藪。淡水江南北皆山,據西來之門戶。雞籠山後,直接三朝以上三十六社。水陸之交,皆要害處也。鄭氏曾設重兵以鎮之,今則寄命于通事,而通事多無賴奸民,托身遠社,不免朘番以自肥。番苦則怨,怨則爭殺易起,道里艱險,非一役一卒所能制。先事之圖,所宜急籌也。竊計臺灣之形勢,欲內安必先守山;欲外寧必重守水。守山之法勞而易;守水之法逸而難。蓋陸地之防,惟在嚴斥堠,慎盤詰,實心衛民,勿以擾民,不過得其人以任之而已;水地之防,必資于船,多設船,則有蓬、桅、纜、椗修葺之工費,歲需不貲,是在主計者之持策也。

  ●「臺灣方志資料庫」簡介

  臺灣方志,主要是清領時期臺灣各級行政區劃(府、縣、廳等)所編纂的志書。內容包含山川形勝、建制沿革、城市街道、聚落分佈、政經設施、文教武功、風土人情、民俗語彙及人物典章等;既有包羅萬象、「百科全書式」的豐富,更因記錄詳盡,落實於各地鄉土,具體而微展現臺灣社會的歷史風貌。因此,臺灣方志可謂從事臺灣研究必備的基本工具書。不僅歷史學,包含考古學、語言學、人類學、社會學、經濟學、政治學諸學科,凡有興趣於臺灣者,皆需仰仗;其使用率之高,引用之繁,實為眾書之首。

  「臺灣方志資料庫」的成立,即基於方志資料的獨特、檢索結果具有歷史現象代表性或排除性,故彙整「臺灣文獻叢刊資料庫」方志類書,自成獨立檢索的項目,以因應學界的史料運用習慣,提供使用者更便捷的檢索效率。「臺灣方志資料庫」的版本,皆為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出版的「臺灣文獻叢刊」標點本。其內容,大別為三類:一為臺灣通志、府志及各縣、廳志,包括重修、續修之各版本;二為各地採訪冊、相關地區志書及輿圖;三為補方志之闕的紀略、資料。惟高拱乾、范咸、蔣毓英的《臺灣府誌》(簡稱高志、范志、蔣志),係採用一九八五年北京中華書局之版本;蔣志標點,則參照一九八五年廈門大學出版社刊行之《臺灣府誌校注》。

  茲將本資料庫合計四十六種,共一百一十六冊書本;分列如下:

      一、 通志、府志、縣志、廳志

     叢刊號    書   名   作(編)者 冊數

       68  清一統志台灣府     1

       84  福建通志台灣府     6

       130  台灣通志        4

       65  台灣府志      高拱乾  3

       66  重修台灣府志    周元文  3

       74  重修福建通志台灣府 劉良璧  4

       105  重修台灣府志    范 咸  5

       121  續修台灣府志    余文儀  6

       75  恆春縣志      屠繼善  2

       103  台灣縣志      陳文達  2

       113  重修台灣縣志    王必昌  4

       140  續修台灣縣志    謝金鑾  4

       124  鳳山縣志      陳文達  2

       146  重修鳳山縣志    王瑛曾  3

       141  諸羅縣志      周鍾瑄  2

       156  彰化縣志      周 璽  3

       159  苗栗縣志      沈茂蔭  2

       160  噶瑪蘭廳志     陳淑均  4

       164  澎湖廳志      林 豪  3

       172  淡水廳志      陳培桂  3

      二、 采訪錄、一般志書與輿圖

     叢刊號    書   名   作(編)者 冊數

       37  雲林縣采訪冊    倪贊元  2

       55  台灣采訪冊     諸 家  2

       58  嘉義管內采訪冊     1

       73  鳳山縣采訪冊    盧德嘉  3

       81  台東州采訪冊    胡 傳  1

       145  新竹縣采訪冊    陳朝龍  2

       48  苑裏志       蔡振豐  1

       63  樹杞林志      諸 家  1

       80  金門志       林焜熿  3

       95  廈門志       周 凱  5

       61  新竹縣志初稿    諸 家  2

       101  新竹縣制度考      1

       92  噶瑪蘭志略     柯培元  1

       181  台灣府輿圖纂要     

       185  台灣地輿全圖      

       195  福建通志列傳選   陳 衍  3

       233  泉州府志選錄      

       232  漳州府志選錄      

      三、 補闕

     叢刊號   書   名    作(編)者 冊數

       104  澎湖台灣紀略    諸 家  1

       109  澎湖紀略      胡建偉  2

       115  澎湖續編      蔣 鏞  1

       52  安平縣雜紀       1

       120  台灣通紀      陳 衍  2

       243  清史稿台灣資料集輯   6

       18  台灣志略      李元春  1

         台灣府志      蔣毓英  

 

台湾府志 清 蒋毓英纂修

台湾府志

  .作者:蒋毓英

  .原书页数: 0242 页

  ●书籍简介

  本书(一册二四二面)凡十卷,清蒋毓英纂修。清康熙刻本。框高19.5CM,宽13.8CM。单鱼尾,左右双边。书名页题:『台湾府志,本府藏版』。无序跋。目录次行署『襄平蒋毓英集公氏纂,男国详祚校字』。此实为清康熙二十三年台湾置府后首部志,所有涉台湾文献皆未见著录。二十世纪五十年代某馆从造纸厂废纸中抢救而得,乃传世之孤本。

  蒋毓英字集公,奉天锦州人,以荫生知泉州府。康熙二十二年,清人得台湾,督抚会疏交荐,遂调台湾知府。既至,经理三县疆域,集流亡,勤抚字,相土定赋,以兴稼穑。台湾固有学宫,制度未宏。二十四年,与巡道周昌拓而大之。又设义学,教子弟,勖以孝悌力田之道,一时称良吏焉。二十八年,升湖南盐驿道。士民告留,不得,建祠以祀。(录自连横撰「台湾通史」)

  ●序号   篇名

  1卷之一

  2沿革

  3分野

  4气候

  5风信

  6封隅

  7坊里

  8卷之二

  9叙山

  10总论

  11台山分界

  12台湾县山

  13凤山县山

  14诸罗县山

  15卷之三

  16叙川(附海道、潮汐)

  17海道(附)

  18潮汐(附)

  19台水分界

  20水利

  21卷之四

  22物产

  23稻之属

  24麦之属

  25黍稷之属

  26菽之属

  27蔬之属

  28果之属

  29帛之属

  30货之属

  31药之属

  32竹之属

  33木之属

  34花之属

  35草之属

  36畜之属

  37羽之属

  38毛之属

  39鳞之属

  40介之属

  41虫之属

  42卷之五

  43风俗(附土番)

  44土番风俗(附)

  45卷之六

  46岁时

  47规制

  48学校(附社学)

  49庙宇

  50市廛(附渡桥) 

  51卷之七

  52户口

  53田土

  53赋税(附存留经费)

  54祀典

  55卷之八

  56官制

  57武卫

  58卷之九

  59人物

  60开拓勋臣

  61胜国遗裔

  62勋封遇难

  63缙绅流寓

  64节烈女贞

  65卷之十

  66古迹

  67灾祥(附兵乱)

  68扼塞

  69「台湾方志数据库」简介

  ●台湾府志目录

  卷之一……………………………………………………………………………………(一)

  沿革………………………………………………………………………………………(一)

  分野………………………………………………………………………………………(五)

  气候………………………………………………………………………………………(七)

  风信………………………………………………………………………………………(九)

  封隅……………………………………………………………………………………(十七)

  坊里……………………………………………………………………………………(十九)

  卷之二…………………………………………………………………………………(二五)

  叙山……………………………………………………………………………………(二五)

  总论……………………………………………………………………………………(二五)

  台山分界………………………………………………………………………………(二六)

  台湾县山………………………………………………………………………………(二八) 

  凤山县山………………………………………………………………………………(三一)

  诸罗县山………………………………………………………………………………(三四) 

  卷之三…………………………………………………………………………………(三九)

  叙川(附海道、潮汐)………………………………………………………………(三九)

  海道(附)……………………………………………………………………………(三九)

  潮汐(附)……………………………………………………………………………(四一)

  台水分界………………………………………………………………………………(四四)

  水利……………………………………………………………………………………(六四)

  卷之四…………………………………………………………………………………(六九) 

  物产……………………………………………………………………………………(六九) 

  稻之属…………………………………………………………………………………(七〇) 

  麦之属…………………………………………………………………………………(七〇) 

  黍稷之属………………………………………………………………………………(七〇) 

  菽之属…………………………………………………………………………………(七一) 

  蔬之属…………………………………………………………………………………(七一) 

  果之属…………………………………………………………………………………(七三) 

  帛之属…………………………………………………………………………………(七五) 

  货之属…………………………………………………………………………………(七五) 

  药之属…………………………………………………………………………………(七六) 

  竹之属…………………………………………………………………………………(七八)

  木之属…………………………………………………………………………………(七八) 

  花之属…………………………………………………………………………………(七九) 

  草之属…………………………………………………………………………………(八二) 

  畜之属…………………………………………………………………………………(八三) 

  羽之属…………………………………………………………………………………(八三) 

  毛之属…………………………………………………………………………………(八四) 

  鳞之属…………………………………………………………………………………(八五) 

  介之属…………………………………………………………………………………(八七) 

  虫之属…………………………………………………………………………………(八九)

  卷之五…………………………………………………………………………………(九一)

  风俗(附土番)………………………………………………………………………(九一)

  土番风俗(附)………………………………………………………………………(九七)

  卷之六………………………………………………………………………………(一〇三)

  岁时…………………………………………………………………………………(一〇三)

  规制…………………………………………………………………………………(一〇九)

  学校(附学校)……………………………………………………………………(一一五)

  庙宇…………………………………………………………………………………(一一九)

  市廛(附渡桥)……………………………………………………………………(一二七) 

  卷之七………………………………………………………………………………(一三五)

  户口…………………………………………………………………………………(一三五)

  田土…………………………………………………………………………………(一三九)

  赋税(附存留经费)………………………………………………………………(一四五)

  祀典…………………………………………………………………………………(一八五)

  卷之八………………………………………………………………………………(一八九)

  官制…………………………………………………………………………………(一八九)

  武卫…………………………………………………………………………………(一九七)

  卷之九………………………………………………………………………………(二〇九)

  人物…………………………………………………………………………………(二〇九)

  开拓勋臣……………………………………………………………………………(二〇九)

  胜国遗裔……………………………………………………………………………(二一三)

  勋封遇难……………………………………………………………………………(二一四)

  缙绅流寓……………………………………………………………………………(二一五)

  节烈女贞……………………………………………………………………………(二二〇)

  卷之十………………………………………………………………………………(二二九)

  古迹…………………………………………………………………………………(二二九)

  灾祥(附兵乱)……………………………………………………………………(二二三)

  扼塞…………………………………………………………………………………(二三七)

  ●台湾府志卷之一

  沿革

  分野

  气候

  风信

  封隅

  坊里

  ·沿革

  台湾,古荒裔之地。明宣德间,太监王三保下西洋,舟曾过此,以土番不可教化,投药于水中而去,此亦得之故老之传闻也。嘉靖四十二年,流寇林道干横行海洋,专杀土番,取膏血造船,扰害滨海。都督俞大猷征之,道干遁去占城,今有其遗种。天启元年,又有汉人颜思齐为东洋日本甲螺,引倭彝屯聚于台,郑芝龙附之。未几,红彝荷兰人由西洋而来,愿借倭彝之地暂为栖止,诱约一牛皮地即可。倭彝许之。红彝将牛皮剪如绳缕,周围圈匝已有十数丈地,久假不归,日繁月炽,无何而鹊巢鸠居矣。寻与倭约:若舍此地,每年愿贡鹿皮三万张。倭乃以地悉归荷兰。崇祯八年,荷兰始筑台湾、赤嵌二城。台湾城即今之安平镇城也;赤嵌城即今之红毛楼,名城而实非城也,规制甚小,在台湾府治西北。荷兰以夹板船为犄角,善用炮攻,虽兵不满千,而南、北各土酋咸服听命。又设市于台湾城外,泉、漳之商贾始接踵而至焉。庚寅,甲螺郭怀一(彝人设立甲螺以管汉民。甲螺者,即如汉人所谓头目之类也。郭怀一被杀,何斌充之。)欲谋逐红彝。红彝觉之,召土番擒怀一,戮于赤嵌城。商民在台者,被土番歼灭不可胜数,而商贾视为畏途矣。延至辛丑,伪延平王郑成功,芝龙之子也,自京口丧败,其势日蹙,孤军厦门,欲图退步,乃与甲螺何斌谋进取台地。从来鹿耳门石关隐险,屈曲盘旋,沙浮水浅,舟师非谙于水道者,不得易渡。郑舟至鹿耳,水忽涨十余丈,巨舰毕入。非天之相此逆旅也,盖将藉手以式廓国朝无外之疆域也乎!荷兰与成功战,不利,遂退保台湾城,归一王(归一王,红彝之帅名。)以死拒之。郑师攻之不克,乃环山列营以困之。荷兰谍报本国,遂整夹板十余艘,与成功决战。成功因风纵火,焚烧彝舰。荷兰终无降意。成功使人告之曰:「此地乃我先人故物,今所有珍宝金银听汝载回,但留空城还我,可以罢兵。」荷兰知势不敌,爰弃城归。成功就城居之,改台湾为安平镇,赤嵌为承天府,总名东都。设一府二县:府曰承天,县曰天兴、万年。未几,成功死。子经尚在厦门,成功之弟世袭有窃踞之意,郑经攻逐之,世袭渡海归诚。经嗣立,改东都为东宁,二县为二州,设安抚司三:南、北路,澎湖各一。于是兴市廛,构庙宇,新街、横街是其首建之处。诱致豪杰,招纳叛亡,人民聚集,渐成狡兔之窟矣。辛酉,经死,子克塽嗣,幼冲在位,政出权门,人心已涣,逆运将终。康熙二十二年,八闽总制姚启圣侦知底蕴,用间谍阴赍札付到台,离散其左右,以傅为霖为内应,垂成而事泄,为霖遇害。是年,皇上赫然震怒,指授方略,特简靖海将军侯施 统率舟师。六月专征,由铜山直抵八罩澳,取虎井、桶盘屿,克之。誓师戒严,不许妄杀一人。由是而百神效灵,海不扬波。咸水苦军士,而海岸忽涌甘泉,众无渴患。一战而澎湖克复。克塽心胆堕地,识天命之有归,遂纳款归诚。于是廷议设府一:曰台湾;县三:附郭曰台湾,外曰凤山、诸罗。

  ·分野

  古十二州之域,所以纪地;而十二次之躔,所以纪天。二十八宿周天分布,角亢始于卯,翼轸终于寅,各有定位,后人因地占星,即因星辨地,遂有分野之说。以十二次定十二州,而以齐、晋、燕、秦诸国实之;扬州之域,东南至海,属于牛女,为吴越之分,先贤之论详矣。八闽界在瓯粤之间,原非古扬州境,而地尽东南,遂附隶扬州。其所躔斗女之次,自班固以后,范蔚宗、张守节、僧一行之徒,家不一说。至于台湾,远隔大海,番彝荒岛,不入职方,分野之辨,未有定指。然晋《天文志》十二次始角亢,以东方苍龙为之首也。唐十二次始女虚,以十二支子为之首也。按考台湾地势,极于南而迤于东;计其道里,当在女虚之交,为南纪之极,亦当附于扬州之境,以彰一统之盛焉。

  ·气候

  台湾僻在东南隅,地势最下,其去中州最远。故气候与内地每不相同,大约热多于寒,恒十之七,故有「四时皆是夏,一雨便成秋」之说。秋无霜,冬无雪,兽炭、貂裘无所用也。故土番、穷户无衣褐,亦可卒岁。花卉则不时常开,木叶则历年未落;瓜蒲、蔬茹之类,虽穷冬花秀。此寒暑之气候不同也。春频旱,秋频潦。东南云蒸则滂沱,西北密云鲜润泽。所以云行雨施,必在南风盛发之时,而田谷之豋,岁不能再熟。此雨旸之气候不同也。四时之风,雨飓居多。七、八月间,因风击浪,楫为摧,樯为倾,其淘沙之声远闻数百里外。晓东暮西,风之所自,与中土又大异矣。此风飙之气候不同也。自府治至凤山,气候与台邑等。凤山以南至下淡水诸处,早夜东风盛发,及晡郁热,入夜寒凉,冷热失宜。又水土多瘴,人民易染疾病。自府治直抵诸罗之半线,气候亦与台邑等。半线以北,山愈深,土愈燥,烟瘴愈厉,人民鲜至。鸡笼地方,孤悬海口,地高风冽,冬春之际,时有霜雪。此南北之气候不同也。

  ·风信

  自刳木为舟,剡木为楫,舟楫之利,以济不通,所由来旧矣。但大海波涛,瞬息之间,变幻莫测,飓风一至,人舟俱覆,利之所在,亦即害之所邻也。后世人巧日甚,察天地之变,占时日之候,或稽节序而纪风云,或察草木而知阴阳,其详备至,十九取验。然皆出于惯习风波渔子舟人之推测,未有纪之篇章,垂之典籍,使人皆指掌知所趋避焉。今台地既入版图,冠盖皇华,来往不一。出于渔人舟子之所验者,能因其迹,未必能穷其理。若士人君子之所历考索研,究以神明,其事必有深焉者矣。故特附于舆志之中,仍俟博闻君子参订而考辨之。

  清明以后,地气自南而北,则以南风为常风,霜降以后,地气自北而南,则以北风为常风。若反其常,寒南风而暑北风,则台飓将作,不可行船。南风壮而顺,北风烈而严。南风多间,北风罕断。南风驾船,非台飓之时,常患风不胜帆,故商贾以舟小为速;北风鴐船,虽非台飓之时,亦患帆不胜风,故商贾以舟大为稳。

  风大而烈者为飓,又甚者为台。飓常骤发,台则有渐。飓或瞬发倏止,台则常连日夜,或数日而止。大约正、二、三、四月发者为飓,五、六、七、八月发者为台。九月,则北风初烈,或至接连累月,俗称为「九降风」;间或有台,则骤至如春飓。船在洋中,遇飓,犹可为;遇台,不受也。

  过洋,以四月、七月、十月为稳。以四月少飓日,七月寒暑初交,十月小阳春候,天气多晴顺也。最忌六月、九月。以六月多台日,九月多九降也。

  十月以后,北风常作。然台飓无定期,舟人视风隙以来往。五、六、七、八月应属南风;台将发,则北风先至,转而东南,又转而南,又转而西南,始止。

  台飓俱多带雨,九降则无雨而风。

  五、六、七月间,多风时,风雨俱至,即俗所谓「风时雨」、「西北雨」也。船人视天边点黑如箕大,则收帆严舵以待之。瞬息之须,风骤雨至,随刻即止。若预待少迟,则收帆不及,而或至覆焉。

  天边有断虹,亦将台至。只现一片如船帆者,曰「破帆」;稍及半天如鲎尾者,曰「屈鲎」,即东坡《飓风赋》所称「断虹饮海」者是也。破帆甚于屈鲎,出于北方,又甚于他方也。海水骤变,水面多秽如米糠及有海蛇浮游于水面,亦台将至。

  昏夜星辰闪动,亦大风将作。

  十二月二十一日起,一日有风,应明年正月有大风;二日应二月,三月以至九月俱按日相应。或一日之间风作二次,则来年所应之月台风亦二次焉;多次,则亦皆如之。记而验之,无不应者。

  土番识台草,此草生无节,则周年俱无台;一节,则台一次;二节,二次多节,多次;无不验者,今人亦多识此草。

  凡滨山寻澳泊船之处,南风,则以南负山而南面海者为澳;北风,则以北负山而南面海者为澳。南风则寻南风澳,北风则寻北风澳,此其常也。独五、六、七月应属南风,而遇北风之时,不可泊北风澳,盖以北风转南之时,呼吸变更,台雨严厉,以北风澳而受南山,驾避不及,随刻粉碎矣。

  一年之月,各有飓日,验之多应,舟人以为戒避,不敢行船。正月初四日舟人名为接神飓,初九日名为玉皇飓。此日有飓,皆验。此日或无飓,则各飓亦多有不验者。十三日名为关爷飓,二十九日名为乌狗飓。二月初二日名为白须飓。三月初三日名为元帝飓。十五日名为真人飓。二十三日名为妈祖飓。真人飓多风,妈祖飓多雨,三月共三十六飓,此其大者。四月初八日名为佛子飓。五月初五日系大飓旬,名为屈原飓。十三日亦名关爷飓。六月十二日名为彭祖飓。十八日名为彭祖婆飓。二十四日名为洗炊笼飓。自十二日起至二十四日止,皆系大飓旬。七月十五日名为鬼飓。八月初一日名为灶君飓。初五日系大飓旬。十五日名为魁星飓。九月十六日名为张良飓。十九日名为观音飓。十月初十日名为水仙王飓。二十六日名为翁爹飓。十一月二十七日名为普庵飓。十二月二十四日名为送神飓。二十五日名为天神下降飓。二十九日名为火盆飓。自二十四日至年终,俱系大风旬,名为送年风。

  ·封隅

  台湾府治,在福建布政司之南。东至咬狗溪、大脚山五十里,西至澎湖大洋水程四更,除水程外,广五十里;南至沙马矶头五百三十里,北至鸡笼城二千三百一十五里,延袤二千八百四十五里。自府治至京师,除海洋水程十一更外,陆程七千四百一十里。

  台湾县治,附郭。除澎湖三十六屿外,东至咬狗溪、大脚山五十里,西至澎湖大洋水程四更,除水程外,东西广五十里;南至凤山县安平镇交界十里,北至新港溪与诸罗县交界四十里,南北延袤四十里。

  凤山县治,在台湾府南一百二十五里。东至淡水溪二十五里,西至打狗仔港二十五里,东西广五十里;南至沙马矶头三百七十里,北至台湾县文贤里二层行溪一百二十五里,南北延袤四百九十五里。

  诸罗县治,在台湾府北一百五十里。东至大居佛二十一里,西至大海三十里,东西广五十一里;南至新港溪与台湾县交界一百四十里,北至鸡笼城二千一百七十五里,南北延袤二千三百一十五里。

  ·坊里

  坊里在社镇各名号皆伪时所遗,今因之,以从俗也。

  台湾府统辖坊四、里二十六、庄二、社四十六、镇一,外澎湖屿三十六。

  台湾县辖坊四、里一十五。

  台湾县

  坊

  东安坊  西定坊  宁南坊  镇北坊

  里

  武定里离府治一十里。   永康里离府治一十五里。

  广储东离府治二十五里。  广储西离府治一十里。

  长兴里离府治二十里。   新丰里离府治四十里。

  归仁南离府治二十五里。  归仁北离府治二十五里。

  永丰里离府治二十五里。  保大东离府治二十里。

  保大西离府治一十五里。  仁德里离府治一十里。

  仁和里离府治一十五里。  文贤里离府治三十里。

  崇德里离府治二十六里。

  澎湖

  另澎湖三十六屿,详在叙山志。

  凤山县

  凤山县辖里七、庄二、社十二、镇一。

  里

  依仁里离府治一十六里。   永宁里离府治四里。

  新昌里离府治二里。     长治里离府治一十七里。

  嘉祥里离府治四十五里。   维新里离府治三十里。

  仁寿里离府治五十二里。

  庄

  观音庄离府治五十二里。     凤山庄离府治八十里。

  社

  下淡水社离府治一百五十五里。  力力社离府治一百七十里。

  茄藤社离府治一百七十五里。   放索社离府治一百九十里。

  上淡水社离府治一百一十里。   阿猴社离府治一百二十五里。

  搭楼社离府治一百三十五里。   大泽机社离府治一百五十里。

  郎娇社离府治二百二十五里。   琉球社离府治五百三十五里。

  南觅社离府治四百五十里。    加六堂社离府治二百五里。

  镇

  安平镇离府治一十一里。

  诸罗县

  诸罗县辖里四、社三十四。

  里

  善化里离府治二十五里。    新化里离府治一十二里。

  安定里离府治三十里。     开化里离府治五十里。

  社

  萧垄社离府治三十里。     麻荳社离府治四十五里。

  新港社离府治一十里。     大武垄社离府治四十里。

  目加溜湾社离府治二十六里。  倒咯嘓社离府治六十里。

  打猫社离府治一百三十五里。  诸罗山社离府治一百二十里。

  阿里山社离府治一百一十里。  奇冷岸社离府治一百六十里。

  大居佛社离府治一百二十里。   他里雾社离府治一百六十里。

  猴闷社离府治一百七十里。    沙辘牛骂社离府治五百里。

  柴里斗六社离府治一百八十里。  东螺社离府治二百四十里。

  西螺社离府治二百里。      南北投社离府治三百七十里。

  猫务拺社离府治五百里。     崩山社离府治六百七十里。

  大杰巅社离府治八十里。     新港仔社离府治七百六十里。

  竹堑社离府治八百四十里。    南嵌社离府治九百二十里。

  鸡笼社离府治一千八百二十里。  上淡水社离府治一千三百二十里。

  麻芝干社离府治二百五十里。   南社离府治二百四十里。

  二林社离府治二百八十里。    马之遴社离府治四百里。

  大突社离府治三百一十里。    亚朿社离府治四百七十里。

  半线大肚社离府治四百四十里。  大武郡牛社离府治三百四十里。

  ●台湾府志卷之二

  叙山

  总论

  台山分界

  台湾县山

  凤山县山

  诸罗县山

  ·总论

  台湾之山,巍然而截嵲者,不可胜计。因鸿蒙初启,多无名号,今举其可纪者纪之,诚未得十之一也。其形势,则自福省之五虎门蜿蜒渡海,东至大洋中,起二山曰关同、曰白甽者,是台湾诸山脑龙处也。隐伏波涛,穿海渡洋,至台之鸡笼山,始结一脑。扶舆磅礴,或山谷,或平地,缭绕百余里,直抵东北,而诸山顿起,耸出云霄矣。巃嵷之势,不可纪极。四时朝暮,云雾罥罩,山常朦而不见,必天清气朗,始睹众山之形。然远望之,■岚重迭,近者青,远者碧,碧之外,更有尤碧者,峙乎云谷、日池之乡。如是者起伏二千余里,到郎娇、沙马矶头,而山始尽。深山之中,人迹罕至。其间人形兽面、乌喙鸟嘴、鹿豕猴獐,涵淹卵育;魑魅魍魉。山妖水怪,亦时出没焉。相传有金山,每启人以涎羡之情,然在层峦迭嶂之内,山外系化外野番巢穴,番狞路险,人迹罕到,亦不知山在何处,与山之高大几何也。至如仙人之山,云有绛衣、黑衣仙子,时常下游,石蹬、碁盘俨然在焉,则别一洞天世界也。

  ·台山分界

  台之山,大约背东溟,面西海,或又云南北相遶,形如畚箕,山势面东而背西,未知孰是?而郡邑居其中,自木岗山(在府治东北约百三十余里,巍峨特耸。其顶每罩云雾,必至天气清朗之时,方见山形。远望其峰,上与天齐。台湾之山,惟此山最高而且大。)南至大岗山(在府治东南,此山离府三十余里。山上有大石耸秀,形如冠帽,中有大湖石洞。俗传明太监王三保曾至其上,以土民不受教化,投其药于水而去,故今土番凡有疾病疮疡者,用水净辄愈。见《古迹志》。又传此山今尚有三保瓮及三保所种之姜,绝顶又有椗构索、蚝蛤壳,岂古时海潮至此乎?其山常鸣,鸣则非吉祥之兆。),层峦耸翠,上出重霄,为台湾郡界,而台湾县治附之。(大岗山北为台湾县界。)自大岗山南至沙马矶头山(在凤山治西南,离府治五百三十余里。其山西尽大海,高峻之极。山顶常戴云雾,俗传此山有仙人衣红、衣黑,降游于上。今有生成石磴、石碁盘在。见《古迹志》。凡吕宋往来洋船,皆以此山为指南。西南之山,至此极焉。),包裹络绎,环抱巩固,则为凤山县治。(大岗山南为凤山县界。)自木岗山北至鸡笼鼻头山(在诸罗县治东北,形如鸡笼,因以为名。原红毛时,筑有一小城在焉。见《城郭志》。城东设铳台一座。台湾之山自此山发源凡日本往来洋船,皆以此山为指南。),诸峰竞秀,绵亘千里,则又诸罗之县治也。(木岗山南为台湾县界,木岗山北为诸罗县界。)盖凤山、诸罗虽分县界,而远峰近岫,莫不明拱暗朝于郡治焉。

  ·台湾县山

  台湾县治东北百余里,山之最高而大者,曰木岗山(在大目降营之东北境。山之南为台湾县治,山之北为诸罗县治,分界形势见上。),南过大目降营,又南历保大里西、保大里东,至新丰、永丰二里,又南底崇德里,皆山也。(大目降营、保大里东西、新丰、永丰、崇德,皆台湾所辖里名。自大目降营盘至崇德里,相距百余里,其山崔嵬巉险,人迹所不能到;且日戴云雾,非天清气朗之时,不见山形。故山虽高大,从来无有名号,今约略志之。)巃嵷之势,矗列无隙,是为府治屏幛。由是而西转,为凤山之大岗山、小岗山。(此二山脱落平洋,大岗山在北,形势见上;小岗在南,互相对峙焉。),又西而半崩山(在小岗山西南。其山面颇平,遥望之如崩一半,故名「半崩山」。或云山形如半屏,一名曰「半屏山」。堪舆家传有坟屋向此山者,主凶败。)、凹底山(在半崩山西北,其山麓泥土低陷,霖雨之时,淖烂甚于他处,陷之者若无底然。)、打狗山(在凹底山南。其山踞海岸,上有大潭、石洞,为安平镇七昆身之宗。),逶迤而北为七昆身(自打狗山蜿蜒而亘西北,共结七峰 ,有蛛丝马迹之象,其山并无碝石,俱皆沙土生成,然任风涛飘荡,不能崩陷。上多生荆棘杂木,望之有苍翠之色。外系西南大海,内系台湾内港,周围里许,宛在水中央,采捕之人多居之。)、六昆身(自七昆身脱下,相去里余。)、五昆身(自六昆身脱下,相去亦里许。)、四昆身(自五昆身脱下,相去亦里许。)、三昆身(自四昆身脱下,相去亦里许。)、二昆身(自三昆身脱下,相去亦里许。)、一昆身(自七昆身至此,相踞十余里。其山势如员珠递下,不不密。每山麓各有民居,虽在海洋之中,而泉之甘冽,较胜于台湾府街。安平镇城,即构在此。山之下,伪时居民千余家。),皆凤山县所辖山也,而实为郡治外扈。北自木岗山脱递众山而下,曰马鞍山(自木岗山西递至此,众山重迭,不可胜记,至马鞍山乃其尽处。此山在木岗山西北,状如马鞍,故名。壬戌、癸亥年间,被溪水涨裂,中有崩坏一坑。),巍然西转者曰大武笼山(在马鞍山西北,尤高耸。),曰赤山(在马鞍山西北、大武笼山西。其山无石,土赤如黄金色,故名。上有观音亭,下有龙潭。见《庙宇志》。周围皆田。),皆诸罗县所辖山也,然亦郡治之东北拱辅焉。西至海有曰海翁堀线(在府治西北海洋中,浮有沙线一条,线南有一港,港口内一大澳甚深,名为「海翁堀」。凡过洋之船,皆泊此候潮或避台。),曰鹿耳门(在台湾港口。形如鹿耳,镇锁水口,其港又甚隘,下有隐石,行船者皆以浮木植标志之。见《阨塞志》。),曰北线尾(在鹿耳门南,与鹿耳门接壤,其南即安平镇也。离安平镇不及里许,中一港,名大港,红毛时甚深,夹板船从此出入,今浅。),南与安平镇七昆身会,是又府治水口罗星也。

  ·凤山县山

  凤山之山,自台湾县治崇德里东南诸?峰蜿蜒而来,岗峦重迭,势皆南向(台湾县界至崇德里,其东南诸峰皆属凤山县界。)至呵猴林以北诸峰(呵猴林在观音山南。北山溪谷绝险,必扳藤附葛,凿道驾桥,方得至焉。凡盗贼奸人,多匿此山内。),(若拱若峙,若盘若踞,是为观音山在呵猴林之西北,小岗山之东南。其山生成五片,中一座尖秀,形象如佛,故名曰「观音山」。),为七星山(此山脱落七顶,至第七峰山顶更高,上有石,圆静如星,故名曰「七星山」。),为大滚水山(此山甚高,将雨之候,山顶上能滚水海泥、盐水,故名曰「大滚水山」。见《古迹志》。),为小滚水山(此山去大滚水山十里余,地势与大滚水山相接。山中所出之水不清,流至溪亦浊,故山下一溪名为「浊水溪」。为尖山此山一片峻立秀削,故名。)隐伏二十余里,经南赤山(在以上诸山之西南,其土色赤,故因以为名。此山去凤山不远。)为凤弹诸山(在赤山西南,有十数小山,或高三、四丈者,或高七、八丈者不等。俱土山圆静,在凤山之后,形如卵然,俗呼为「凤卵」。)至尽处巍然高大者为凤山(在凤弹山西。踞其巅视之,其形如凤,傍有两山如趋,又有一仑戴碝石如凤冠,另有一仑向海至坑仔口如鼻,后有迭隅形如卵,故名凤山。)议建县治焉。治东北为大岗山(在嘉祥里,山形势见台湾《山志》。为小岗山同上。),为半崩山(在观音山庄。山之形势见台湾《山志》内。),转而西为凹底山(在仁寿里。其山形。势见台湾县《山志》。)北与凤山并峙者,为打狗山(在观音山庄。其山形势见台湾县山志内。),又转而北为七昆身(在安平镇属。其山形势见台湾县《山志》内。),皆凤山北条之卫也。治之东,其山之最耸者,曰傀儡山(在县治东。其土番性最顽悍,伪时屡征之,终不顺服。),曰卑南觅山(在傀儡山东。卑南觅社即在此山之后。社东南又有二山,名小向山,山外大海之中有屿,名尚仔屿,周围百余里,此处万水朝东。屿外又有一绝大高山,名尚岗山。)。转而南,复折而西南,迭峦复岫,莫非山也(有麻律律山、吕隹岗山、霄马干山、知本山、兆猫离山、霄猫离山、加流蛋山、龙鸾山、干仔仑山、水里山、摭朥米山、卓落泼舌山、州蚤哥山、加览弼山、曲文夌山、大板六山、大乌万山、尽卜山、援人人围山、把仔益山、老佛山、蜈蜞岭。)。更转而西出于海,为郎娇山(在沙马矶头山东南,离府治五百三十余里。),为沙马矶头山(在郎娇山西北。其山西临于海,上顶常挂云,人视之,若有人形往来云中,疑为仙人降游其上。见《古迹志》。离府治五百三十里。),而山始尽,皆凤山南溟之卫也。西南洋海中突出一峰,林木蓊翳,则小琉球山也(此山在凤山西南,在海洋中。周围约有三十余里,埼崁巉险,并无抛泊舟只处。上多出椰子、竹木,并无人居。)。凤山水口,藉是山而益缜密。

  ·诸罗县山

  诸罗之山,自木岗山折而西向,峰峦不可纪极。其峙于东北者曰番米基山(在木岗山之西北,县治之东北。阿里山社东界至此山止,自此山以东,皆系内山。),曰大龟佛山(在阿里山八社东南。),曰阿里山(在诸罗山东北。其山下有土番,共八小社。),曰肚武膋山(在诸罗山东北,阿里山社北界至此山止。八掌溪、牛椆溪、山迭溪皆自此山出。),曰打利山(在鹿子埔山东、阿里社南。),曰鹿子埔山(在打利山西、覆鼎山东。),曰覆鼎山(在打猫社大武笼山西北。形如覆鼎,故名。),此拱辅邑右者也。其耸于东南者,曰马鞍山(形势见台湾县《山志》。台、诸二县分界之港曰新港,自此山透入。),曰大武笼山(在大武笼社。形势见台湾县山志。山下有溪二条:曰沤湾溪、曰嘓溪。),西而赤山(在开化里。形势见台湾县山志。),又西北而小龟佛山(在覆鼎山西南。其形如龟,故名。下有古树高数丈余,俗传有神附焉。乡民近此居者,多疾病夭折,故农家皆徙三里之外为舍。),皆拱辅邑左者也。至若文峰直插,上与天齐,则有山朝山(在鸡笼鼻头山东南。有土番山朝社,其南即蛤仔滩三十六社。),有买猪末山(在山朝山南。其峰尖秀,如文笔山形。南即哆啰满社出金者。兆即山朝社,离三日路程。),有黑沙晃山(在买猪末山南。秀拔峭丽,与买猪末山并峙。其东南即直脚宣五社。),是又东北之秀出而远拥者也。磅礡下,则有斗六门诸山(斗六门山甚多,北山在半线社界,南山在大武郡社界。吼尾溪、东螺溪、大武郡溪,皆从斗六门山透出。),北而猫雾山(在斗六门东北,猫雾社界内。与小龟仑山隔大甲溪一条。),小龟仑山(在猫雾山北龟仑社界。此山出滩,流入淡水港。),南日山(在崩山社界,小龟仑山西。中港在此山北发源。),合欢山(在南日山西。此山出滩,流入大水港。);又北而鸡笼鼻头山(在山朝山西北。形势见台湾山分界志内。),奇独龟仑山(在鸡笼鼻头山西、淡水城东。山后有磺山、圭州山。),千豆门山(千豆门山有二:一在淡水港东,一在淡水港西。二山夹港如门柱然、故名。),八里分山(在淡水港口外。奇独龟仑山在港东、八里分山在港西、两山互峙。),查内山(在八里分山南。山麓有二小社:一名查内社、一名霄里社。山下有小港,通行堑港。),眩眩山(在查内山西,有小港南流,入竹堑港。),以及小凤山(在眩眩山西。其山尽海,北至南崁港、南至竹堑港。),莫非邑之朔方外障也。自鸡笼鼻、龟仑之外,为大海,海有小屿曰鸡笼屿(在海洋中,与鸡笼鼻头山相对,而在其西。),曰桶盘屿(在鸡笼屿西。其屿平坦方正,故名桶盘。),曰旗干石(在鸡笼鼻头外。二石高耸,形如旗干夹石,因以为名。),曰石门屿(在旗干石西。一石中空如圆门,故名石门。),曰鸡心屿(在石门西。状如鸡心然,故名。),则又台湾之脑龙隐见处焉。

  ●台湾府志卷之三

  叙川(附海道、潮汐)

  海道(附)

  潮汐(附)

  台水分界

  水利

  ·海道

  茫茫大海,何处问其道涂?然往来有远近,有平险,不可不知也。台湾为闽、浙外障,其山皆向内地,所谓障百川而回狂澜者也。北路之后垄港,与兴化港口南日对峙;后垄而上一百二十里,乃竹堑社,与海坛镇对峙;竹堑而上一百五十里,乃南嵌社,与褔州闽安镇港口关潼对峙;自南嵌至上淡水七十里,与北沟相照;淡水至鸡笼三百里,与沙埕烽火门相照。是以府县有北路添兵,以通北方海道之详议也。今之往来船只,必认澎湖为关津,从西屿头入,或寄泊峙内或妈宫澳,然后渡甘吉洋,凡四更船至台湾。则澎湖三十六屿,又台湾之门户也。其行船,长年皆以北极星为准。黑夜无星可认,则以指南车认定南北,是皆以天文测海道。若子午稍错,南犯吕宋洋,遇逆风则暹罗、交趾,不知所之;北则出溜,无复人境,甚而至于无力水,皆道之险者也。惟从澎湖来往为正路。台湾本地南北海道,自鹿耳门北至鸡笼、淡水,十九更船;自鹿耳门南至沙马矶头,十一更船;吕宋在台湾南七十更船。

  ·潮汐

  潮汐之说,古人之论详矣。谓晦朔前后,月行差疾,故潮长大,望亦如之;月弦之际,月行差迟,故潮之去来,合沓不尽。即今海滨人以初一、十五潮至日中满;初八、二十三潮在早暮初;初十、二十五日暮则潮平之说也。又谓月临卯、酉,则水涨乎东西;月临子、午,则潮平乎南北。即今海滨人以月初上而潮生,月中天而潮平,月落而汐复长之说也。大约水属阴气,月为太阴之母,同类相应,理所必然。故候潮之法,又以太阴每日所缠天盘子、午、卯、酉之位而定其消长。月临于午,则为长之极;历未及申、酉则消,消极复长,以至于子,又为长之极;自是至卯而消,复至于午而极盛。然月顺天右行,积三十日始一周天。每日临子、午、卯、酉,四时位有先后,故潮因之亦有昼夜、早暮之不同焉。第至远海之处,潮候又有远近之期。盖方之不同而气有独盛,海之极远,其得气又专,故潮亦因之。要之,东与西对,东海月临酉而潮平,言酉则卯如之;南与北对,南海月加午而潮平,言午则子如之。总亦水月相应之定理也。至于昼潮大于春夏,夜潮大于秋冬,潮极涨常在春秋之中,涛极大常在朔望之后,又天地之常数,通之四海而皆然。此古人推详之论至备而不可易矣。然亦止于九州岛封域之内,若夫南望北斗,与蒸一羊脾熟而天复明之外,及今红彝所言,彼地有夏、秋概昼,春冬永夜之处;又洋船为飓风所飘,尝至万水归东之会,水皆东流而强急,无复潮汐,南北流愈甚,则水泥而沸,非东风大作不可挽回。若此之处,理之所穷,又非人之所可测矣。故《方舆胜览》有「钦、廉、琼海之潮,大小随长短星,不系月之盛衰」之说。此虽未可尽信,亦未可概以为非。四域之外,耳目所不经见之事,荒唐尽有,姑存之绪论,以备参订。台湾地属东海,地既东而月常早上,十七、八之夜,月临卯、辰,仅在初昏,故潮水长退,视同、厦亦较早焉。同厦之间,初一、十六潮满子、午,而尽竭于卯、酉;初八、二十三潮满卯、酉,而尽竭于子、午。台湾则初一、十六潮满巳、亥,而尽竭于寅、申;初八、二十三潮满寅、申,而尽竭于巳、亥。然南北亦有不同处,从半线以下,潮流过北,汐流过南,与澎湖同;半线以上,则潮流过南,汐流过北矣。浮海者,惟狎知潮候,据其上流,方无虞也。夫潮也,涌从何来,汐也,归于何处,或吞、或吐、或消、或长,固知海水为活水也。

  ·台水分界

  台郡四面巨浸,台、凤、诸三邑,众水攸归。郡治在木岗山之阳;夹以两溪,北为新港,与诸罗界;南纳凤山之岗山溪,西入于台湾内港,与凤山界;而台湾县治在中焉。兹将三县水道谨志于左:

  台湾县水道

  台湾县之为水凡六:

  一曰新港:通木岗山溪,溪从诸罗之马鞍山南出大目降营盘之北,又西过广储西里,又西过大目降草地,至武定里,从洲仔尾汇新港,西入于海。北台、诸界水也。

  一曰大目降中溪:从马鞍山之南,过大目降营盘西,过广储西里、大目降草地,至武定里北,而与新港会,从洲仔尾西入于海。

  一曰大目降南溪:从木岗山之西南出,西过大目降营盘,逶迤数里,过广储东里之北,又西北过广储西里、大目降草地,与中溪合,至武定里,复同新港西入于海。

  一曰狗咬溪:从香洋仔出永丰里北,过新丰里,又北过保大东里、保大西里,又西北过广储东至汇于鲫仔潭,合流至永康里之北,西入大目降中溪,至武定里,同为新港入于海。

  一曰大桥港、小桥港:合流东过武定里之南,分为二:又东过永康里,北为小桥港,南为大桥港。

  安平镇港:潮汐从鹿耳门北至洲仔尾,受新港溪流,南至濑口,受凤山之岗山溪流。港内宽衍,可舶千艘。

  凤山县水道

  凤山之为水凡十:

  一曰岗山溪:出自岗山北,西流过嘉祥里、依仁里,为二赞行溪;又西过长治里,为竹扈塭,西至永宁里,流入于海。此台、凤界水也。

  一曰浊水溪:出小岗山之南,山南有大滚水山,出水常浊,故溪之流皆浊,因以为名。西北过嘉祥里、长治里、维新里,南受鲫仔潭流,西汇微罗港,入于海。

  一曰万丹港:在微罗港之南,潮至仁寿里,受崩山之小水凡四,归于海。

  一曰打狗仔港:在观音山庄打狗山下。其港口有巨石裂成一门,门甚窄,仅容一舰,中有港,可泊船。赤山庄之小流,皆汇于是。

  一曰阿猴溪:从阿猴林内山,西出阿猴林,又西南过罗汉文社之北,而与大泽机之北溪会,经搭楼社、阿猴社,为巴六溪,浩瀚萦回十余里,至淡水,为淡水溪,又为沤湾溪,复折而南,汇于东港,入于海。

  一曰大泽机北溪:从大泽机丙山北,出罗汉文社之南,西流至搭楼社东,转而西北与阿猴溪合,西为淡水溪,汇于东港,入于海。

  一曰大泽机西溪:从大泽机之西南山而出,北过搭楼社之东,与北溪合,转为西北,流入阿猴溪;西为淡水溪,汇于东港,入于海。

  一曰中港:潮过赤山仔之北,转而东,过上淡水之南,受上下淡水、赤山杂流,归诸海。

  一曰力力溪:从力力社东南内山,西北过力力社,又西过淡水巡司之北,同为中港,西入于海。

  诸罗县水道

  诸罗县地广山众,其为水最多,支分流折,凡一十有九:

  一曰木岗山溪:从木岗山之西,过马鞍山,又西过新港东新化里,至新港西为新港,入于海。

  一曰欧汪溪:一从大武笼山之东南内山而出,一从大武笼山西出,至新港社东,合流茄犮仔,为茄犮溪,经开化里赤山之南,又西过善化里、安定里,入于海。

  一曰蚊港:从南北昆身外,海潮过佳里兴之北,分南北二流,东过麻豆社之北,复分为二,受开化里之赤山杂流。港有桥,曰铁线桥。

  一曰嘓溪:从大武笼山北,西出大武笼社,过旧嘓之北,又西过开化里之北,稍转西北,而与急水溪会,入于海。

  一曰急水溪:从大武笼山北,西过大排竹之南,又过下茄冬,经倒咯嘓之北,西迤而与嘓溪会,同入于海。

  一曰八掌溪:自鹿子埔山东南出,西过上茄冬之北、诸罗山之南,又西过小龟佛山,逶逦数里,汇于猴树港,入于海。

  一曰牛椆溪:自鹿子埔山西发源,西过覆鼎山南,又西过诸罗山之北、打猫社之南,至南世竹,西入龟子港,同猴树港而入于海。

  一曰山迭溪:源流有三:南从鹿子埔之北流过西北,与中流会;中从斗六门山之南,流过西南,与南流合;逐西过覆鼎山北,又北折过打猫社,至石龟之南,复与北流会,同为山迭溪,至笨港,入于海;其北流则又从斗六门山西出者也,经柴里社、猴闷社、他里雾社,而与南流、中流合。

  一曰吼尾溪:自斗六门西,过柴里社,南折至猴闷社之北,又折过他里雾北,受麻芝干社细流,至南社而西,入于海。

  一曰东螺溪:自斗六门与吼尾溪同流,西至东螺之眉里社分支北流,西过西螺社,又西过 芝干社,为北社溪,西入于海。

  一曰大武郡溪:自斗六门与吼尾、东螺二溪合流,西过大武郡,经柴里社之西支分,北流过东螺社、大突社,从二林社之北,同三林港入于海。

  一曰大肚溪:从投拺社之东南内山,北过投拺社西,为投州溪;又北过柴硿仔社,至水里社之南折而西,经大肚社,为大肚溪;南受半线、阿束二社细流,而西归于海。

  一曰大甲溪:出猫雾、龟仑二山之间,西过牛骂社转而西南,至大甲社,又西南至于崩山之房里、茅千、宛里、吞韶四小社,西入于海。

  一曰后笼溪:出后笼社西,过新港仔之南,入于海。

  一曰中港 潮至中港社分流,从社南东过合欢山,受南日山、武劳湾二流,西归于海。

  一曰竹堑港:潮过竹堑社,受眩眩山一水,又东过查内社,受查内山一水,西归于海。

  一曰南嵌港:潮过小凤山之北,南受眩眩山一流;又东北至南坎社,南受查内山一流,东受干豆门一流,而西归于海。

  一曰淡水港:从西北大潮过淡水城,入干豆门,转而东南,受合欢山滩流;又东过外八投,南受里末社一水;又东过麻里则孝社,东南受龟仑山滩、东北受鸡笼头山滩,从西北会归于海。

  一曰鸡笼港 其港三面皆山,独北面瀚海。然西北有笼头线,东北有鸡笼鼻山,港口又有鸡笼屿、桶盘屿,周围甚密,内可泊巨艘。

  澎湖三十六屿

  南屿 横里余,直二里,亦名大屿。伪时民居稠密,今俱移在八罩屿。

  花屿 横直里许。

  钟子屿 山石直耸,形如覆钟,故名。

  东吉屿 周围余里。

  西吉屿 横直不上里许。以上四屿并无居民。

  八罩屿 周围二里余,颇有居民,冬天可泊船。今澎湖水师拨兵防守。

  目屿 山形如人眼然,故名。

  将军屿 上有将军庙一座,故名。有港澳,可以泊船,周围里余。

  穴屿 形如猛虎,中裂一港,故名。南风起,澎民张网于此,及冬而归。

  大猫屿 怪石隐约如猫,故名。

  小猫屿 由大猫屿脱落,山形与大猫屿如一而小,故土人呼为大猫、小猫。

  鸟屿 澎有北鸟屿,有南鸟屿。北鸟屿澎民往之,以时张网捕鱼;南鸟屿则无民居。《广舆》所载,必北鸟屿无疑。

  桶盘屿 屿上一石大三丈余,周围皆圆如桶盘,故名。

  四角屿 伪时设炮台于此。

  西屿头屿 中有二三居民,此屿即内堑,外堑背山,凡船只自内地来者,登桅而望,见东南水面上有一黑痕,如竹竿,即是此屿,故渡澎舟子皆以西屿头为准。

  大山屿 澎湖诸屿,独此最大,横直各有十余里,民居颇多。由此而下有五地:曰风柜仔尾、曰峙里、曰猪母落水、曰乌嵌仔、曰林投仔。而妈宫前即在此屿,水师镇防汛在此。见《武卫志》。

  牛心礁屿 屿下有礁,如牛心形,故名。

  香炉屿 屿有三层,形如香炉,故俗为香炉屿。

  芝眉屿 周围不下里许,并无居民。

  凌波屿 荆棘填塞,四面巉岩,澎民罕至。

  椗构屿 屿出紫菜,澎民常往采焉。

  鸡膳屿 屿形如鸡膳子,故名。

  员背屿 伪时居民甚众,今止零落一、二家。

  中墩屿 形如墩堡之状,周围里余,居民十数家。

  大仓屿 澎民罕到,只一圹土耳。

  丁字门屿 周围不及里许,并无居民,去西屿头有七、八里许。

  北山镇海屿 明金门防守海寇,官兵常哨探镇驻于此,故名为北山镇海。

  空壳屿 北屿并无水利,又无土产,若剩一空壳故土人呼为空壳,言百物皆无也。

  白沙屿 屿之周围皆有轻白粉沙,故名。

  姑婆屿 澎湖居民春往捕蚝,冬往掇拾紫菜。

  吉贝屿 澎民常往,张网捕鱼。

  金屿 其屿有黄赤色,如金故土人呼之。

  屈爪屿 屿形如卧虎屈爪势。

  日屿 无居民。

  铁砧屿 山上皆石板,大三、四丈,平坦无痕,若攻铁之砧然,故名。

  颜靖屿 无居民。

  澎湖三十澳

  娘妈宫澳 其澳可抛南、北风戈船二十只,今水师镇防汛在此。

  西埯仔澳 此澳即在娘妈宫澳外,北风仅可泊戈船三、四只。

  双头跨澳 妈宫对面有山,名曰案山;后有港,入

  到尽处即是此澳,潮退时,尽是烂泥。凡遇飓风,官、商船皆收入此澳避风。

  东卫澳 妈宫里余有城,曰暗澳城,明俞大猷所建,今坏,其址尚在,由此转东五里,即是此澳。

  西卫澳 去城西二里许。

  鼎圆仔澳 在东卫西,去东卫澳五里许。

  红罗罩澳 在东卫东,去东卫澳八里许。

  湖东澳 在红罗罩东,有一大湖,湖东、西俱有民居。东曰湖东澳;西曰湖西澳。

  湖西澳 见上。

  龟壁港澳 在湖东澳东北,相距三里许。不时有

  龟□进港字卵,故名。

  小果叶仔澳 在湖东澳东,相距五里许。

  良文港澳 在红罗澳东南,相距八里许,此澳可抛南风船二十余只。

  林投仔澳 在良文港西南。

  烟墩仔澳 在东卫澳南,相去五里许。

  锁管港澳 去烟墩仔澳八里许。

  峙内澳 此澳在锁管仔澳南,相距五里,可抛北风船十余艘。

  铜港澳 在城仔澳西,相距四里许。前年红毛曾筑锐城于此。外有一屿,曰桶盘屿。

  通梁港澳 在瓦铜港西五里许。

  镇海港澳 在城仔澳北,有潭,名曰万丈潭。凡官、商船遇飓风,皆收入此处避风。

  大赤嵌澳 在镇海港西三里许。

  小赤嵌澳 在大赤嵌澳西三里许,此澳去吉贝屿不远,只用小艇往来。

  外堑澳 在西屿头屿里面。

  内堑澳 去外堑澳仅有三里之地。凡自厦门来澎者,多抛船于此二澳,风浪甚稳。

  竹篙湾澳 离内堑澳五里之地。

  辑马澳 去竹篙澳仅有五里许,此澳尽处,对过通梁山,有一门曰吼门,流水湍急,船罕出入。

  八罩澳 与将军澳相连,可泊船。

  大屿澳

  花屿澳

  东吉澳

  西吉澳 以上四澳俱小澳,仅小渔艇泊此候流耳。

  ·水利

  台湾县水利

  甘棠潭 在保大东里,系佃民私筑,以防秋旱。原多生甘棠树,故名之。

  无源潭 在永丰里,其水不流,内产小鱼虾。

  莲花潭、承天潭 俱有灌溉之利。

  王友埤 在仁和里,系佃民王友所筑,因以为名。

  参若埤 在文贤里,自红毛时,有佃民姓王名参若者,筑以储水灌田,遂号为参若埤云。

  十嫂埤 系王十嫂募佃所筑,故以名埤。

  月眉池 系明宁靖王填筑灌田,形如月眉,中植红白莲花,甚盛,今废矣。

  鸳鸯潭 在文贤里,红彝时有鸳鸯戏于潭,故名。

  水漆潭 在文贤里,四面生水漆成林,故名。

  鲫仔潭 在永康里东南,周围大十里余,深不可测。

  潭生鲫鱼甚多,岁有税。

  小坑沟 在仁和里,发源东北,西流入海。

  凤山县水利

  涸水埤 在依仁里,有数处。

  风柜门潭 以其潭形似风柜然。

  竹仔湖 在长治里,灌注甚多。

  鲫仔潭 在维新里,阔三百余步,深丈余,内产鱼。

  三镇埤 系伪时林三镇所筑。

  龙须埤 水从龙须港来,因以龙须为名。

  草潭 在观音山庄,蓄水甚多,灌注甚广。

  莲花潭 中产莲花,故名。

  公爷埤 在凤山庄,伪郑辅政公所筑。

  竹桥埤 灌竹桥庄田。

  金荆潭 内多生金荆树,故名焉。

  诸罗县水利

  鼎脐挖 在新港之南。

  蟳潜塭 与鼎脐相接,皆出鱼虾。

  草埔五塭 在安定里,秋月有鱼。

  蚊港 统隶南昆身、北昆身、茄藤、头威里等港,皆渔船采捕之所。

  后垄港 由崩山社至新港仔入海。

  竹堑港 一支为中港,在武劳、南日两山之间,合流入海。

  南嵌港 自双寮山、奶奶山异源合流,出凤山之北入海。

  注水潭 在赤山。

  石螺潭 在大奎璧内。

  鬼面潭 在半线山内,皆水所停潴,夏秋则溢;冬、春则竭。居民土番取其鱼、虾、螺以为食,非罟、缯、■〈罒上令下〉所可施者也。

  ●台湾府志卷之四

  物产

  盖自敷奠既奏,禹贡表九土之奇,货贝渐开,班都夸陆海之富。是以泉府之掌,蠙珠卉服兼收;算地之书,煮海铸山并重。欲布其利,必因土宜。台湾土水盘纡,川源清远。层峦峙乎东北,梓材备栋梁舟楫之需;沧浪绕乎西南,海错擅鱼盐蜃蛤之利。走兽飞禽之类,咸若群分;名花异果之种,缤纷错出。以渔以佃,固可迁有以易无;满篝满车,亦足耕三而余一。虽云僻壤,宁让中区?留四千年未启之乾坤,为六十载初辟之土宇。猗欤休哉,爰以为志。

  稻之属

  麦之属

  黍稷之属

  菽之属

  蔬之属

  果之属

  帛之属

  货之属

  药之属

  竹之属

  木之属

  花之属

  草之属

  畜之属

  羽之属

  毛之属

  鳞之属

  介之属

  虫之属

  ·稻之属

  蚤尖

  米有赤、白二种,粒小,熟蚤。

  蚤仔

  米白色,粒差大,熟早。

  埔尖

  米有赤、白二色,赤多白少,旱园所种,故名。

  尖仔

  米有赤、白二种,粒差小埔尖。糯米米白色,粒大。

  赤壳秫

  壳赤,米白、粒大。

  虎皮秫

  壳赤有文,米白,粒大。白尖秫米白、粒差小。

  竹丝秫

  米青白色,粒长。

  生毛秫

  壳有茫,米白,粒长而差大,俗呼大武笼秫。

  过山香

  米白味香诸秫。

  鸭母跳

  米白,性粘。

  以上诸稻,俱夏种秋获,年止一收。三邑俱有。

  米秫

  凤山八社土民种于园,米独大。

  ·麦之属

  大麦

  立冬种,清明熟。有二种:一名早黄大麦;一名青大麦,其米肚青色。

  小麦

  可磨作面粉者。

  ·黍稷之属

  黍

  有粳、糯二种,粒圆,色黄。

  薯黍

  叶长大如芦,粒差大而色赤,俗呼芦黍,即秬黍也。

  黄粟

  即稷别名。

  脂麻

  即胡麻,有白、有赤,可作油,俗呼香油。

  鸭蹄黍

  以上三邑俱有。

  ·菽之属

  黄豆

  皮黄,粒大如榛,磨碎煮作腐,俗呼豆腐。

  白豆

  皮白、粒差小,和面可作酱,亦可作腐。

  黑豆

  皮黑,可作豉,俗呼豆豉。

  米豆

  皮白,可和米煮。以上俱九月收。

  绿豆

  皮绿粒小,可作粉,早者六月收,晚者九月收。

  涂豆

  一名落花生,可作油。

  以上三邑俱有。

  ·蔬之属

  姜

  三、四月种,五六月、发紫芽,纤嫩如指,名子姜,隔年者,名母姜。能通神明,去秽恶。

  有一种曰大麦■,差大;有一种曰风■,又差大。

  韭

  味辛。

  薤

  有赤、白二种,似韭而叶差阔。

  蒜

  有大小种诸荤惟蒜有毒,独瓣者尤辛烈。

  芋

  一名土芝,一名蹲鸱。台有一种最大者长尺余,肉似槟榔,紫纹,味佳蜀中。

  薯

  有紫、白二种,蔓生,结根而成。

  番薯

  皮有红、有白,蔓生,多结根。一亩地有数十石之获。地土薯、力省而获多,有贫者赖以克腹,味甘,亦可生食。

  山药

  即薯蓣。

  芥菜

  青芥有二种:有逐月摘叶者,有只摘一次至冬连丛割之者。其曰芥,有二种,味最甘脆。又一种为紫芥,惟最辣,可为芥辣,以和食品。

  六月菜

  头白,六月大盛,故名。子可入药。

  白菜

  叶短而小,不比北方者。

  苋菜

  色有紫、有白,不宜与鳖同食。

  芥蓝菜

  其色如蓝,故名。

  莙荙

  叶厚而柔,晒之难干,俗呼厚叶菜。

  菠菱

  此菜出西城颇棱国,颇讹为菠,俗呼赤根菜。

  瓮菜

  茎节似竹,此菜来自古伦国,以瓮盛之,译不能通,但名瓮菜,能解野葛毒,又曰地网。

  园荽

  《本草》所谓葫荽是也。

  茼蒿

  叶似艾,花似小菊,性冷,味香辛。

  芹菜

  有荻芹,茎白;有赤芹,茎叶俱赤,可瀹食之,亦可为菹。

  蟳菜

  蔓生,叶圆而厚,一名浮藤菜。

  莦瓜

  蔓生,质长而色班,又有白色者,亦名白瓜。

  菜瓜

  或呼鼠瓜,形似莦瓜而差小,长五、六寸许,色绿而皮粗,老则成布,俗呼为天罗布。

  西瓜

  蔓生,汉张骞使西域得之,故名。台湾四时皆有。

  金瓜

  有大、小二种:大者有纯黄色,有青而斑点色;小者鹅毛黄色,人以供佛。

  王瓜、苦瓜

  亦名癞瓜。蔓生,长五六寸许,皮皱,味苦,甚易瓤。初生色青白,至熟转红,核如木鳖子而小,俗呼红瓤。

  冬瓜

  蔓生,切片浸以灰水,和糖煮之,可作茶品。

  匏

  亦名瓠,蔓生,有缘地者,有缘架者。种不一,有葫芦匏、有长匏、有颈匏,老则皮坚,极大者,土民镂空作器。

  茄

  有紫、白二种,有长者、圆者。?味苦。

  豆芽

  绿豆用水浸生,亦名豆生。

  长豆

  蔓生,角长,亦名■豆,又名菜豆,又名江豆。

  加说豆

  俗名有之,无所考据内地所无。

  刀豆

  蔓生,形似刀,亦名皂夹豆。

  乳豆

  蔓生,亦名扁豆,又名肉豆。以上三邑俱有。

  紫菜

  生海石上,其色紫,十一月者佳,亦名子菜。

  鹿角菜

  生海中。状似鹿角。海粉青、白二色,状如粉条,生海中。

  以上四菜,俱澎湖出。

  香芋

  长尺余,大至数觔,番种。

  ·果之属

  檨

  乃红彝从其国移来之种。株极高大,实如猪肾。三、四月间,味酸如梅,采而盐之,可作菜品,病者亦宜。至五、六月间,盛熟,皮有青、有黄者,肉有黄、有白者,有微根在核。将食须用小刀剖之,味甘或带微酸。计有香檨、木檨、肉檨三种。木檨味胜肉檨,香檨其尤者也。即《外国志》所载「南方有果,其味甘、其色黄、其根在核」者是也。

  波罗密

  亦荷兰国移来者。实生于树干上,初生如青荔枝亦如之。至熟,大如斗而扁,其色黄,皮似如来顶,剖而食,甘如密,然甚清,粤亦有焉。

  木瓜

  俗呼宝果树。与白萆麻相似,叶亦彷佛之,实如柿,肉亦如柿,色黄,味甘而腻,中多细子。

  菠萝

  叶似蒲而阔,两旁有刺,果生于丛心中,皮似波罗密,色亦黄,味酸甘。果末有叶一簇,可妆成凤,因名。漳、泉皆有。

  椰子

  树高数丈,直起无枝,似槟榔,丛实近斗大,核坚硬,可作瓢,核外有衣,肉在核内,色白,味似乳,可以酿油。中空,有水甚多,味淡甘,俗呼椰酒。粤中亦甚盛。

  槟榔

  向阳曰槟榔,向阴曰大腹。实可入药,丛似椰而低,实如鸡心而差大,和荖藤食之,能醉人。粤甚盛,且甚重之,盖南方地湿,不服此无以袪瘴。

  荖藤

  蔓生,叶似桑,味辛,和槟榔食。

  桃

  种亦不一,有红桃,有白桃、有苦桃、有百叶桃。台地之桃,小而味酸。

  梅子

  味酸,可作盐梅,所产不多。

  石榴

  汉张骞使回国得归。种有三:皮黄,子晶藀如水晶,核小者曰蜜榴,皮班赤、肉薄、核大,味酸者曰柴榴,有皮白、肉白、味酸涩者曰白榴,痢疾宜之也。

  番石榴

  形与白石榴相近,皮青肉红,中多细子,味酸甘,俗呼梨仔犮。

  柑仔密

  形如柿,细如橘,初生青、熟红,味浓,内多细子,亦不堪充果品,可和糖煮作茶品。

  番柿

  形似柿,皮有毛,色略红,味酸涩,皆非佳品,俗呼「毛柿」。

  柚

  实大而皮厚,熟皮黄,其瓣有红、有白,味有甘有酸,人以供佛。

  葡萄

  有青、紫二种,藤生,架引。

  莲子

  即莲花实也。

  芭蕉

  芭心开花结实,味甘腻,不佳。

  桄榔子

  树若铁蕉,叶亦如之,花淡黄而差白,结子至五月始熟,色黑如山茱萸而甘,核亦彷佛之。其结子时土民即种埔尖,是岁桄榔子若多生,即是岁之谷亦有年。

  甘蔗

  性温,味甘,有红皮者,有白皮者,又有一种干小者,名曰「竹蔗」,煮成糖。以上三邑俱有。

  ·帛之属

  绵布

  即吉贝为之。

  苎布

  即苎用糯糊烈日中过而织之也。

  麻布

  即麻为之,丧服用。

  以上三邑俱有。

  毛被

  土民以兽为之,凤、诸二县出。

  ·货之属

  盐

  有煮法、有晒法,台止用晒法,台、凤二县出。

  糖

  有黑砂糖,有白砂糖。冰糖用糖煮成如冰。

  油

  有脂麻油,有萆麻油。

  酒

  有气酒,有老酒,亦名江东酒,有番仔酒。

  藤

  有大藤,有藤。

  菁子

  种之以作菁靛。漳、泉皆有,产于台者尤佳。

  菁靛

  可以作染。

  吉贝

  即木棉花也。

  苎

  土民所种,可织暑布。

  麻

  有青、白二种。

  薯榔

  茎蔓似薯,根似何首乌而大,皮黑肉红,染皂用之。

  茄藤皮

  柴皮也,染皂用之,功同薯榔。

  灰

  烧蛎壳为之。炭烧杂柴成之。

  芒■

  即少康所作,用以扫去尘埃也,结芒为之。

  以上三邑俱有。

  鹿■〈鹿外西内〉、獐、麂皮

  凤诸二县出,兴贩东洋用。

  ·药之属

  天门冬

  蔓生,有逆剌,花如茴香,结根如指。

  土茯苓

  似茯苓而小,色赤,俗呼山尾慈。

  鹿茸

  鹿儿角之初发而茸者,禀纯阳之质,含生发之气,其味甘,其气温。凤、诸二县出。

  鹿角胶

  用鹿角煮成胶。鹿角霜即煮胶之角渣也。

  硫磺

  诸罗县上淡水出,其出磺之处日夜如火烟状不绝。穿山甲即鲮鲤也。

  桕菰

  小儿口痛,煎洗即愈《本草》无载。惟台有之。

  蓝荼菰

  色有红、白,痢疾红者用红,白者用白。《本草》无载,惟台有之。

  三奈

  根颇似姜。

  姜

  见蔬类。

  山药

  见蔬类。

  藕节

  即莲花根。

  地骨皮

  即枸杞根皮。

  香附

  俗呼涂香。

  姜黄

  南星

  穿山龙

  土木通

  松寄生

  薏苡

  昔伏波征交趾得之,人谗为明珠者是也。台极多,土民以之充腹。

  白扁豆

  金银花

  蔓生,花初开色白,隔宿色黄,故名。有香,一名忍冬花,一名老翁须。

  通草

  性能利水,兼能通乳窍,时人染以采色制花。

  水烛

  生于水中,形如烛,故名。蛇草形似菠菱,有小白花。台地多毒蛇,伤人辄死,今人解此草,捣敷患处,仍煎服之,多愈。

  艾

  叶厚茸多,其细叶者,乃蒿艾也。

  益母草

  宜于孕妇,故名益母。

  木贼草

  蒲公英

  薄荷

  泽兰

  班节相思

  白鸡冠

  能治妇人血崩。

  苍耳子

  形如羊矢,体有密刺,俗呼其草曰羊带来。

  芦菔子

  即六月菜子也。

  郁李子

  即唐棣花实也。

  车前子

  萆麻子

  草果,

  蝉退

  以上三邑俱有。

  白蒺藜

  澎湖出。

  鹅管石

  形如鹅毛管,故名。澎湖出。

  石决明

  澎湖出,见下介类。

  ·竹之属

  猫竹

  生深山,大者如斗。

  莿竹

  竹节处有莿,台人种以为围。

  筀竹

  生深山者,万竿挺立,若移植平原,反细小。

  长枝竹

  节疏,故名。差大者,又呼鲎脚绿。

  凤尾竹

  俗呼观音竹。

  篱仔竹

  枝细如箭,可用为篱,故名。

  芦竹

  生于溪涧湿处,丛小叶疏而长,最贱也。

  江南竹

  作鱼沪篱落者,俗其称江南竹。以上三邑俱有。

  ·木之属

  樟

  木理润密,可为器材,气辛味烈,熬其汁成脑,取置水上,火燃不息,人呼樟脑是也。台莫识熬法。

  枫

  树如白杨,叶圆而岐,春发秋红冬落。有液而香,谓之枫香。

  厚粟

  木甚坚硬,可作栋梁。实似粟,可食。

  黄心

  木心黄,故名。

  百日青

  虽枯而色如生,故名。

  桐

  柳

  朴

  赤鳞木

  色赤,皮如鳞状,故名。

  乌裁木

  皮乌,故名。

  象齿木

  硬而直,实鸟可食。

  夏梅

  花小而成穗,色白而无香,不能结实。

  埔柿无实而无花。

  山荔枝

  无实亦无花。

  埔荆

  俗呼埔姜。

  苦练

  结实成穗如枣,味甚苦。

  桕仔

  皮可为香,树枯能生菰,可入药。

  黄目子

  实可澣衣。

  茄藤

  有红、白二色,红者皮可染,见货类。

  林茶

  内地无,丛生,叶多刺。土语呼林茶,姑以土字名之。

  土杉

  水漆

  九芎

  杂柴

  木类不一,莫识其名,但呼杂柴。

  蓝茶

  生于涧畔,能结实,体圆色黄,坚而如木,人莫尝其味,不堪充果。树能生菰,痢疾宜之,见药类。

  萆麻

  茎有红、有白,实壳黑仁白,可入药,亦可作油是也。

  九荆

  小花如白紫薇花而小,篱落草屋用为竖柱。

  以上三邑俱有。

  ·花之属

  剌桐

  花木高大,枝叶繁茂,夏初开花,殷红烂然。

  山丹

  其花一朵百蕊,状如绣球,深红色,一花四叶,亦有粉红者。

  紫荆

  先花后叶,自下而上,俱中间发花。

  芙蓉

  此木芙蓉也。丛高而枝■,花繁而无香,有红,有白,有朝白暮红者。

  佛桑

  其叶似桑,故名。其花多叶,红而无香,四时常开。

  照殿红

  亦佛桑之类,但花单叶六出,大蕊有心,色深红,亦无香。

  树兰

  丛高成树,花似桂,色黄,香甚清幽。

  指甲

  一名七里香,蕊如碎珠,红色,开花如密色,香气袭人,至暮则有菁味。

  梅花

  开首百花,故名曰花魁。古诗云:「东君选作花开首,不待群花开处开。」诸罗县淡水极多,当冬春之交,山谷盛开,沿途十余里香气不歇。梅子见果类。

  百叶榴

  花多叶而稠密,有红色有粉红色,俱不结实。

  百叶红桃花

  蕊稠于别桃,色甚鲜红,亦能结实;一名绛桃,花相似,不能结实。

  百叶白桃

  亦名碧桃,色甚洁白可爱,不能结实。

  桃花

  花单叶,色粉红,能结实。

  三友花

  俗呼番茉莉,树高,叶似枇杷差厚,蕊生枝杪,花有五瓣,色白,瓣外微红,内淡黄,味香。

  水锦花

  有红、有白俱无花。

  唐棣

  丛不甚高,花似百叶红梅,半线甚多,亦名郁李花,其实可入药品。

  长春

  干长有刺,粉红色,四时常开。

  丽春

  似长春,蕊大,花叶稠密,色娇红,三月开。

  蔷薇

  其枝多刺,花或红或白,香甚清冽。

  玉楼春

  即黄栀花之多叶者,味香,不结子。

  末丽

  即茉莉,丛低夏开,花白味香,其根能毒人,亦有百叶者。

  金丝蝴蝶

  丛开,花黄无香,形如蝴蝶。一丈红丛有丈高,直起无枝,一叶一花,有红、有粉红、有白者,俱无香,开孟夏。所谓:「五尺栏杆遮不住,还留一半与人看」,即此花也。

  莲花

  亦名荷花,色有红、有白,叶曰荷叶。蕊曰■■,实曰莲子,根曰藕节,通中直体,花之君子也。台四时皆开。

  菊花

  色有黄、有白、有红,花有大有小者,种有数本开于晚秋,不争春妍,为花之隐逸者也。

  玉芙蓉

  叶似艾而圆,花似菊蕊而青黄,虽不艳不妍,然其叶馥郁,亦觉可爱。

  鼓子

  正红大穗,粗叶无香,端午盛开,俗呼竞船花。

  夜合

  开夏、秋,其花内瓣白,外瓣青,香? 而浊,昏开夜合,故名。

  千日红

  色紫无香,瓣劲最耐久,虽摘藏之,经年累月,以热水洗之,则鲜红如新。亦有白色者,亦无香。

  金钱

  叶尖长,花如钱,色红有心,无香,午开子谢,亦曰子午花,开仲夏。

  莲蕉

  叶似蕉珠,花无香,开夏秋,亦曰美人蕉。

  海棠

  系铁梗者。

  番兰

  叶如蕙,花亦如之,但无香。

  鹿葱

  一名萱草,亦名忘忧。诗云:「焉得谖草,言树之背」是也。相传谓孕妇佩则生男,又名宜男。其叶似兰,垂其跗六出,一干数跗。

  月下香

  叶似兰而小,花干亦如之,一干花十数朵,一朵二蕊,初夏开,自下而上,花长寸许,色白,更阑月出方闻香,故名。

  鸡冠

  丛有高、有矮,干末为花似鸡冠,有红、白二种,无香,白者可以入药。

  金银花

  见药类。

  素馨

  蔓生,夏开,色白,形略似尖口茉莉,味清,露浥愈香。又一种花黄,曰黄素香。

  兔丝

  亦曰凌霄,蔓生,小紫花无香,叶柔嫩如绿丝,开于夏、

  老来娇

  类鴈来红,而叶半黄紫,丛老色愈娇。

  昙花

  花白,夏开。

  以上三邑俱有。

  ·草之属

  仙草

  捣烂绞汁和面粉煮之,虽三伏亦成冻,和蜜水饮之,能解暑毒。

  鼠面

  生野田,叶青白色,二月间始采之。

  排草

  见药类。

  车前草

  亦名鲫鱼草,子可入药。

  艾

  见药类。

  羊带来

  实曰苍耳子,见药类。泽兰见药类。

  白曲草

  制白曲,可以酿酒。

  瓶桃草

  食之,令人颠狂一昼夜。

  益母草

  见药类。

  乳草

  妇人乳少者,采而和肉煮食,能通乳窍。

  仙人掌

  色绿如掌,不叶不花。

  茅草

  可盖草屋。

  芋仔

  龙舌草

  马鞭草

  猪母苋

  茎红可食。

  鸡舌草

  旱莲草

  羊耳草

  苦草

  生水畔。

  遍地锦

  淡酸草

  马鞍藤

  鸡矢藤

  浮萍

  生于水面上,无根。

  苹

  亦萍类。

  藻

  生水底。

  蚶■草

  曼陀草

  花开白色,入酒令人昏迷。

  以上三邑俱有。

  ·畜之属

  牛

  有水牛、黄牛。山多野牛,取来教训,方可耕田。

  猪

  羊

  犬

  产之番社,而能捕鹿,不啮人。

  猫

  鸡

  鹅

  鸭

  以上三邑俱有。

  ·羽之属

  鹁鸽

  人家畜之,飞去知还。

  鹡鸰

  水鸟,足细尾长,背青灰色,腹下白,颈上黑,如连钱,行则摇,飞则鸣。《诗》以况兄弟。

  雉

  亦呼野鸡,其羽文明,其交有时,别有伦性,甚耿介。

  乌鸦

  恶异物,见之则群噪。今人闻其声则唾之,谓其能前知吉凶者。通身黑者,知父母之恩,能反哺,乃孝鸟也。

  燕

  有二种。鸽赤与黄者比内地稍大。

  鸠

  知阴晴,以其声卜之。白鹭顶有毛如丝,一名属玉。

  画眉

  褐质白眉,善鸣好辟,今按其声似莺而小,亦清圆可听。

  鸲鹆

  端午断舌养之,能人言,俗呼八哥。

  布谷

  东作方兴则鸣,人以为耕农之候,故名。

  凫

  水鸭也。

  雀

  一名佳宾,谓栖宿人家如宾客也。又有一种曰黄雀。鸥水鸟。

  钓鱼翁

  如翡翠而小,常宿水边,伺鱼而食之。

  伯劳

  食母之鸟,名不孝鸟。

  莺

  一名仓庚,又名黄鹂,其声清婉如调歌然。冬月以土自裹而蛰,当椹熟时,则应节而来。

  鹞

  大如鹰,苍黑色,尾短,善击凫鴈。

  鹰

  食雀者也。

  乌须

  俗呼乌秋,身黑尾长,能抟鹰鹯,此极恶之鸟也。

  白头翁

  似雀而大,头有白点,故名。

  鬼鸟

  嘴颈脚俱长。

  鸬鹚

  无驯者。

  海鸡母

  黑背白翼,宿海中。

  黑鹳

  国公鸟

  形质声音似百舌,但毛褐而赤鲜鸣。

  竹鸡

  芦鸡

  以上三邑俱有。

  ·毛之属

  金钱豹

  似豹而小,抟鹿豕以食,不啮人。

  麋鹿

  大曰麋,小曰鹿。

  麂

  似鹿而小,无角,其皮甚细。

  麕

  即獐,如小鹿而无角。

  ■〈鹿外西内〉似鹿而大,无角,一名山马。

  兔

  有白色、有青色,望月而孕,提口生,性不淫。

  猪熊

  猴

  一名狙,一名王孙,一名胡孙,有大、小二种。

  山猪

  似家猪,肉赤色、

  山猫

  似家猫而大。

  獭

  似猴而小,青黑色,肤如伏翼,水居食鱼,以上凤、诸二邑出。

  鼠

  三邑俱有。

  ·鳞之属

  海翁

  大如山,能吞舟。

  鲤

  眷有三十六鳞,为鱼之长。

  鲫

  池、潭皆有。

  金鱼

  有鲤、有鲫。

  泥鲼鱼

  形颇似鰢鲛而大,味则尤甘。

  乌鱼

  其子晒干,曰乌鱼子,味佳。

  鲨鱼

  大者百余觔,浅在海沙中,既不能去,人割其肉,潮至复去。

  鲈鱼

  肉细,味甘。

  鲳鱼

  有黑、白二种,形阔而扁者佳。

  ■鱼形似鲥鱼,多细骨。

  海鳗

  大者数觔,味最佳。

  乌耳鳗

  池潭皆有鲫仔潭最多。

  长翼

  两翅差长别鱼,故名。

  红沙鱼

  皮红,故名。

  敏鱼

  形略似鲈,口阔肉粗。

  乌颊

  形似过腊而小,隆冬天寒时取之。

  麻虱目

  水波化生,倏而大,倏而无,其味极佳。

  贴沙鱼

  身薄扁,行贴沙。

  金钟

  仔形小而扁,味甘。

  银鱼

  澎湖出,不及吴下者。

  龙鲇

  澎湖出。

  鹦哥

  鱼嘴如鹦鹉,而皮绿色。

  油鱼

  小而多骨,一名涂黄。

  鳜鱼

  形略似鲈。

  ■〈鱼因〉鱼

  俗呼■〈鱼因〉■〈鱼垂〉。

  鲙鱼

  口阔身班,澎湖出。狮刀形似大刀,多骨。

  ■鱼

  此鱼每于夏秋群聚,乘潮而至,澎湖极多。

  竹叶■

  似■差长,色青。

  无鳞鱼

  似■无鳞。

  花魿

  形似金钟而差扁小。

  金钱鱼

  形似花魿而差小。

  牛尾鱼

  体长,头扁,尾小。

  狗母鱼

  似牛尾鱼,但头圆似蛇头。

  铁甲鱼

  亦颇似牛尾鱼,其鳞硬如甲。

  珠带

  形与白带鱼相似,而味则逊之,其骨有如珠者,故名。

  鳊鱼

  形扁而略圆,尾细而甚长。

  ■鱼

  似鲯鱼而小,肉有乌者,有白者。

  青鳞

  鱼小而鳞青。

  ■鱼大者如掌,头上有一刺,长寸许,其皮极粗,剥而晒干,可磋材器。

  饲子饭

  鳞小肉细,而无细骨,可和饭以饲小子,故名。

  鲀鱼

  俗呼鲑鱼,肉极细,其膏能杀人。

  鮡鱼

  善跳,亦名■潮。

  鲡鱼

  池潭皆有。

  鳝鱼

  池潭水田皆有,是鱼有子者,烹之则腹拱于水而欲保其子,乃慈鱼也。

  涂虱

  有刺弹人,亦名弹瑟,生于池潭。

  梭鱼

  头尾俱尖,其形似梭。水尖嘴长而尖。

  遍身苦

  形扁而圆,皮有黑点,小者味苦。

  红鱼仔

  鱼小而红。万年瘦形似乌仔,四时皆瘦。

  大头桃

  形似金陵鱼而小,其头差大。

  白腹

  身黄,腹白。

  斗鱼

  生于池潭,性好闘,又曰班鱼。

  红虾

  大者五、六寸长,肉有红膏。

  黄栀米

  虾之小而色黄者。

  大脚虾

  池潭皆有,前有两大脚。

  章鱼

  足垂,裹肚在中,澎湖出。

  石拒

  八足,似章鱼而甚大,居石穴中,或取之,能以足粘石拒人,澎湖出。

  乌贼

  八足集在口,缩喙在腹,一名墨鱼。或曰秦始皇游东海,弃墨袋于海化之,故口犹吐墨水,《谈苑》云:用以写字,其字迹经年即化。

  锁管

  一名静瓶鱼。似乌贼而小,色紫

  ·介之属

  龟

  生于池塘、埤圳之间甚多,海中又有一种,其大数尺。

  鳖

  一名团鱼,一名甲鱼。

  鲎

  海中甲虫也,上覆以壳,壳上有刺,下有十二足,尾长尺余,硬而且尖。雌常负雄,虽波涛不解,渔人每双得之。

  蟹

  其螯与爪皆有毛,大者曰毛蟹,小者曰石蟹,小而壳微黄色,螯细,无毛,其行斜傍,曰蟛蜞;小而

  螯赤,生沟渠中,曰螃蜞;壳圆似虎头,有红赤班点,螯扁与爪皆有毛,曰虎狮。

  蟳

  形略似蟹而大,其螯与爪皆无毛。?壳尖而有紫点,皆蟹类也。

  牡砺

  丽海石而生。凿下更生,肉各为房,剖房肉,故曰蛎旁,俗呼曰蚝。其壳烧则成灰,见货类。

  蚶

  壳如瓦屋,故又名歪瓦。

  蛤

  壳有班文,半线极多。

  蚌

  老者能含珠。

  空豸

  壳薄而白。

  红栗

  似蛤而小,壳微红。

  土坯

  壳色绿而旁生毛,有尾如豆芽。

  蛲

  壳厚而差圆。

  仙人掌

  形似龟脚,又曰龟脚,生于海石夹旁处。澎湖出。

  仙人耳

  一名鳆鱼,状如蛤,附石而生,甲惟一片,无对,旁有九孔,俗呼曰九孔,即药类石决明也,澎湖出。

  大螺

  其壳琢而磨之,可作鹦鹉杯。

  香螺

  大者如碗,肉雪白,而尾有膏。

  砗磲螺

  其壳厚处可磨作砗磲珠。

  红螺

  其肉红,不甚大,澎湖出。

  麦螺

  壳薄,肉出壳外,浙东谓之土铁。

  珠螺

  壳圆,肉头有蒂,硬如石而略圆。澎湖出。

  虎螺

  形似珠螺而大。澎湖出。

  海胆

  壳圆如盒仔形而多刺。澎湖出。

  酒盏螺

  面平、底尖、体圆,可磨作酒盏,故名。澎湖出。

  鲮鲤

  力能穿山,其甲坚硬,名穿山甲,见药类。

  田螺

  ·虫之属

  沙蚕

  此海虫也,形似蚕而大,色粉红,肚中有沙。澎湖出。

  水蛙

  青约

  水龟

  有翼,色黑,能走水面,从雨而降,俗呼龙虱。

  蜂

  种类甚多:有虎头蜂,鸡矢蜂最毒,虿能刺人。又有桷蜂,又有能作蜜者,一种黑蜂,作蜜崖石间;一种黄蜂,作蜜人家,能知君臣之义。

  蜾蠃

  一名蠮螉,似蜂,腰小而长,傍人家■土作旁,取桑虫置于空中,祝之,七日即化为己子蝶有粉蝶、有黄、黑采色不同。

  蝙蝠

  肉翅,昼伏夜飞,掠蚊■〈亡上虫下〉食之,一名伏翼,一名天鼠

  蝉

  两翼,喙长在腹下,以胁鸣,秋深脱于树枝,名曰蝉退,见药类,一种小而好鸣秋,曰络纬。

  蜻蜓

  一名蜻蛉,饮露,遇雨多集水上欸飞。

  蛾

  一名慕光,每夜飞,善拂人灯火,多赴灯而死。

  蜉蝣

  水虫也,朝生暮死。

  萤

  一名晖光,一名夜光,一名宵烛,阴湿地腐草化生。

  蝇

  蝇好交,其前足有纹绳之状,其后足摇翅自扇。又有一种青蝇,赤颈若火,背如负金。

  螳螂

  前两足如斧,举以拒物,能捕蝉,又名天马。秋深乳子,至夏初乃生。

  螽斯

  蝗类也,青目、长角、长股,能以股相切作声,性和柔。一生九十九子,俗呼草马。

  蟋蟀

  似蝗而小,善跃,光泽如黑漆色。有角翅,声鸣在翅,善相闘,一名莎鸡,一名促织。

  螟蛉

  桑虫也,蜾蠃负以为子,《诗》云:「螟蛉有子,蜾蠃负之」。

  蛇种

  类甚多:曰水蛇、曰草花蛇,皆水处;曰红蛇、青竹蛇、百步蛇、饭匙蛇、簸箕甲蛇皆陆处。台之蛇最毒,咬人立死。

  蜈蚣

  能制毒气,甚毒,壁间多有之。

  蝇虎

  蛛属,藏间隙,回环周顾,能捕蝇。

  蜘蛛

  大腹者名蟏蛸,小而长脚者名喜子。

  蜣螂

  居墙壁间,昼伏夜行。

  班猫

  生豆叶上,乌腹尖喙,甲上有黄、黑班文。

  蜥蜴

  居墙壁间,北人呼曰蝎虎。有四种:曰石龙子、曰山龙子、曰石蝎、曰守宫。汉武帝午日取以丹朱和脂饲之,身尽赤,至次年午日捣之,以涂宫人臂上,有所私者,涂之即消,故名曰守宫。又有一种曰蝘蜓。

  蛩

  蝉脱曰蛩。

  蠹鱼

  蛀书虫也,古诗云:芸叶熏香走蠹鱼。

  蚁有数种:有走马蚁,作穴于树;有黄丝蚁,有黑蚁、作穴地中;有白蚁,能运土,食人栋梁。

  水蛭

  俗呼为蝗,能咂人血。

  蚯蚓

  一名土龙,一名蜿蟺,雨后夜鸣。

  蚊

  水蛆化生。蚋蚊属。

  以上三邑俱有。

  ●台湾府志卷之五

  风俗(附土番)

  ·风俗

  风俗之奢俭贞淫,始于人心,而终于国运。故观化于国,不如观化于乡。然中土之民,人世其籍,家世其业。有父兄以教之,有姻族以维之,相安其旧,百年而不变者,习于其方也。台湾自红彝僭窃以来,因仍草昧,郑氏父子相继,民非土著,逋逃之渊薮,五方所杂处,未尽同风而易俗。且其时法网严密,攘及牛、豕者,如杀人之罪,故民皆惴惴焉,以盗窃为戒。今国朝宽大,苛禁咸弛,而鼠窃时闻,非天性之有异,实民心之浇薄也。而最滋害者,莫甚于赌博。夫赌博恶业也,不肖之子挟赀登场,呼卢喝雉以为快;以一聚两,以五聚十,成群逐队,■嚣争■,皆由于此。至于胜者思逞,负者思后,两相负而不知悔。及家无余资,始则出于典鬻,继则不得不出于偷窃,亦长奸之囮也。台习父不禁其子兄不戒其弟,当令节新年,三尺之童亦索钱于父母,以为赌博之资,遂至流荡忘返而不知所止。莫甚于结盟,豪■家儿,自附于结纳,聚少年无赖之徒,指皎曰以盟心,抚白水而矢誓,称兄呼弟,修登堂拜母之文,亦自谓雷陈复出,古道相期。不知往来既频,则饮酗之累生;声援既广,则争竞之患起。大凡人情,寡则知检,众则傲放,习见习闻,口无择言,相与鼓其雄心,以致身蹈匪僻,实政治之蟊矣。甚至有结交营棍,扛帮词讼,箝制官长,稍拂其意,聚众而哗之,恣行无忌,犯上作乱,视为固然,诚可慨也,又其俗之不善者。婚姻论财,不择婿,不计门户,夫死则再醮,或一而再而三,白首■妇犹字老夫,柏舟之誓,盖亦鲜矣。佞佛谄鬼,各尚茹素,或八、九斋、朔望斋,或长斋。无论男女老幼,常相率入礼拜堂诵经听讲,僧俗罔辨,男女混淆,廉耻既丧,伦常渐乖,故异端之教不可不距也。人亦颇知读书,儿童五、六岁便教就学,及稍长,即命辍业,虽有颖悟杰出之姿,亦言不及义而好行小慧,深可惜也,亦可虑也。若不亟设学校,开科取士,动其功名之念,恐无以格其非僻之心矣。男女出入,挽运、背物,俱用牛车,如吴越之用舟■也。农业颇易,布苗于田,不事耘耔,非凶岁可以无饥。三邑之民务本者多,逐末者寡。无久停之亲柩,无永锢之婢女,此亦遐陬之善俗耳。若夫端风化,正人心,导之以节俭,示之以防闲,重廉耻而敦礼让,焕然成文物之邦者,是当望有成于三年。俟后仁于必世,非旦夕之间可以为过化存神也,然统台郡三邑之人民计之共一万六千余丁,不及内地一小邑之户口;又男多女少,匹夫猝难得妇,生齿奚能日繁?地广人稀,萧条满眼,蕞尔郡治之外,南北两路,一望尽绿草黄沙,邈无际。故郭外之乡不曰「乡」,而总名之曰:「草地」。荒村■火,于丛草中见之。草地之民所居之屋,皆诛茅编竹为之,无木梁瓦盖,经年即坏。风吹卧榻,雨滴寒厨,劲风积霖,多倾巢之恐。男女无完体之衣,适口乏肥甘之味;衢路衣冠,偶或遇之,疲癃惨淡之状,不堪睹闻。盖缘地瘠而民贫,民贫而俗陋,诚可悲也,亦可念也。

  ·土番风俗

  土番之俗,与吾人异者,重生女而不重生男。男则出赘于人,女则娶婿于家也。产妇甫生,同婴儿以凉水浴之。人死则结彩于门,不用棺木,所存器皿。衣服,与生人计分匀受;死者所应得同埋于院中。三日后,会集亲党,将死者取出,设坐,各灌以酒,重为抚摩,然后埋葬。男女应婚娶之时,女集廨中,诸男吹口琴于外,意之所欲,女出与野合,择其当意者,始告于父母,置酒张彩,邀同社之人聚饮于家,即成配偶,无纳币送妆之礼。女有夫,去其一齿,及后夫妇不和,不论有无生育,各相离异,再自择配,不复顾恋,甚有互相更易者。番人无姓氏,不知岁月,惟凭草木,听鸟音,以节耕种。无祖先祭祀,亦不自记其庚甲,父母而外,无伯叔、甥舅之称。平日以射飞逐走,殪獐杀鹿为事。透草穿林,攀藤援木是彼之长技,恐腹大难于奔走,当十五,六岁时,必编藤竹围腰,束之使小以期便捷;又多以铁镯环臂,以示壮观。性好饮,嚼米酿酒,所食无论腥臭,凡可入腹者,举手辄尽。男妇皆跣足,不穿下衣,上衣短衫,以幅布围其下体;番妇则以布裹其胫,束发盘头。亦知插花草以示艳,或有以稻草束发者。土官有正副,大社多至数人,小社或二、三人,五、六人,随其交泒,各分公廨。有事,即集于廨以听议。小番之未娶者,不宿于家而群宿于廨中。自红彝以来,习其字能书者,谓之「教册」,凡出入之数,皆经其手,用鹅管削尖,濡墨横书,自左至右,非直行也。番素朴愚,不知权量。今诸罗之新港、萧陇、目加溜湾、麻荳、哆咯嘓、大武垄等社,去府治颇近,多事耕田,犹能以钱贸易。余社则以其所有,易布、絮、盐、铁之类于社商而已。凤山之下淡水等八社,不捕禽兽,专以耕种为务,计丁输米于官。大抵番民剽悍,不善治生,而南番尤穷于北番,亦因其地产之多寡不同耳。衣食之外,别无他计,予以酒食,则欢欣趋事。番中亦有聪慧能通漳、泉言语,间能作中州语者。若半线以上,则非使令之所能及也。诸番好以竹节穿其耳垂,小者可容象子,大者至容鸭卵。身多刺记,或臂或背,好事者竟至遍体皆文,其所刺则红彝字也。番屋高地五六尺,以木梯之而上,其形似船狭而深。自前至后,无所遮蔽,无被褥,即以衣为覆。无厨灶,以三足架架锅于地,粥以■米为之,热则环向锅前,各执椰瓢汲食;饭以糯米为之,熟则各以手捏团而食。米则随用随舂,无儋石之储。粟麦衣服皆贮葫芦中,无捆箘箱笼之器。有番歌唱,则群番携手成围,呜呜呼呼,咮咮■■,摇头颠足,如扮戏状。每岁春月,社必一举,男妇倾社而出,亦有以银铜作饰,绣绮为衣者。疾病不知医祷,止浴于河。相传为大士置药于水,以济度诸番,当冬月多入水澡洗以为快。所用摽鎗,长五尺许,取物于百步之内,发无不中。弓则曲竹为之,以■为弦,箭镞长而细,无翎毛。人必携一刀横于腰下,如屠刀而刃圆。竹木之类,随手砍断,捷于工匠,编篱造屋,俄顷可成。若其俗之善者,人至其家,出酒相敬,先尝而后进。年少之番,遇耆老尊长,必傍立低头让其去而后行。他社番偶来本社,相遇亦然。此亦少长宾主之义云。至于男女聚处,暑热之时,男皆赤身,女皆祼体,相对饮食,淫欲之事,略不羞避,好杀人取头而去,漆顶骨贮于家,多者称雄,此则番之恶习也。

  ●台湾府志卷之六

  岁时

  规制

  学校(附社学)

  庙宇

  市廛(附渡桥)

  ·岁时

  元日早起,少长咸集,礼神祭先祖,羹饭后诣所亲友朋友故旧贺岁;主人出辛盘相款洽,俗谓之「贺正」。

  次日起至元霄止,好事少年装束仙鹤、狮马之类,踵门呼舞,以博赉赏,俗谓之「闹厅」。

  立春前一日,有司迎春,仪仗、彩棚、优伶前导。看春士女,蜂出拥集,填塞市中,亦东郊寅日之意。

  元夕放灯,庵、祠、庙、院及所居门首,各悬绳索竹竿,挂红纸灯笼一盏。有善歌吹者数辈为耦,制灯如飞盖状,或丝、或竹、或肉,以次杂奏,谓之闹伞更有装束道、巫、仙、佛及昭君、龙马之属,向人家歌舞作庆,谓之「闹元宵」。

  二月二日,或十六日,各街、社、里逐户敛钱,宰牲演戏,赛当境土神,名曰「合福」。

  三月清明,人家无论男妇老幼,谒拜坟墓,舆步壶浆,络绎郊原。祭毕,藉草衔杯,递为劝酬,薄暮乃还,俗谓之「上坟」。

  四月八日,各院僧于阅月前,沿门索施,作龙华会,俗谓之「洗佛」。

  五月五日,家折松艾悬之门首,以五色丝系儿童臂上,呼为长命缕;又以茧作虎子形,帖儿额上,到午时,脱而投之。所在竞渡,船不过杉板、小艇,大海狂澜,难以击楫,仅存遗意。亦渍米裹竹叶为角黍。

  六月一日,家以米粉抹红为丸,供神,俗呼为「半年丸」,盖颂祷团圆之意。

  七月七日,是夕人家女儿罗瓜果庭中,谓之「乞巧会」。

  中元,人家各祀所出,以楮作钱银、绮锦焚之,又为画衣裳杂服,上书菩萨经文,名为经衣,延僧登坛说法,撒物食羹饭,俗谓「普施盂兰盆会」。

  中秋,祀当境土神,俗尚与二月同,盖春祈秋报之意。是夜,士子递为燕饮赏月,制大面饼一块,中以红朱涂一元字,用骰子掷以夺之,有秋闱夺元之想。

  九月九日,士人载酒登高,菊浆萸佩,盛自缤纷,题糕落帽之兴,间或有之。

  冬至,以米粉作丸,遍祀群神及家先,合长幼团圆而食之,谓之『亚岁』。

  十二月二十四日,俗传百神将以是夕上天,各备蔬馔供养,以楮印、舆马、从卫、仪仗焚而送之;至来岁孟陬四日,具仪楮迎之。岁除之日,亲友各以牲羞相饷,谓之「馈岁」。是夕,各门外爆竹声传,谓之「辞岁」。设酒殽,一家老少合坐而食,谓之「圆炉」。盖终岁之劳,一夕之欢,皆系内地人民流寓到台,则与内地相彷佛云。

  ·规制

  城郭

  一府、三县 应设府城一、县城二,今尚未建。

  台湾县 附郭。

  凤山县城 应设凤山地方,今尚未建。

  诸罗县城 应设诸罗山地方,今尚未建。

  红毛城 在凤县辖安平镇,系红毛归一王所筑,周周围广二百二十七丈六尺,高二丈六尺,设门二。辛丑年,郑成功率舟师下之,即其城而居焉,今尚存。

  赤嵌城 在府治西北隅,近海,周围广四十五丈三尺,高约三丈六尺。无雉堞之设,名虽为城,而实楼榭,故又名红毛楼。红毛酋长居之,郑氏因以贮火药军械,今因之。

  淡水城 在淡水江口,属奇独龟仑社,今颓圮。

  鸡笼城 红毛所建,今颓坏。

  澎湖暗澳城 明嘉靖间,都督俞大猷追流寇林道干至此,因筑焉;今颓坏,故址尚存。

  澎湖瓦铜港澳铳城 系红毛所筑,明金门哨兵尚驻札于此,今圮。

  衙署

  分巡道衙门 在台湾县西定坊。

  台湾府治 在东安坊。

  经历司 在府治左。

  台湾县治 在东安坊。

  凤山县治 未建,今就伪遗房屋修改,暂为行署。

  诸罗县治 未建,今就伪遗房屋修改,暂为行署。

  台湾县丞衙门 在东安坊。

  台湾县典史衙门 在东安坊。

  凤山县典史衙门 未建,今就民居修改,在土墼埕。

  保。

  诸罗县典史衙门 在佳里兴。

  台湾县新港巡检司衙门 未建,今就府治民居修改暂住。

  台湾县澎湖巡检司衙门 在大山屿红罗罩。

  凤山县下淡水巡检司衙门 在下淡水东港。

  诸罗县佳里兴巡检司衙门 在佳里兴。

  台湾总镇衙门 在镇北坊。

  台湾水师协镇衙门 在安平镇。

  澎湖水师协镇衙门 在澎湖妈祖宫澳。

  南路营参将衙门 在凤山庄。

  北路营参将衙门 在佳里兴。

  台湾镇中营衙门 在东安坊。

  台湾镇左营衙门 在镇北坊。

  台湾镇右营衙门 在东安坊。

  台湾水师中营衙门 在安平镇。

  台湾水师左营衙门 在安平镇。

  台湾水师右营衙门 在安平镇。

  澎湖水师左营衙门 在澎湖。

  澎湖水师右营衙门 在澎湖。

  ·学校(附社学)

  台湾府学 在府治西南宁南坊,因伪时文庙而修改焉。前后三层、两庑,矮屋二十四间。先师殿设。

  至圣先师孔子神位及四配堂,左右列十哲暨先贤先儒姓氏牌。前进为棂星门,其泮池、明伦堂、启圣殿俱未建,且规模隘陋,采绘不施。圣殿止有一间,以梁阁壁,不设旁柱。不过伪时草创,实非兴朝郡学之观瞻也。分巡道周 与郡守蒋 捐俸修整,然因仍旧址,尚须重建拓辟。

  台湾县学 未建,康熙二十四年,原任知县沈朝聘就伪遗房屋修改文庙,崇奉先圣 先贤牌位,春、秋祭祀,在东安坊。

  凤山县学 未建,康熙二十四年,知县杨芳声就伪遗房屋修改文庙,崇奉先圣 先贤牌位,春、秋祭祀,在土墼埕。

  诸罗县学 未建,康熙二十四年,原任知县季麒光草创茅茨为文庙,崇奉

  先圣 先贤牌位,春、秋祭祀,在目加溜湾社。

  台、凤、诸三邑文庙,文治攸关,亟宜建造。

  社学

  台湾府社学 三所,两在台湾县东安坊,一在凤山县土墼埕,俱系郡守蒋 捐俸建立,延请师儒,教诲穷民子弟。

  学田

  府学田五甲,在台湾县文贤里,有竹围一所,内植檨、槟榔、椰等树,系郡守蒋毓英捐俸置。备农椇,募佃开垦荒田,以为周恤贫生之需。

  ·庙宇

  府城隍庙 在府署之右,伪时所建,今因之。规模隘小,扩充另建,尚有待于将来焉。

  东岳庙 在府治之东,伪时建,以祀东岳之神。郡守蒋毓英捐俸重修。

  上帝庙 在府治东安坊,伪时建,祀北极大帝。内有明宁靖王楷书扁额。「威灵赫奕」四字。

  关帝庙 三所,府治镇北坊二所,凤山县治土墼埕保一所。

  天妃宫 二所,一在府治镇北坊赤嵌城南。康熙二十三年,台湾底定,将军侯施琅同诸镇以神有效顺功,各捐俸鼎建,庙址即宁靖王故宅也。

  内庭有御敕龙匾「辉煌海澨」。一在凤山县治安平镇渡口。

  慈济宫 四所:一在府治西定坊;一在镇北坊;一在凤山县治安平镇;一在土墼埕保。

  观音庙 在镇北坊,前后座泥金色相,左右塑十八罗汉,俗呼为「观音亭」。

  沙陶宫 在西定坊,神之出处莫考,上人共称「沙陶太子」。

  二王庙 在东安坊,云神乃代天巡狩之神,威灵显赫,土人祀之,内有宁靖王行书扁「代天府」三字。

  大人庙 在台湾县保大里,其神聪明正直,亦是代天巡狩之神。

  王公庙 在台湾县长兴里。

  昆沙宫 在凤山县土墼埕保,神称三太子,有宁靖王手书「昆沙宫」三字扁额。

  水仙宫 在凤山县安平镇。

  观音庙 在诸罗县目加溜湾社,中堂祀观音,左塑天、地、水三官,右则关帝。庭宇高敞,案座修饰。

  龙湖岩 在诸罗县开化里,伪总制陈永华建。环岩皆山也,前有潭,名龙潭,潭左右列植杨柳、绯桃,亭内则碧莲浮水,苍桧摩空;又有青梅数株,众木荣芬,晚山入画,真岩居之胜地也。

  靖海将军侯施琅生祠 在西定坊,万姓公建,甘棠遗意也。

  附澎湖庙宇

  天妃宫 在东西卫澳,澳前有案山,其澳安澜,可泊百余艘,系郑芝龙建,伪藩更新之,今其灵犹加赫濯焉。

  大王庙 四所:一在良文港,一在沙港,一在通梁澳一在八罩屿。

  真人庙 在奎璧港。

  太子庙 二所:一在鼎湾澳;一在赤嵌澳。

  关帝庙 二所:一在吉贝屿;一在瓦硐港。

  将军庙在将军澳,不知何时所建,澳因以为名。

  坊亭

  贞节坊在府治镇北坊,伪藩时竖以旌郑宜娘,其传载在《人物女贞志》。

  演武亭在西定坊,面临平原,习射以讲武事。分巡道周昌捐俸建立。

  养济院

  台湾县养济院 一所,在镇北坊,伪时所为,今因之。

  凤山县养济院 一所,在土墼埕,系本县知县杨芳声建。

  诸罗县养济院 一所,在贝加溜湾,系原任知县季麒光建。

  附义冢

  义冢 在台湾县宁南坊之南鬼仔山。

  ·市廛

  菜市 一所,在宁南坊府学旁隙地。五鼓时,菜园人各以牛车装载杂色蔬菜、瓜果等物,于此聚卖。

  柴市 在宁南坊坟山边隙地,近山人亦以牛车装载柴薪,于此聚卖,晡时方散。

  街

  台湾县有岭后街、油行街,在东安坊;大井头、濑口街、新街,在西定坊;大街、横街,在宁南坊;禾藔港街过坑仔街在镇北坊;又旧社街一所在归仁南保。

  凤山县延袤荒野,无市廛。

  诸罗县有湾里街,在目加溜湾社。

  铺舍

  台湾县 附郡治曰府前铺,自县南抵凤山县界曰南路铺,北抵诸罗县界曰北路铺,共三铺。

  凤山县 在县治曰县前铺,曰「下淡水铺」,曰「南马坑铺」,曰「中冲崎铺」,曰「鲫鱼潭铺」,曰「江山溪铺」,曰「府前铺」,共七铺。

  诸罗县 曰新港铺,曰目加溜湾铺,曰麻豆铺,曰佳里兴铺,曰茅港尾铺,曰大路边铺,曰赤山仔铺,曰新嘓铺,曰哆咯嘓铺,曰诸罗山铺,曰打猫铺,曰化里雾铺,曰猴闷铺,曰柴里铺,曰草埔铺,曰西螺铺曰埔姜铺,曰东螺铺,曰小岗铺,曰大武郡铺,曰大肚溪铺,曰半线铺,共二十二铺。

  渡桥

  台湾府渡 在安平镇天妃宫口。

  安平镇渡 在台湾十字街西,其渡头牛车杂踏,呶呶招渡,人无病涉也。

  西港仔渡 在小妈宫口。

  澎湖、厦门原无设渡,仅附搭商船往来。

  桥

  台湾县大枋桥 在东安坊领仔顶,伪时所建。康熙二十三年大水冲圮,今已修葺。

  砖仔桥 在西定坊凤山县交界,红毛所建,今圮坏。

  大桥 在台湾县永康里,洪水冲崩,今只存旧迹。

  枋仔桥在台湾县东安坊,今坏。

  乌鬼桥 在永康里。

  凤山县

  坑仔口桥 在下淡水里。

  竹仔桥 在竹桥庄。

  中冲崎桥 在中冲营。

  小桥 在维新里。

  万丹桥 在上淡水万丹坑。

  岗山桥 在嘉祥里。

  二赞行桥 在文贤里。

  诸罗县

  铁线桥 在芧港尾保。

  茅港尾桥 在急水溪尾。

  番仔桥 在门化里。

  斗米桥 在新港社。

  ●台湾府志卷之七

  户口

  田土

  赋税(附存留经费)

  祀典

  ·户口

  台湾府

  民户一万二千七百二十七,

  番户二千三百二十四;

  口伪额二万一千三百二十;

  底定存册一万二千七百二十四;

  续招徕三千五百五十;

  实在民口三万二百二十九男子一万六千二百七十四,妇女一万三千九百五十五实在番口八千一百零八。

  另澎湖民户五百二十三,

  口伪额九百三十三;

  底定存册五百四十六。

  台湾县

  民户七千八百三十六;

  口伪额一万一千七百八十二;

  底定存册七千零八十三;

  续招徕一千四百九十六;

  实在一万五千四百六十五男子八千五百七十九,妇女六千八百八十六。

  另澎湖民户五百二十三,

  口伪额九百三十三;

  底定存册五百四十六。

  凤山县

  民户二千四百五十五;

  番就男女丁口征米,并无编户,

  口伪额五千一百二十六,

  底定存册二千八百零二,

  续招徕六百九十四,

  实在民口六千九百一十。男子三千四百九十六;妇女三千四百一十四。

  实在番口三千五百九十二。

  诸罗县

  民户二千四百三十六,

  番户二千三百二十四,

  口伪额四千四百一十二,

  底定存册二千八百三十九;

  续招徕一千三百六十;

  实在民口七千八百五十三男子四千一百九十九,妇女三千六百五十。

  实在番口四千五百一十六。

  ·田土

  台湾府

  伪额官佃上、中、下则田园共计九千七百八十二甲八分九厘五毫二丝三忽五微;

  伪额文武官上、中、下则田园共计二万零二百七十一甲八分四厘零四丝八忽五微;

  底定存册官佃上、中、下则田园共计八千三百九十一甲二分七厘五毫九丝零三微;

  底定存册文武官上、中、下则田园共计一万零六十二甲九分八厘八毫一丝二忽;

  通府共计官佃、文武官田园一万八千四百五十四甲二分六厘四毫零二忽三微。

  另康熙二十四年召募新垦,应于二十五年起科田园共二千五百六十五甲二分一厘五丝八忽。

  另,伪额地种五百零四石七斗六升。照石征银。

  底定存册地种一百五十四石二斗五升七合六勺。

  台湾县

  伪额官佃上、中、下则田园共计七千一百零二甲八分九厘九毫二丝三忽九微;

  伪额文武官上、中、下则田园共计四千五百九十九甲七分四厘零一丝九忽四微;

  底定存册官佃上、中、下则田园共计六千二百零九甲八分三厘一毫八丝九忽七微;

  底定存册文武官上、中、下则田园共计二千三百五十一甲九分九厘零七丝七忽四微;

  通县共计官佃、文武官田园八千五百六十一甲八分二厘二毫六丝七忽一微。

  另,康熙二十四年召募新垦,应于二十五年起科田园四石一十八甲二分一厘四毫四丝九忽。

  另,澎湖伪额地种五百零四石七斗六升;

  底定存册地种一百五十四石二斗五升七合六勺。

  凤山县

  伪额官佃上、中、下则田园共计一千八百九十二甲五分六厘二毫一丝九忽;

  伪额文武官上、中、下则田园共计七千三百一十五甲七分八厘四毫一丝三忽;

  底定存册官佃上、中、下则田园共计一千五百三十七甲五分三厘七毫八丝九忽;

  底定存册文武官上、中、下则田园共计三千五百一十一甲零七厘四丝七忽;

  通县共计官佃、文武官田园五千零四十八甲六分零八毫三丝六忽。

  另,康熙二十四年召募新垦,应于二十五年起科田园五百二十五甲五分六厘五毫二丝八忽。

  诸罗县

  伪额官佃上、中、下则田园共计七百八十七甲四分三厘三毫八丝零六微;

  伪额文武官上、中、下则田园共计八千三百五十六甲三分一厘六毫一丝六忽一微;

  底定存册官佃上、中、下则田园共计六百□十三甲九分六毫一丝一忽六微;

  底定存册文武官上、中、下则田园共计四千一百九十九甲九分二厘六毫八丝七忽六微;

  通县共计官佃、文武官田园四千八百四十三甲八分三厘二毫九丝九忽二微。

  另,康熙二十四年召募新垦,应于二十五年起科田园一千六百二十一甲四分三厘八丝一忽。

  ·赋税

  田赋

  台湾府

  伪时官佃田园科则:

  上则田每甲征粟一十八石,园每甲征粟一十石零二斗。

  中则田每甲征粟一十五石六斗,园每甲征粟一十一斗。

  下则田每甲征粟一十石零二斗,园每甲征粟五石四斗。

  伪时文武官田园科则:

  上则田每甲征粟三石六斗,园每甲征粟二石零四升。

  中则田每甲征粟三石一斗二升,园每甲征粟一石一斗二升。

  下则田每甲征粟二石零四升,园每甲征粟一石零八升。

  今官佃文武官田园酌议通匀一例科则:

  上则田每甲征粟八石八斗,园每甲征粟五石。

  中则田每甲征粟七石四斗,园每甲征粟四石。

  下则田每甲征粟五石五斗,园每甲征粟二石四斗。

  实征粟共计九万二千一百二十八石零三升七合九匀四抄八撮一圭。

  另,康熙二十四年,召募新垦,应于二十五年起科粟一万一千九百二十八石三斗八升二合九勺八抄四撮。

  伪时征凤山县属下淡水等八社土番男妇丁口米共计五千九百三十三石八斗;今议量减,实征丁口米共计四千六百四十五石三斗,折粟九千二百九十石六斗。

  伪时征澎湖地种银三百零二两八钱五分六厘;今酌减,实征地种银六十四两七钱八分八厘一毫九丝二忽。

  台、凤、诸三县田园租粟并八社土番丁口折粟共应征粟一十一万三千三百四十七石零二升九勺三抄二撮一圭外;

  应征澎湖地种银六十四两七钱八分八厘一毫九丝二忽。

  台湾县

  伪时官佃田园租粟共计六万二千三百零一石四斗四升二合二勺四抄六撮八圭;

  伪时文武官田园租粟共计八千八百九十四石八斗零二合三勺三抄九撮;

  伪时澎湖地种银三百零二两八钱五分六厘;

  今实征粟共计三万九千六百四十一石五斗五升七合八勺四抄三撮三圭。

  另,康熙二十四年召募新垦,应于二十五年起科粟二千七百一十二石六斗九升零二勺九抄二撮。

  今实征地种银六十四两七钱八分八厘一毫九丝二忽。

  凤山县

  伪时官佃田园租粟共计一万七千六百一十五石六斗零七合七勺八抄六撮;

  伪时文武官田园租粟共计一万五千五百五十二石九斗二升五合九勺一抄四撮二圭;

  今实征官佃、文武官田园租粟并八社土番丁口折粟共计三万八千三百零八石七斗二升二合九勺三抄六撮。

  另,康熙二十四年召募新垦,应于二十五年起科粟二千八百九十六石一斗九升九合七勺八抄。

  诸罗县

  伪时官佃田园租粟共计五千零三石四斗三升九合八勺六抄三撮;

  伪时文武官田园租粟共计一万六千九百五十五石六斗四升七合零一抄七撮六圭;

  今实征粟共计二万三千四百六十八石三斗五升七合一勺六抄八撮八圭。

  另,康熙二十四年,召募新垦,应于二十五年起科粟六千三百一十九石四斗九升二合九勺一抄二撮。

  税盐

  台湾府

  伪时盐埕共计二千七百四十三格,伪时盐额征时银三千四百八十两二钱五厘;实在盐埕共计一千二百九十格,

  今实征纹银二千四百三十六两一钱四分三厘五毫。

  台湾县

  伪时盐埕共一千四百二十一格,每格大小不等,计筭一千五百四十三丈一尺五寸,

  每年征时银一千零八十两二钱零五厘;今实在盐埕共计八百四十六格,

  实征纹银七百五十六两一钱四分三厘五毫。

  凤山县

  伪时埕盐一千三百二十二格,共征时银二千四百两;今实在盐埕共计四百四十四格,实征纹银一千六百八十两。

  陆税

  台湾府

  男子壮丁一万五千九百三十三丁,又新增人丁八百八十七丁每丁征银四钱七分六厘,共额征银八千零六两三钱二分。

  街市店厝四千七百零五间,内瓦店厝二千八百二十五间每间征银三钱零三厘八毫,额征饷银八百五十八两二钱三分五厘;草店厝一千八百八十间每间征银二钱一分七厘,额征饷银四百零七两九钱六分。

  土番社三十八社,各社征银不等,共征饷银七千八百八十八两七钱五分九厘二毫。

  台湾县

  男子壮丁八千一百三十五丁,新增人丁四百四十四丁每丁征银四钱七分六厘,共额银四千八十三两六钱零四厘。

  另,澎湖人丁五百四十六丁每丁征银四钱七分六厘,共征银二百五十九两八钱九分六厘。

  瓦店厝二千六百五十九两八钱九分六厘,额征银八百一十八两四钱三分七厘二毫;

  草店厝一千七百七十八间每间征银二钱一分七厘额征银三百八十五两八钱二分六厘。

  凤山县

  男子壮丁三千二百七十四丁,新增二百二十二丁,(每丁征银四钱七分六厘),额征银一千六百六十四两九分六厘。

  土番社四社,社饷额征银一百七十九两二钱二分二厘四毫。

  瓦店厝一百三十一间(每间征银三钱零三厘八毫),额征银三十九两七钱九分七厘八毫;

  草店厝一百零二间(每间征银二钱一分七厘),额征银二十二两一钱三分四厘。

  诸罗县

  男子壮丁三千九百七十八丁,新增人丁二百二十一丁每丁征银四钱七分六厘,额征银一千九百九十八两七钱二分四厘。

  土番社三十四社,社饷额征银七千七百零九两五钱三分六厘八毫。

  水税

  台湾府

  采捕小船五百八十六只,计载梁头一万三千六百五十二担,每担征饷七分七厘,额征银一千零五十一两二钱零四厘。

  尖艚、杉板头船九十七只,额征银四十二两八钱四分。

  安平镇渡船三十四只,计载梁头九百八十九担,每担征饷七分七厘,额征银七十六两一钱五分三厘。

  港潭二十一所,共额征港饷银一千二百五十三两八钱五分一厘二毫。

  台湾县

  小船二百八十九只,计共载梁头七千六百七十六担,每担征银七分七厘,额征银五百九十一两零五分二厘。

  尖艚、杉板头船九十七只,额征银四十二两八钱四分。

  港潭共七所,共额征港饷银六百四十五两六钱二分四厘。

  凤山县

  安平镇渡船三十四只,计载梁头九百八十九担,每担征银七分七厘,额征饷银七十六两一钱五分三厘。

  采捕小船二百五十六只,计共载梁头五千零三十担,每担征银七分七厘,额征银三百八十七两九钱二分六厘。

  港六所,内除抛荒无人承贌一所,实五所,共额征港饷银二百一十八两零三分零四毫。

  诸罗县

  船四十一只,计共载梁头九百三十八担,每担征银七分七厘,额征银七十三两二钱二分六厘。

  港九所,共额征港饷银三百九十两零一钱九分六厘八毫。

  杂税

  台湾府

  采捕罟、缯、■〈罒上令下〉、泊、縺、纕、蚝八十四张条,征银不等,共额征银五百八十八两。

  大小网、泊、沪、三十八张口,每张口征银不等,共额征银六十一两六钱。

  采捕乌鱼旗九十四枝每枝征银一两五分共额征银九十八两七钱。

  车磨二十五首每首征银五两六钱,共额征银一百四十两。

  蔗车五十七张每张征银五两六钱,共额征银三百零一十九两二钱。

  台湾县

  罟、缯、縺、■〈罒上令下〉三十张条,每张条征银不等,额征银零六两六钱四分。

  大小网、泊、沪三十八张口,每张口征银不等,额征银六十一两六钱。

  牛磨二十四首每首征银五两六钱,额征银一百三十四两四钱。

  蔗车二十八张每张征银五两六钱,额征银一百五十六两八钱。

  凤山县

  罟、缯、■〈罒上令下〉、縺、蚝、滚、泊三十五张条,每张条征银不等,额征银二百六十七两一钱二分。

  采捕乌鱼旗九十四枝每枝征银一两五分,额征饷银九十八两七钱。

  蔗车七张每张征银一两五分,额征银三十九两二钱。

  诸罗县

  罟、缯、■〈罒上令下〉、縺、滚、蚝十九张条,每张条征银不等,额征银一百一十四两二钱四分。

  牛磨一首,应征银五两六钱。

  蔗车二十二张每张征银五两六钱,额征银一百二十三两二钱。

  存留经费

  台湾府

  存留项下,官役俸食银共四千六百九十九两六钱八分九厘八毫四丝四忽八微。内:

  分巡台厦道副使一员,俸银六十二两四分四厘遇闰年加银五两一钱七分三毫三丝三忽,照例奉裁充饷。薪银七十二两照例裁扣饷银二十七两四分四厘。

  实给凑俸银四十二两九钱五分六厘遇闰年加银三两五钱七分九厘六毫六丝七忽,照例奉裁充饷。)

  门子、轿伞扇夫、听事吏、皂隶、快手、铺兵等役共三十九名,计实给工食银二百四十一两八钱。

  本府知府一员,俸银六十二两四分四厘遇闰年加银五两一钱七分三毫三丝三忽,照例奉裁充饷薪银七十二两照例裁扣充饷二十九两四分四厘,实给凑俸食四十二两九钱五分六厘遇闰年加银三两五钱七分九厘六毫六丝七忽,照例奉裁充饷。

  门子、皂隶、马快、步快、库子、灯夫、轿伞扇夫、禁卒斗级等役共七十七名,总计实给工食银四百七十七两四钱。

  本府同知一员,俸银四十二两五钱五分六厘遇闰年加银三两五钱四分六厘三毫三丝三忽,照例奉裁充饷。薪银四十八两照例裁扣充饷一十两五钱五分六厘。实给凑俸银三十七两四钱四分四厘遇闰年加银三两一钱二分三毫三丝三忽,照例奉裁充饷。。

  门子、皂隶、步快、灯夫、轿伞扇夫共三十一名,总计工食银一百九十二两二钱。

  本府经历司经历一员,俸银二十四两二钱二厘遇闰年加银二两一分六厘八毫三丝三忽,照例奉裁充饷。薪银二十四两裁扣充饷银八两二钱二厘。,实给凑俸银一十五两七钱九分八厘遇闰年加银一两三钱一分六厘五毫,照例奉裁充饷。门子、马夫、皂隶等役共六名,总计工食银三十七两二钱。

  台、凤、诸三县知县三员,县丞一员,典史三员,巡检四员,共计俸银薪银三百九十五两六钱四分。

  台、凤、诸三县并县丞、典史、巡检、各衙门门子、皂隶、马快、灯夫、轿伞扇夫、禁卒、库子、仓斗级、民壮、弓兵、铺司等役,共计实给工食银三千二十五两四钱四分九厘八毫四丝四忽八微。

  台湾县

  本县知县一员,俸银二十七两四钱九分遇闰年加银二两二钱九分八毫三丝三忽,照例奉裁充饷。薪银三十六两照例裁扣充饷银一十八两四钱九分。实给凑俸银一十七两五钱一分遇闰年加银一两四钱五分九厘一毫六丝七忽,照例奉裁充饷。

  门子、皂隶、马快、灯夫、轿伞扇夫、禁卒、库子、仓斗级、民壮等役,共一百零三名,总计实给工食银六百三十八两六钱。

  县丞一员,俸银二十四两三钱一厘遇闰年加银二两二分五厘一毫六丝。薪银二十四两奉裁扣充饷银八两三钱二厘实给凑俸银一十五两六钱九分八厘遇闰年加银一两三钱八厘三毫六丝七忽,照例奉裁充饷。门子、皂隶、马夫等役共六名,总计实给工食银三十七两二钱。

  典史一员,俸银一十九两五钱二分遇闰年加银一两六钱二分六厘六毫六丝六忽,照例奉裁充饷。薪银一十二两遇闰年加银一两,照例奉裁充饷。。

  门子、皂隶、马夫等役共六名,总计实给工食银三十七两二钱。

  新港巡检司巡检一员,俸银一十九两五钱二分遇闰年加银一两六钱二分六厘六毫六丝六忽,照例奉裁充饷。薪银一十二两遇闰年加银一两,照例奉裁充饷。

  澎湖巡检司巡检一员,俸银一十九两五钱二分遇闰年加银一两六钱一分六厘六毫六丝六忽,照例奉裁充饷。薪银一十二两遇闰年加银一两,照例奉裁充饷。

  巡检一员,皂隶、弓兵共四十名,总计实给工食银九十两五钱二分。

  铺司兵十二名,共计实给工食银一百零八两三钱三分三厘三毫二丝四忽八微。

  凤山县

  本县知县一员,俸银二十七两四钱九分遇闰年加银二两二钱九分八毫三丝三忽,照例奉裁充饷。薪银三十六两照例裁扣充饷银一十八两四钱九分。实给凑俸银一十七两五钱一分遇闰年加银一两四钱五分九厘一毫六丝七忽,照例奉裁充饷。

  门子、皂隶、马快、灯夫、禁卒、轿伞扇夫、库子、斗级、民壮共一百零三名,总计实给工食银六百三十八两六钱。

  典史 一员,俸银一十九两五钱二分遇闰年加银一两六钱二分六厘七毫六丝六忽,照例奉裁充饷。薪银一十二两遇闰年加银一两,照例奉裁充饷。

  门子、皂隶、马夫等役共六名,总计工食银三十七两二钱。

  下淡水巡检司巡检一员,俸银一十九两五钱二分遇闰年加银一两六钱二分六厘六毫六丝六忽,照例奉裁充饷。薪银一十二两遇闰年加银一两,照例奉裁充饷。

  皂隶、弓兵等役共二十名,总计实给工食银四十五两二钱六分。

  铺司兵二十八名,总计实给工食银一百九十七两九钱二厘九毫。

  诸罗县

  本县知县一员,俸银二十七两四钱九分遇闰年加银二两三钱三分九厘九毫一忽四微,照例奉裁充饷。薪银三十六两照例裁扣充饷银一十八两四钱九分。实给凑俸银一十七两五钱一分遇闰年加银一两四钱五分九厘一毫六丝七忽,照例奉裁充饷。

  门子、皂隶、马快、灯夫、轿伞扇夫、禁卒、库子、斗级、民壮等役共一百零三名,总计实给工食银六百三十八两六钱。

  典史一员,俸银一十九两五钱二分遇闰年加银一两六钱二分六厘六毫六丝六忽,照例裁扣充饷。薪银一十二两遇闰年加银一两,照例裁扣充饷。薪银一十二两遇闰年加银一两,照例裁扣充饷。

  门子、皂隶、马夫等役六名,总计实给工食银三十七两二钱。

  佳里兴巡检司巡检一员,俸银一十九两五钱二分遇闰年加银一两六钱二分六厘六毫六丝六忽,照例奉裁充饷。薪银一十二两遇闰年加银一两,照例裁扣充饷。

  皂隶、弓兵等役共二十名,总计实给工食银四十五两二钱六分。

  铺司兵六十七名,共计实给工食银四百七十三两五钱五分三厘三毫二丝。

  台湾府

  本府进表合用纸札绫袱银一十六两一钱一分五厘九毫二丝八忽四微,照例裁半充饷银八两五分七厘九毫六丝四忽二微,实给银八两五分七厘九毫六丝四忽二微。

  新官到任

  府县儒学(四学)

  圣庙香灯银各二两五钱二分,共计银一十两八分。

  习仪、春秋二祭、府县四学、启圣公文庙、山川、社稷、邑属银五百二十八两。

  修理文庙、城隍、社稷、无祀等坛祠 六十二两七钱一分四厘。

  修理仓监银六十两。

  乡饮一年二次,银五十四两六分,照例裁扣充饷银二十七两三分,实给银二十七两三分。

  习仪、敕护、庭燎香烛银一两八钱。

  祈晴、祷雨香烛银五两四钱。

  鞭春、春牛、芒神、春花、彩杖银一十三两。

  新官到任,祭品银五两七钱六分。

  存恤孤贫夏冬衣布银二百六十八两二钱五分三厘八毫。

  孤贫月粮银四百六十八两三钱二分二厘三毫三丝五忽。

  囚犯月粮银七十两。

  台湾县

  本府进表纸札绫袱等项,本县实给坐解银三两。新官到任,祭品银一两九钱二分。

  府学

  圣庙香灯银一两五钱二分。

  县学

  圣庙香灯银二两五钱二分。

  习仪、春秋二祭、府县二学、启圣公文庙、山川、社稷、邑属银二百三十二两。

  习仪、拜贺、救护、庭燎香烛银六钱。

  修理两学、文庙、城隍、社稷、无祀等坛祠银四十两。

  修理仓监银二十两。

  鞭春、春牛、芒神、春花、彩杖、春宴、庭烛,实给银九两。

  乡饮,一年二次,实给银一十五两三分。祈晴、祷雨庭烛银三两。

  存恤孤老夏冬衣布银,每名年给银一两五钱八分七厘三毫,本县属孤贫六十三名,口额编银一百两。

  孤贫月粮,每名口月给银二钱三分九毫二丝八忽,本县属孤贫六十三名,口额编银一百七十四两五钱八分一厘九毫七丝三忽。

  囚犯口粮银三十两。

  凤山县

  本府进表纸札绫袱等项,本县实给坐解银二两五钱二分八厘九毫八丝二忽一微。新官到任,祭品银一两九钱二分。

  县学圣庙香灯银二两五钱二分。

  习仪、救护、庭燎香烛银六钱。

  春秋二祭、启圣公文庙、山川、社稷、邑厉银一百四十八两。

  修理县学、文庙、城隍、社稷、无祀等坛祠银一十一两三钱五分七厘。

  修理仓监银二十两。

  鞭春、春牛、芒神、春花、彩杖银二两。

  乡饮,一年二次,银六两。

  祈晴、祷雨香烛银一两。

  存恤孤老夏冬衣布,每名年给银一两五钱八分七厘三毫,本县属孤老六十名口,共银九十五两二钱三分八厘。

  孤贫月粮,每名月给银二钱三分九毫二丝八忽,本县属孤贫六十名口,共银一百六十六两二钱六分八厘一毫六忽。

  囚犯月粮银二十两。

  诸罗县

  本府进表纸札绫袱等项,本县实给坐解银二两五钱二分八厘九毫八丝二忽一微。

  新官到任,祭品银一两九钱二分。

  县学圣庙香烛银二两五钱二分。

  习仪、救护、庭燎香烛银六钱。

  春秋二祭、启圣公文庙、乡贤、山川、社稷、邑厉银共一百四十八两。

  修理县学、文庙、城隍、社稷、无祀等坛祠银一十二两三钱五分七厘。

  修理仓监银二十两。

  鞭春、春牛、芒神、春花、彩杖、春宴银二两。

  乡饮,一年二次,银六两。

  祈晴、祷雨香烛银一两二钱。

  存恤孤老夏冬衣布银,每名年给银一两五钱八分七厘三毫,本县属孤老四十六名口,实给银共七十三两一分五厘八毫。

  孤贫月粮,每名月给银二钱三分九毫二丝八忽,本县属孤贫四十六名口,实给银共一百二十七两四钱七分二厘二毫五丝六忽。

  囚犯月粮银二十两。

  ·祀典

  至圣先师之祭

  凡岁以春、秋仲月上丁日,郡守行释菜礼。先于祭之前一日,洁修祭器,到视牲所视牲;次蚤五鼓,庭设燎烛,正位:以犊一、羊一、豕一、登一、铏一、笾豆各十、簠簋各二、帛一、爵一、篚一。

  四配位:每位羊一、豕一、登一、铏二、笾豆各十、簠簋各一、帛一、爵三、篚一。

  十哲位:东五坛,每位豕一、帛一、篚一、爵三、铏一、笾豆各四、簠簋各一、酒盏一;西五坛陈设同。东庑每坛豕一、帛一、篚一、爵一、笾豆各四、簠簋各一、酒盏四;西庑陈设同。主祭官同陪祭官行三献礼,其仪文照会典编载。所配先贤、先儒,照各州郡学宫位置。乐舞未备,权以鼓吹侑食迎送。台、凤、诸三县官从祭府学毕,乃诣各县本学先师庙行释菜礼,仪文与府学同。启圣公殿未建,未行祀礼。

  风云雷雨山川社稷城隍之祭

  社稷以春、秋仲月上戊日共坛祭;云雨、风雷、山川、城隍,以春、秋仲月上旬择日共坛祭,设三位,雷雨风云居中,山川居左,城隍居右。献官及陪祭官各致齐三日,宿斋所。台湾县附府祭;凤、诸二县各于其境内坛所祭之。府社稷山川坛在府治外永康里界;凤、诸二县之坛草创,致祭无定所也。

  旗纛之祭

  伪时不置旗纛庙,只于霜降日令各镇率营官、军兵,皆顶盔披铠,倍极壮观,俱到一昆身张幕祭献。今祭期亦以霜降之日,而祭所各就本营行礼。

  郡邑厉祭

  郡邑有司每岁春清明日、秋七月十五日、冬十月一日,先期一日,主祭官牒呈城隍。至祭日,设城隍位于坛上,用羊一、豕一;设无祀鬼神牌于坛下,用羊二、豕二,以米三石为饭羹,香烛酒纸随用,其祭文载会典,甚凄恻。府属坛在东安坊,台湾县附府祭;凤、诸二县之坛草创,致祭无定所也。卷

  ●台湾府志卷之八

  官制

  武卫

  ·官制

  分巡台厦道一员。

  台湾府 知府一员。海防粮捕同知一员。

  经历司经历一员。

  台湾县知县一员。县丞一员。典史一员。

  新港巡检司巡检一员。澎湖巡检司巡检一员。

  凤山县 知县一员。典史一员。

  下淡水巡检司巡检一员。

  诸罗县 知县一员。典史一员。

  佳里兴巡检司巡检一员。

  台湾府儒学教授一员,额定取进文、武生各二十名。台湾县儒学教谕一员。凤山县儒学教谕一员。诸罗县儒学教谕一员。以上三县,学额定取进文、武生各十二名。

  分巡台厦道

  周昌沈阳人,进士,康熙二十二年任。

  台湾府

  知府

  蒋毓英锦县人,官生。

  同知

  梁尔寿陕西镇安县人贡生。

  经历司

  经历

  林起元上元县人,吏员。方逢月桐城县人贡生。

  台湾县

  知县

  沈朝聘辽东人官生。

  蒋相辽东人监生。

  县丞

  赵行可陕西永昌卫人贡生。

  典史

  张元初涿县人,吏员,

  新港巡检司

  巡检

  纪文达泾阳县人,吏员。,

  澎湖巡检司

  巡检

  姚法唐祥符县人,吏员。

  凤山县

  知县

  杨芳声宣府万全卫人,贡生。

  典史

  王辂易州茂山卫人,吏员。

  下淡水巡检司

  巡检

  袁玫腾骧卫人,吏员。谢宁会稽县人,吏员。

  诸罗县

  知县

  季麒光无锡县人,进士。樊维屏蒲县人,贡生。

  典史

  杨辅业富平县人,吏员,

  佳里兴巡检司

  巡检

  孙寅禹城县人吏员。

  台湾府儒学

  教授

  林谦光长乐县人,副榜贡生。

  台湾县儒学

  教谕

  傅廷璋南安县人,举人。

  凤山县儒学

  教谕

  黄赐英晋江县人,举人。

  诸罗县儒学

  教谕

  陈志友长乐县人,岁贡生。

  ·武卫

  陆师官制

  台湾镇总兵官一员,辖中、左、右三营游击各一员,每营中军守备各一员,千总二员,把总四员。

  南路营参将一员,中军守备一员,千总二员,把总四员。

  北路营参将一员,中军守备一员,千总二员,把总四员。

  附道标守备一员,即镇标右营拨出;千总一员,把总二员。

  水师官制

  台湾水师协镇副总兵官一员,辖中、左、右三营游击各一员,中军守备三员,千总六员,把总一十二员。每营配大、小战船一十六只,三营共船四十八只。

  澎湖水师协镇副总兵官一员,辖左、右营游击各一员,中军守备二员,千总四员,把总八员。每营配大、小战船一十六只,共船三十二只。

  镇守总兵官

  杨文魁。

  台湾水师协镇副总兵

  李日■。

  澎湖水师协镇副总兵

  詹六奇。

  南路营参将

  杨懋绂。

  北路营参将

  袁廷芝。

  镇标中营游击

  王嘉禄。

  左营游击

  韩又琦。

  右营游击

  宰调元。

  台湾水师协标中营游击

  许毅。

  左营游击

  吴辉。

  左营游击

  徐德济。

  澎湖水师协标左营游击

  陈兰。

  右营游击

  胡恺。

  镇标中营守备

  符文煌。

  左营守备

  孟大志。

  右营守备

  高天凤。

  道标守备

  薛元会。

  台湾水师协标中营守备

  蔡斌。

  左营守备

  董缵绪。

  右营守备

  方冰。

  澎湖水师协标左营守备

  赵广。

  右营守备

  原尔怀。

  南路营守备

  陈斌。

  北路营守备

  魏进升。

  陆师汛地

  一汛旧社 把总一员,兵一百名。

  一汛大目降 把总一员,兵一百五十名。

  一汛中港岗 把总一员,兵八十名。

  一汛桶盘栈 把总一员,兵七十名。

  一汛府街大井头 把总一员,兵三十名。

  已上镇标防汛。

  一汛观音山 千总一员,兵一百名。

  一汛凤弹 把总一员,兵五十名。

  一汛下淡水 千总一员,兵一百名。

  一汛康蓬岭 把总一员,兵五十名。

  已上南路营防汛。

  一汛半线 千总一员,兵二百五十名。

  一汛下加冬 把总一员,兵一百名。

  一汛目加溜湾 把总一员,兵五十名。

  一汛铁线桥 管队一名,兵二十名。

  一汛麻荳港 管队一名,兵二十名。

  一汛大线头 百总一名,兵二十名。

  一汛茅港尾 管队一名,兵二十名。

  一镇标贴防新港加溜湾 把总一员,兵一百名。

  已上北路防汛。

  水师汛地

  一汛大港 把总一员,兵六十名。

  一汛大线头 千总一员,兵一百五十名。

  一汛昆身、蛲港 百总一名,兵六十名。

  一汛猴树港、笨港 把总一员,兵一百名。

  一汛鹿仔港 把总一员,兵一百名。

  一汛打狗仔岐后 把总一员,兵一百名。

  一汛鹿耳门 把总一员,兵四十名。

  已上台湾水师防汛。

  一汛■内 千总一员,兵五十名。

  一汛八罩 千总一员,兵一百名。

  一汛良文港 把总一员,兵四十名。

  一汛西屿头 千总一员,兵一百六十名。

  一汛大北山 千总一员,兵二百名。

  已上澎湖水师防汛。

  陆兵

  台湾镇兵三千,北路营兵一千,南路营兵一千。

  水兵

  台湾协镇水兵三千,澎湖协镇水兵二千。

  道标兵

  分巡台厦道标兵五百名。

  弓兵

  台湾县新港、澎湖巡检司二,凤山县下淡水巡检司一,

  诸罗县佳里兴巡检司一。 每司辖弓兵一十八名,四司通计弓兵七十二名。

  铺兵

  台湾县共铺兵一十二名,凤山县共铺兵二十八名,

  诸罗县共铺兵六十七名。三县通共计铺兵一百零七名。

  ●台湾府志卷之九

  人物

  开拓勋臣

  胜国遗裔

  勋封遇难

  缙绅流寓

  节烈女贞

  ·开拓勋臣

  福建水师提督、内大臣、太子少保、左都督伯施讳琅。今晋靖海将军、靖海侯,世袭罔替。

  兴化镇总兵官左都督吴讳英。今升四川提督,世袭拜他喇布勒哈番。

  海坛镇总兵官左都督林讳贤。今世袭拜他喇布勒哈番。

  金门镇总兵官左都督陈讳龙。今世袭拜他喇布勒哈番。

  铜山镇总兵官左都督陈讳昌。今调补狼山镇总兵官,世袭拜他喇布勒哈番。

  厦门镇总兵官左都督杨讳嘉瑞。今调补南澳镇总兵官,世袭拜他喇布勒哈番。

  平阳镇总兵官左都督朱讳天贵。澎湖阵亡特子荫恤。

  正黄旗二等侍卫吴讳启爵。今授广东琼州镇总兵官左都督,世袭拜他喇布勒哈番。

  闽安镇左都督管副将事蒋讳懋勋。今升浙江温州镇总兵官,世袭一等阿达哈哈番。

  海澄城守左都督管副将事林葵。今功加世袭三等阿达哈哈番。

  江东桥左都督管副将事詹六奇。今调补澎湖水师副将,今功加世袭二等阿达哈哈番。

  通政使司六品笔帖式常在。今升宗人府主事,功加二十一级。

  兴化城守营左都督管游击事林翰。今功加世袭拜他喇布勒哈番,又一拖沙喇哈番。

  浯屿营都督佥事管游击事王朝俊。今功加左都督世袭拖沙喇哈番。

  晋江营副将管游击事许毅。今调补台湾协镇水师中营游击,功加左都督,世袭拖沙喇哈番。

  提标署中营参将事罗士珍。今功加左都督,世袭

  拜他喇布勒哈番。

  提标署左营游击事张胜。

  提标署右营游击事蓝理。今功加左都督。

  提标署前营游击事何应元。今升张家口参将,功加都督督,世袭拜他喇布勒哈番。

  提标署后营游击事曾成。今功加左都督。

  提标管理粮务随征参将陈远致。今功加左都督,世袭拖沙喇哈番。

  ·胜国遗裔

  宁靖王,讳术桂,号天球,明洪武第九代孙长阳王之次支也。乙酉年,新封为宁靖王,初栖金门。癸卯年,挈眷来台湾。癸酉,我大清兵至澎湖。六月二十七日,王具冠服,投缳而死。同殉者,妾袁氏、蔡氏,媵秀姑、荷姐、梅姐。王无嗣,继益王府宗位之子,名俨鉁,年方七岁。癸亥,北上安置河南开封府杞县。王葬于凤山县长治里竹沪地方。

  朱弘桓,字继恒,父鲁王,讳以海,自绍兴出舟山。辛卯,舟山失守,迁于金门,又迁南澳。庚子,复来金门。壬寅,病故。癸卯,弘桓始生,同其母至台湾。淮王由桂,字观海,自潮州来栖金门,壬辰年,死泸溪郡府。次孙慈爌,泸溪郡府将军;慈某,奉新郡府将军;慈■,奉南郡府;宗主和睦,皆自辛丑、癸卯等年渡海。

  益王世孙怡某、舒成郡府宗生慈■、乐安郡府宗室义浚、巴东郡府宗室尊涷归命之后,奉旨安置于山东、河南等郡县。使胜国后裔得邀不杀之恩,实圣朝之宽大,亘古所未有也。

  ·勋封遇难

  续顺公沈瑞,襁褓袭封;珽,其仲也。甲寅年春,耿逆倡乱,郑经辅之。明年,经寇广,以公及弟与其眷属来台,设馆安置,遇之甚厚,妻以郑氏。辛酉秋,总制姚公用傅为霖为反间,事觉被戮。时经已死,子克塽立,幼,未能国。有用事者,以公与为霖同谋,囚其眷属。弟珽告公曰:「我家受国厚恩,奈何受制于逆孽,何不早为计?」公曰:「吾志决矣!」命珽结缳,成,公不能及,珽扶之升;既升,弟珽拜于地,候公气绝,下之,而珽亦自投缳死。兄弟忠节,史不多书。一时台之士民,相语以目,群壮其节而悲其死也。

  ·缙绅流寓(王忠孝 辜朝荐 卢若腾 沈佺期 李茂春 沈元文)

  王忠孝列传

  王忠孝,字愧两,泉州府惠安县人,明进士。初授户部主事,以抽分密云,疏劾宦监,忤旨,廷杖下狱,凡九年。及奉谪家居,遂杜门不出。弘光元年,起授饶州知府,未几,转冏卿;又未几,转院副。明年,隆武建号于闽,又转总督,赐上方剑,便宜行事。闽之士女皆识其名。至甲辰年,同卢若腾来台,不仕伪郑,维日与流寓诸人肆意诗酒,作方外人。丁未冬十一月,卒。将卒之日,沐浴衣冠毕,告辞亲朋,端坐而逝,颜色如生。平生喜著作,有《四居录》及表、章、上诸王札? 词赋,嗣当搜罗编缉,以传后世。

  辜朝荐列传

  辜朝荐,字在公,潮州揭阳县人,明进士。始任江南安庆府桐城县知县,历掌科垣,晋秩京乡,与郭之奇、罗万杰、黄奇遇,时号为「四骏」。初栖厦门,癸卯,随郑□往南;甲辰春,至台湾,寻卒。

  卢若腾列传

  卢若腾,字闲之,号牧州,同安县人,明进士。召对称旨,授兵部主事。甫筮仕,抗疏劾督辅杨嗣昌,升本部郎中兼总京卫武学。又劾定西侯蒋惟禄,疏上者三。嘉其敢言,将不次擢用。有恶其太直者,沮之,乃除宁绍兵备道。赴任,在水程中,参内使田国兴,韪其奏,国兴伏辜。既莅任,兴利去弊,绩不胜书,二府军民有「卢菩萨」之谣,至今尸祝焉。鼎革后,遯迹台湾,效黄冠故事,杜门著书。癸卯,大师平岛,率家属渡澎,越明年,卒,时年六十有五也。平生所著诗文甚富,其子孙或有藏之者。

  沈佺期列传

  沈佺期,字云佑,号鹤斋,泉州府南安县人。登进士第,官谏议。明亡,绝意进取,后至厦门,杜门谢客;后又抵台,以医术济台人。凡富家贵族相延,辄往;即贫窭者亦不自贵重。壬戌秋,卒于台,时年七十有五。平生著作,其子孙辑而藏之。

  李茂春列传

  李茂春,字正青,漳州府龙溪人,登明隆武丙戌科乡榜。遯迹至台,伪藩延以教其子经。其为人好吟咏,喜著述,日自放于山水间,跣足岸帻,旁若无人。知经非令器,素不加礼。构一禅宇,扁曰「梦蝶处」;与住僧礼诵经文为娱,自号李菩萨。寻卒于台,因葬焉。

  沈光文列传

  沈光文,字文开,别号期庵,浙江鄞县人,故相文恭公世孙,以副车恩贡,历仕绍兴、福州、肇庆之间,由工部郎中加太仆少卿。辛卯年,从肇庆至潮州,由海道抵金门。壬寅,八闽总制李公讳率泰闻其名,遣员致书币邀之,期庵不就。七月,挈其眷,买舟欲入泉州,过围头洋,遇飓风,飘泊至台,不能返棹,遂寓居焉。及郑大木掠有其地,斯庵以客礼相见。郑经嗣爵,多所变更,斯庵知经无能为,且以一赋寓讥讽,为忌者所中,几死于□。乃改服为僧,入山不出,于目加溜湾番社傍教授生徒,兼以医药济人。所著文有《台湾赋》、《东海赋》、《檨赋》、《桐花赋》、《芳草赋》及《花草木果杂记》。

  ·节烈女贞(郑氏、陈氏、郑阮氏、黄氏)

  节烈郑氏列传(附沈氏)

  郑氏,伪礼部郑斌女也。续顺公沈瑞者,因甲寅耿乱,郑经辅之,分师寇广,迁公来台,时尚幼未婚,经以斌女妻之,遂为公夫人。辛酉秋,傅为霖谋泄被戮,用事株及公,囚其眷属,夫人发归郑氏,以父故也。时夫人与公皆幼,夫妇之情未浃,哭谓其父曰:「儿适沈家,生死与共。岂有公罹重祸,儿独受快活之理?愿父遣儿同监。」父从其请,送诣逮所,用事者羁之别室,使不相见也。及公将缢,问夫人何在?人语之故。公解一带,使特以别夫人曰:「万事休矣!」遂自结缳。其弟在侧,夫人顾谓之曰:「姊以身事人,今日不得不死,父老矣,惟吾弟是赖。归语吾父,为谢不孝!」遂登缢,有顷,气绝,颜色不变。是日也,公有太夫人三,闻公已死,皆缢。公同母妹年十六,闻之抚胸大恸曰:「吾兄弟一家俱死,留此块肉无益也。」亦自缢死。贞烈萃于一门,芳名垂之千古矣。

  节烈陈氏列传

  郑克■〈臧上土下〉妻陈氏,伪总制陈永华女也。知书守礼,不以贵家女自居。姊妹三人,其姊适克■〈臧上土下〉叔郑睿,伪藩经弟也,睿丧无嗣。姊归家,时氏尚未字人,以夫死无嗣当死,微■其姊。姊笑曰:「待汝自为之未晚也。」及适克■〈臧上土下〉,即伪藩养子,本姓李氏,始伪藩宠妾林氏取他人子秘畜之。克■〈臧上土下〉少敏慧,经特钟爱之。求婚冯锡范,锡范拒之;伪藩不悦曰:「尔以是儿非吾子也!」后以永华女配之。及伪经西寇,委国政于永华,永华尽心拊循,而经诸弟多豪强不法,永华莫能制,乃请命驰立克■〈臧上土下〉为监国,实欲藉以节制诸藩弟。而克■〈臧上土下〉亦颇自严毅,诸弟皆惮而怨之。至伪藩败遁东还,即以国事付克陈氏。无何,病亟,时陈永华已故,乃以克■〈臧上土下〉属刘国轩。经死,诸藩弟即丧次扬言彼非郑氏子,孰甘为之下者?环诉于伪藩母董氏曰:「克■〈臧上土下〉非吾骨肉,一旦得志,我辈无噍类矣。」董氏即命人收监国印,仍召冯锡范以兵■之。时兵权尽属刘、冯,而伪经次子又锡范婿。锡范亦欲去克■〈臧上土下〉,闻董氏命,即驰会刘国轩,国轩尚犹豫不决,顷之,竟从锡范意,而克■〈臧上土下〉孤立矣。兵将入,克■〈臧上土下〉顾陈氏曰:「耳目殊异,恐不能相保也。」陈氏曰:「夫在与在,夫亡与亡,必不相负!」克■〈臧上土下〉既幽絷于别室,而伪藩弟郑温,尤怨克■〈臧上土下〉,即于是夜格杀之。董氏遂立克塽嗣伪位。以永华为国之望,犹礼待陈氏,躬视抚慰,而询其所欲。陈氏曰:「昔为箕帚妇,今为罪人妻;官民礼隔,愿出居别室,待亡夫百日饭,即往地下相从耳。」董氏不能违,乃别置一室,停克■〈臧上土下〉柩于中,以处陈氏,仍命伪官备供应。陈氏既出,旦暮奠泣,绝粒不食,日饮清茶数口而已。其姊弟就省之,曰:「妹归家亦足守制,毋徒自苦也。」氏笑曰:「姊忘之耶,昔日之言犹在耳。今政自为之,日无所苦也。人生百岁,富贵何常,但恨不得其死,今既得,岂可错过!」百日已周,悬帛柩侧,自沐浴,整衣冠,区处随从婢女,咸赀而遣发。将就缳,董氏命通国文武同往拜奠,时绝粒已经月余,神色步履无异平时。受伪官拜,仍拜董氏,就席举馔毕,即缢而死。从容就义,陈氏有焉。董氏命合克■〈臧上土下〉柩而以礼葬之。

  节烈郑宜娘列传

  郑宜娘,漳郡人,年十八归谢灿。灿贫,远贾,三载归,以病卒。誓死从夫。邻慰以姑老矣,无兄弟而家贫,不可。郑氏答云:「事已至此,不能顾矣!」既卒哭,遂自缢。伪藩令建坊以旌之,表曰「贞节」。

  节烈阮氏列传

  阮氏,字荫娘,漳之南门外人也,父以操舶为生。年十六适王寻。寻,银同浯江人也,贫食于兵。其兄有遗腹子,幼,母别适,阮取而抚之,教养周至,邻莫知其为侄。后寻以病卒,会其仲兄来襄丧事,殡之。夜语之曰:「伯可少安,予亦就息矣!」合户而入,须臾内响,启视之,方知氏自缢而几绝也。救之苏,明日语其嫂曰:「人莫不有死,死于缢殊苦,吾今不敢复尔,愿伯以侄儿继其兄。」以为实然,许之,以告诸族。自是,守制哭不甚哀。人谓妇人性欣戚不自持也。比卒哭,饮食笑语自若,同居者防少疏。是夜,复就缢,伯觉而奔慰之。阮曰:「夫死,誓不独生。既死之后,伯为 葬夫侧,此愿足矣!」伯怜之,密令同居者以女伴之,不得死。阮以饴作酒,绐使饮醉而就寝,遂自梳洗,着衣裳,服簪珥,取所余家赀首饰,露置死所,投缳而死,时年二十有九。闻其事于伪藩,将旌之,适大师平台,事遂寝。如荫娘视死如生,百折不同,可与日月争光,固无藉于伪旌也。

  节烈黄氏列传

  黄气娘者,黄堂壮女。年十九,适伪宾客司傅为霖次子。为霖反间事泄,伪藩磔之,及诛其子,气娘以闺房不治,准领宁家。初逮之日,气娘犹冀翁婿之不死也,及闻为霖父子受戮,哭辞其兄曰:「鬼箓中有妹,人世间无妹矣!」兄慰之,答曰:「妹以身事人,不可以贰,贰则人其谓我何?」遂自缢而死。

  ●台湾府志卷之十

  古迹

  灾祥(附兵乱)

  扼塞

  ·古迹

  井 明宣德间,太监王三保到此,曾在此井取水,即今西定坊大井也。

  药水 在凤山县淡水社,相传明三保太监曾投药水中,今土番百病,水洗立愈。

  三保姜 相传岗山巅明三保太监曾植姜其上,至今常有姜成丛,樵夫偶然得之,结草为记,次日寻之,弗获故道。若得其姜,百病食之皆瘳。

  玉山 在凤山县。山甚高,皆云雾罩于其上,时或天气光霁,遥望皆白石,因名为玉山。

  金山 在诸罗县万山之中。山之前后皆化外野番,人迹罕至。山之高大几何,亦无人见而所传之者。

  汤泉 在凤山县下淡水社。有赤山一座,山顶顶无沟渠,不时出汤,亦无定处,日泼黄洒,夜见红光。

  仙人山 在凤山县沙马矶头。其巅往往带云如仙人状,传闻绛衣、黑衣,常游其中,今有生成石棋盘及石磴在焉。

  石湖 在诸罗县茄荖网社,从大武郡入,行程十余日,有一石湖,大里许,通海,天将雨,湖中水涨丈余。

  木排田 在诸罗县水沙连社。四面皆水,中一小洲,其土番以大木连排盛土,浮之水上,耕种其中,若欲他适,■田扯去。

  凤芋 在凤山县。大吕觅番原居大吕觅山上,相传有芋一丛,高丈余,月将出时,有二物如凤凰,从芋下奋翮振羽,腾飞戾天。其番惊怪,始移居社内。

  水涟潭 在诸罗县半线社。外高山,内其潭,周围二、三丈,形圆若井。天将风雨,则潭内发声如潮,水亦涨满,番民每以占阴晴。

  火山 在诸罗县猫罗猫雾大山之东野番界内。山上日则有烟,夜则有光,但人迹鲜到,亦止传闻如此。

  汤泉 在诸罗县鸡笼山后野番三朝社内。

  ·灾祥(附兵乱)

  传闻古凤山有石,忽开一隙,内有谶云:「凤山一片石,堪容百万人。五百年后,闽人居之。」俄而复合。

  辛丑年五月间,鹿耳门水涨丈余。原鹿耳门水浅,仅小艇可循江出入。是岁,郑成功攻取台湾,水涨,大小战舰遂尽进港。

  庚申年六月间,有一星如剑,长数十丈,见西南隅,至经月方隐。

  癸亥年五月间,澎湖有一怪物,状如鳄鱼,长四、五尺,步沙而上,鸣声呜呜。居民以楮钱送之下海,是夜登■死焉。

  夏六月二十六日,是夕有一大星陨于海,其声如雷。

  冬十一月,雨雪。是夜冰坚厚寸余。从来台湾无雪无冰,此异事也。

  丙寅年四月二十日辰时,地大震。地震台湾时时有之,此日大震。

  兵乱

  明天启甲子年,红毛入港,偪逐日本倭,遂筑台湾、赤嵌二城。时居民无几,各安其生,无所骚扰。

  崇祯元年,海寇刘卿攻台湾,不克而遁,居民无扰。

  戌年,红毛肆虐,居民不堪。汉人郭怀一率汉民反叛,事觉,凡汉人屠杀殆尽。

  辛丑年夏五月,郑成功攻取台湾,克之。红毛夺港遁去。居民秋毫无犯。

  癸亥年六月间,靖海将军侯施 帅师攻澎湖,克之。秋八月入台湾,耕市不变,民扶老携幼以迎焉。

  ·扼塞

  古者王公设险,以守其国,所以固疆圉、安井牧也。大司徒掌邦之土地,分九州岛之域,广轮平险之数,辩其山林、川泽、丘陵、坟衍之名,制其畿疆。故有山,则守山;有水,则守水。因地度宜,择要以扼之,制胜以防之。兵可百年而不用,不可一日而不备,诚慎之也。夫地之有险,犹室之有门,或启或闭,固于其内,以威乎其外,悚然有所不可越者,然后寝闼之间,可以无恐。若不慎,其窥伺之隙,虽千仞之山,百寻之水,人得而易之。何则?其见于外,未得其要也。台湾虽属荒岛,然环海依山,延袤二千余里。自有天地以来,沉晦于雕题舌之乡,历数万年始入版服,思造物当日之生此地者,不为无意;而今日之开辟此地,以九州岛之治治之者,亦非无故。则绸缪巩固,以为不拔之基,不可不观于形势而树之防矣。澎湖一岛,乃台郡之门户。门户固守,则堂奥清宁,是所谓扼塞之大者,若澎湖若也。当大洋之衢,而扼其吭者,鹿耳门是已。鹿耳门之上有大线头,线南有澳曰海翁堀,可泊船只,港口甚隘。大线头设防,则寸板不得到鹿耳,守鹿耳,当先守大线也。拊一郡之背,而挈其领者,安平镇是已。然就海防海,亦就郡防郡,犹其近者也。若入海之道,南路之打狗港、淡水港、沙马矶头,北路之半线港、竹堑港、上淡水江,皆可以纵帆四出,阴谋不测之徒,不稽其往来可乎哉?鸡笼突处外洋,为诸彝经行之道,红毛城又孤耸天半,去府治二十余里。今不置一卒,不设一官,倘奸人窥我虚实,乘间而袭,城以自固,我之应援,由海而上者有风涛之阻;由陆而出者有山溪之险,劳师袭远,急难攻克,且运刍转饷,千里待食,师不宿饱,利害所关,诚非浅鲜。故鸡笼虽远,实扼全势,不可以不守;打狗等港,亦属要津,不容不防也。因山而计之,南路之傀儡山,内有野番七十余种,南觅社下通直脚宣,与北路接壤,其内深林障蔽,数百里不见日色,非我骑击之长所可驰骋。北路之斗六门,自二重埔而进,至于林骥,环溪层拱,有田可耕,为野番南北之咽喉,路通哆啰满,买猪、抹里、沙晃等种,匪人每由此出入。半线以东,上接沙连三十八社,控弦持戟者二千余人。三十四年秋,土官单六奉令至郡,今去而不可复问者,恃其险远,谓非我所能至也。南嵌、竹堑之间,山深水阔,外番错,亦草窃之渊薮。淡水江南北皆山,据西来之门户。鸡笼山后,直接三朝以上三十六社。水陆之交,皆要害处也。郑氏曾设重兵以镇之,今则寄命于通事,而通事多无赖奸民,托身远社,不免朘番以自肥。番苦则怨,怨则争杀易起,道里艰险,非一役一卒所能制。先事之图,所宜急筹也。窃计台湾之形势,欲内安必先守山;欲外宁必重守水。守山之法劳而易;守水之法逸而难。盖陆地之防,惟在严斥堠,慎盘诘,实心卫民,勿以扰民,不过得其人以任之而已;水地之防,必资于船,多设船,则有蓬、桅、缆、椗修葺之工费,岁需不赀,是在主计者之持策也。

  ●「台湾方志数据库」简介

  台湾方志,主要是清领时期台湾各级行政区划(府、县、厅等)所编纂的志书。内容包含山川形胜、建制沿革、城市街道、聚落分布、政经设施、文教武功、风土人情、民俗语汇及人物典章等;既有包罗万象、「百科全书式」的丰富,更因记录详尽,落实于各地乡土,具体而微展现台湾社会的历史风貌。因此,台湾方志可谓从事台湾研究必备的基本工具书。不仅历史学,包含考古学、语言学、人类学、社会学、经济学、政治学诸学科,凡有兴趣于台湾者,皆需仰仗;其使用率之高,引用之繁,实为众书之首。

  「台湾方志数据库」的成立,即基于方志数据的独特、检索结果具有历史现象代表性或排除性,故汇整「台湾文献丛刊数据库」方志类书,自成独立检索的项目,以因应学界的史料运用习惯,提供使用者更便捷的检索效率。「台湾方志数据库」的版本,皆为台湾银行经济研究室出版的「台湾文献丛刊」标点本。其内容,大别为三类:一为台湾通志、府志及各县、厅志,包括重修、续修之各版本;二为各地采访册、相关地区志书及舆图;三为补方志之阙的纪略、资料。惟高拱干、范咸、蒋毓英的《台湾府志》(简称高志、范志、蒋志),系采用一九八五年北京中华书局之版本;蒋志标点,则参照一九八五年厦门大学出版社刊行之《台湾府志校注》。

  兹将本数据库合计四十六种,共一百一十六册书本;分列如下:

      一、 通志、府志、县志、厅志

     丛刊号    书   名   作(编)者 册数

       68  清一统志台湾府     1

       84  福建通志台湾府     6

       130  台湾通志        4

       65  台湾府志      高拱干  3

       66  重修台湾府志    周元文  3

       74  重修福建通志台湾府 刘良璧  4

       105  重修台湾府志    范 咸  5

       121  续修台湾府志    余文仪  6

       75  恒春县志      屠继善  2

       103  台湾县志      陈文达  2

       113  重修台湾县志    王必昌  4

       140  续修台湾县志    谢金銮  4

       124  凤山县志      陈文达  2

       146  重修凤山县志    王瑛曾  3

       141  诸罗县志      周钟瑄  2

       156  彰化县志      周 玺  3

       159  苗栗县志      沈茂荫  2

       160  噶玛兰厅志     陈淑均  4

       164  澎湖厅志      林 豪  3

       172  淡水厅志      陈培桂  3

      二、 采访录、一般志书与舆图

     丛刊号    书   名   作(编)者 册数

       37  云林县采访册    倪赞元  2

       55  台湾采访册     诸 家  2

       58  嘉义管内采访册     1

       73  凤山县采访册    卢尔德嘉  3

       81  台东州采访册    胡 传  1

       145  新竹县采访册    陈朝龙  2

       48  苑里志       蔡振丰  1

       63  树杞林志      诸 家  1

       80  金门志       林焜熿  3

       95  厦门志       周 凯  5

       61  新竹县志初稿    诸 家  2

       101  新竹县制度考      1

       92  噶玛兰志略     柯培元  1

       181  台湾府舆图纂要     

       185  台湾地舆全图      

       195  福建通志列传选   陈 衍  3

       233  泉州府志选录      

       232  漳州府志选录      

      三、 补阙

     丛刊号   书   名    作(编)者 册数

       104  澎湖台湾纪略    诸 家  1

       109  澎湖纪略      胡建伟  2

       115  澎湖续编      蒋 镛  1

       52  安平县杂纪       1

       120  台湾通纪      陈 衍  2

       243  清史稿台湾资料集辑   6

       18  台湾志略      李元春  1

         台湾府志      蒋毓英